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諸葛亮不還政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23 年5月,劉備在白帝城去世後,劉禪在成都稱帝,時年已經是十七歲。按照古人的禮制來說,十七歲的年紀應該算作是成年人,已經到了可以親政的年紀了。

在網上,就有很多的流言蜚語,說諸葛亮既然是一個大大的忠臣、賢相,那爲什麼不願意將朝政大權交給劉禪處理呢?而且不但不讓劉禪獨立處理政務,而且獨攬大權,上朝的時候還帶有甲士百人,前呼後擁?這還是一個忠臣的樣子嗎?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諸葛亮(劇照)

那麼諸葛亮的所作所爲真的如網上所言?其實這些流言完全經不起推敲。謊言流傳百遍,依然是謊言,成不了真理。那麼我們一起分析一下這些問題的漏洞。

諸葛亮爲什麼不願意還政於劉禪?

劉禪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諸葛亮卻牢牢控制着朝政大權,不願意交還給劉禪,這種行徑還是一個名垂千古的賢相應該做的嗎?從表面來看,這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細一看,這話經不起仔細揣摩。

第一,劉禪年紀尚輕,經驗不足導致能力有限。

此時的劉禪稱帝當然不假,稱帝時的劉禪雖然已經十七歲了,但是他有從政的經驗嗎?年紀雖然比較大,已經成年了,但是並不代表他已經具備了從政的能力。從目前的歷史記載中,沒有看出劉禪有任何擔任職務的記錄,也就是大概率來說,劉禪從出生到稱帝這十七年,他極少做過和政務以及軍事有關的事情,基本上處於讀書或者單純長身體的階段。

對於政務或者軍事的事情,劉禪完全沒有任何實際經驗可以參考,因此把一個正處於危險的國家交給他處理,諸葛亮能夠放心?劉備能夠放心嗎?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第2張

劉禪(劇照)

相比同時期的君主來說,曹丕在稱帝之前一方面已經從事了多年的政務,而且還有自己的幕府,可以招募櫞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稱帝后,處理政務完全是輕車熟路,沒有什麼生疏感。

另外一面,曹丕在稱帝以前很多時間都是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以接受經驗,甚至被曹操放在鄴城做留守,從而極大的鍛鍊了曹丕的個人能力。這點來說,劉禪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在荊州還是在成都,當劉備攻打益州還是奪取漢中,劉禪實際上沒有插手政務,所有這些過程都是諸葛亮或者其他人員或者劉備部署完成的,而劉禪處於邊緣的狀態,這方面的能力,劉禪是空白,也難怪世人皆說劉禪低能。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第3張

曹丕(劇照)

一個從來沒有從事政務的人,你讓他如何做呢?除非他天縱奇才,天賦異稟,一點就通,畢竟像康熙皇帝這樣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也是一般普通的凡人,類似劉禪這樣的人,能力相對比較普通,領悟能力也不夠,因此將繁雜的政務交給經驗豐富的諸葛亮打理不是更好嗎?

第二,蜀漢環境惡劣,不容劉禪慢慢上手學習。

劉禪稱帝后環境非常惡劣,並非國泰民安,可以優哉遊哉的享福。此時的劉禪並非太平天子,而是隨時可能成爲被傾覆的亡國之君。

1. 從蜀漢周邊來講,形勢惡劣。無論東吳還是曹魏,都把蜀漢當做一塊肥肉,隨時衝上來咬上一口,因此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蜀漢覆亡。

劉備夷陵大敗之後退守白帝城,扼守着東吳通往蜀漢的交通要道,從而避免了蜀漢被東吳覆滅的可能。而夷陵之敗讓蜀漢損失了大約五萬人,許多原來來自荊州的精兵猛將沒於這場戰役中,從而讓蜀漢元氣大傷,在面臨外部壓力情況下,需要一個得力的人來統籌,這個人就非諸葛亮莫屬了。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第4張

劉備(劇照)

2.從蜀漢內部來講,益州土豪們不願意服從外來的荊襄集團的治理。從劉備臥病於白帝城後,給與了蜀漢內部一些不滿的勢力可乘之機。因此,蜀漢內部就爆發了三起有名的叛亂,讓羸弱的蜀漢雪上加霜。

第一例,黃元叛亂。黃元原本是蜀漢的漢嘉太守,這個官職在當時的蜀漢來說已經不低了,畢竟蜀漢只有一州之地,能夠安插的官職就那麼多,能夠當上一郡的太守也算是高官,也是得到了蜀漢高層的肯定。然而這個人和諸葛亮的關係不太好,當劉備病重的時候,有些害怕秋後算賬,就先下手爲強,舉郡叛亂。

黃元本人非常殘暴,刻薄寡恩,他的叛亂不得人心,純粹屬於個人恩怨,起兵不久就被麾下部將所殺,連腦袋也保不住就失敗了。

第二例,雍闓和高定叛亂。雍闓原本是益州郡土豪,而高定亦是牂柯郡土豪,兩人都是當地的土皇帝。以劉備爲首的荊襄勢力進駐益州後,極大的侵蝕了他們的利益,於是趁劉備病逝的時刻要麼殺死太守,要麼挾同太守造反。

第三例,部落首領孟獲叛亂。雍闓和高定叛亂極大的擾亂蜀漢西南方的穩定,一些或大或小的部落也被裹挾其中。以孟獲爲首的西南部落就被他們給煽動起來,參與了這場叛亂,給本就不穩定的蜀漢帶來極大的風險。

這三例叛亂均發生在劉備病重或者病逝的時候,此時的蜀漢實力最爲虛弱,這就需要一個能力極強的人來穩定大局,而劉禪雖然登基稱帝,但是其威望和能力還不足以服衆,也無力安撫蜀漢內部穩定,而以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來看,則是不二人選。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第5張

諸葛亮(劇照)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在北伐前夕,向劉禪上奏疏中就深切的提到這一點,以表明當時的蜀漢面臨着內憂外患的情況。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蜀漢險惡的外部環境還是內部此起彼伏的叛亂來看,剛登基的劉禪是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應付這個錯綜複雜的局面,因此,此時沒有諸葛亮來力挽乾坤,還真的玩不轉這個處於危險漩渦的蜀漢。

如果諸葛亮將所有的政務交給劉禪來處理,以劉禪幾乎空白的政務能力,他怎麼處理和東吳的關係?如何應付來自曹魏的威脅呢?這些嚴重的危機超出了劉禪的個人能力,也容不得劉禪慢慢通過學習來增強個人的能力,因此諸葛亮開府設置掾吏,事無大小均攬於麾下,而劉禪則成爲禮儀之君不足爲奇了。

在這個危機時刻,諸葛亮勇於站出來,承擔這個責任正是作爲名相應該有的擔當,也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實寫照。

這就是爲什麼劉禪雖然登基了,但是諸葛亮還不能夠還政於他,這不僅是蜀漢內部與外部的需要,也是居於劉禪本人能力的限制,纔不得不這樣做的。

那麼也有一些人傳言說既然諸葛亮是千古賢相,他爲何要做一些讓人疑惑的事情呢?

諸葛亮爲何要帶百人甲士上殿呢?

關於諸葛亮帶百人甲士上殿的事情在許多歷史書籍中找不到記載,包括《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這樣權威的書籍,也沒有相關的,哪怕是蛛絲馬跡的記載,反而通過間接的記載倒是有一點闡述。這個記載就是《晉書》,根據桓溫傳記載:

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我們需要注意一下,從記載上看似乎諸葛亮上殿參拜劉禪的時候,帶着上百人的盔甲戰士威風凜凜的來到朝堂,然後傲視羣臣,威壓天子劉禪的態勢,然而真的如此嗎?

這裏記載的是甲仗而非甲士,雖然看起來一樣,但是意義非同一般。甲士單純指的是武裝力量,而甲仗則側重的是指一種儀式,殊榮,類似於給某人加九錫,或者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一樣,一般給與權臣的。前代王莽,當朝的董卓和曹操都用過,當然一旦有這些殊榮,那就意味着篡權的前兆,因此後來者大多不用這個以避嫌,除非他真的有篡權的想法。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第6張

上殿甲士(劇照)

那麼終諸葛亮一世,他也沒有篡國,即使李嚴私下勸諸葛亮加九錫,也被他嚴詞拒絕,以表明他的心跡。如果諸葛亮連加九錫這樣預示篡權的殊榮也不要,那麼怎麼能夠說他有篡位的野心呢?至於說諸葛亮有沒有接受百人甲仗作爲禮儀,朝拜劉禪,在其他的歷史中也無記載,看來也只是一種殊榮,姑且算作是劉禪對於諸葛亮的一個額外恩寵吧。

由此可見,諸葛亮帶百人甲仗上殿更多是一種榮譽的表彰,而並非權勢的炫耀,在這裏把諸葛亮當做一個權臣而非忠臣來描述也是不恰當的。

劉禪登基之後 諸葛亮爲什麼還要獨攬大權 第7張

諸葛亮(劇照)

綜上所述,諸葛亮能夠名垂青史,成爲所有人臣的榜樣,並非浪得虛名,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得來的。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就是這個道理吧。那麼所謂劉禪稱帝后不被歸政,還帶百人甲士上殿的不臣之心都是對這個一代名相的污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