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詩仙李白不爲人知的一面:藐視權貴卻熱衷功名

詩仙李白不爲人知的一面:藐視權貴卻熱衷功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白,古今詩壇的巨星,是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而且是光焰萬丈長的一個文化符號。李白的詩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如何的不拘一格、如何的磅礴瑰麗,難以用文字去形容概括。如果你想去概括去評價李白的詩,就會發現所有的形容詞跟李白詩句比較起來,都會黯然失色。

然而,詩人的一生,生活狀態卻不如意十之八九,風光短暫,痛苦常駐心間,總是在歸隱與入仕的矛盾中困苦苦掙扎,是深思高舉如故還是改轍去哺糟啜醨?是隨波逐流還是行如日月?詩人在精神與現實的十字路口徘徊……這些剪不斷越理越亂的糾結,使詩人把另一面呈現給了時人和後人。

一:蔑視權宦富貴卻熱衷於功名

詩人李白剛踏入社會大門時,就躋身於公務員行列,做了“小吏”,“小吏”在文學作品裏出現時,大家會覺得它的確不大,只算是小幹部,可能連個“科級”都不算不上!但是,就其待遇保障不說,如果你看到今天蜂羣般的公務員報考大軍,你就會感受到:多少人在搶那隻鐵飯碗啊!能夠進入公務員的隊伍,應該跟李白家境富有沒太大的關係,李白畢竟有着超人的才華,那個時代,就是識幾個字的人,十里八村的也難找!更不要說又才華橫溢文采殊渥的了!

公務員的活兒幹了沒幾年,年輕的李白就砸了自己的鐵飯碗,辭職不幹了,之後彆着寶劍走出四川,開始漫遊之旅。在遊歷的途中,李白一邊飽覽壯麗山河,一邊創作詩歌。在多首詩歌中表示出對權位富貴的不屑。寫下了與“功名富貴若長久,漢水亦應西北流”“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這樣詩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言志抒情詩。

然而,詩人實際上卻是在尋找更大的政治出路,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李白吐露了自己的政治抱負: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大致的意思是自己有管仲、晏嬰般的政治才能,願爲竭盡全力,幫助皇上治理天下,使國家富足安定!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早年,李白還特意跑到戴天山,去尋找趙蕤,想投於這位精於經濟之策(治國安邦之策)的著名隱士的門下,向他學習王霸之道、帝王之術。希冀有一天能學有所用,得到天子的賞識,治國安天下,一展宏圖。

想當官,沒什麼可恥的,想當大官,也不是什麼罪惡;如果當上大官,造福社會,惠澤百姓,那就是應該萬古流芳值得敬仰的了!

詩仙李白不爲人知的一面:藐視權貴卻熱衷功名

做官也好,做普通羣衆也罷,抑或做浪漫的詩人,都應該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品質。過度的逆向包裝,就會讓人覺得這人假清高真虛僞!

二:清高傲岸與摧眉折腰

在李白的詩歌裏,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高傲,“一生傲岸苦不諧,恩疏媒勞志多乖”,牛可以吹着,但是脖子不能總是梗着。爲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往上層社會擠,爲了結交延譽,詩人甚至不惜諂媚高官,爲了得到當時的荊州長史(相當於政府祕書長)韓朝宗的賞識推薦,李白對韓進行了讓人耳熱心跳的溜鬚奉承“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你真的得到萬戶侯的封爵,還會去扯韓朝宗嗎!得到推薦的願望沒有實現,氣節卻被自己打了折扣!

心情糾結的詩人一邊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邊卻接二連三地入贅做了權貴家的女婿。李白一生共有四次婚姻,其中的兩次,是入贅了家裏長輩做過宰相的朱門大戶。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做女婿、得宅子的行爲。可是,詩人雖然做了女婿,吃飯的問題應該是得到了解決,但卻沒有得到什麼宅子。

入贅,是當時很受鄙視的行爲。中國社會歧視入贅女婿,由來已久。其實,這主要是對貧困的一種歧視!秦漢時期,如果邊疆軍事上有需要,贅婿會首當其衝被驅趕到前線作炮火。即使在社會文明程度如斯的今天,“倒插門”的稱呼也會喚起當事者或多或少的自卑!

李白第一次入贅,是進了大唐原副丞相許圉師家裏,做了許圉師的孫女女婿。寄人籬下的生活,李白過了十年有餘。

第二次入贅到大唐原宰相宗楚客家裏,也是做了孫女女婿。宗楚客之所以能在過去成爲首輔,並不是因爲有什麼過人的才能,也不是憑着賣相出衆,而是他的姨母太強了,宗楚客的姨媽是武則天。這位原宰相官位雖然高,但人品卻是極爲低下,差評超過五顆星。後來,野心膨脹癡心妄想的老宗被唐玄宗給處理掉了。當時正經人都不願跟宗家人來往,更不要說結親聯姻!可是,我們高傲的詩人卻一頭紮了進去!氣節又缺失了幾分!

李白後來得以被唐玄宗錄用,封爲“翰林學士”,優待有加,是道士吳筠的向皇帝隆重推薦(還有一種說法是玄宗的九公主介紹,也許是吳道士和九公主都出了力)。清高傲岸的灑脫大多凝聚於詩篇裏,卑躬低頭拜會權貴的行爲,發生於實實在在的生活之中,這樣的事詩人應該是幹了N多次,所幸最後終有迴響。而兩次入贅故總理家庭,詩人並沒有撈取到什麼實際的利益,帶來的大多是生前的被指指點點,和身後的一些不理解和詬病。

三:優雅飄逸卻又爭強好鬥

從傳世的李白留下畫像中,我們能領略並想像到詩人的飄逸俊美氣宇軒昂,絕非俗類可比。皇太子的老師賀之章初見詩人時,大爲感嘆,呼其爲“謫仙人”,“這不是凡人,是神仙下凡了!”並馬上解下身上的黃金飾物,請詩人去酒樓飲酒暢。

就是如此超邁倜儻身手不凡的大詩人,卻幹過一些打架鬥毆的行徑。像“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託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這樣的詩句,絕不是詩人的狂想、遐想或是吹噓,而更像是不諱的供述。如果沒有身體力行的實踐,是很難以如此既豪氣生動又血腥暴力的詩句來記錄經歷的!

後人對唐代的爛漫風華作過一個總結,說唐代有三絕,後世無能有與之齊肩者: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術;李白的詩歌。唐朝的劍術第一人是裴將軍,即裴旻。天生詩才的詩人不僅精於詩,酣於酒,還長於劍術。有文章稱李白的劍術當時“天下第二”,是否真的第二,我覺得難以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詩人的劍術可以取人性命!甚至有的學員投在李白的門下,認作師傅,不爲學作詩,而爲學劍術。可見,李白的劍術應該相當出衆!

在贈給江陽縣令陸調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我昔鬥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君開萬叢人,鞍馬皆辟易。告急清憲臺,脫餘北門厄。”李白跟一些以鬥雞爲業的混混們發生齟齬(至於爲什麼發生齟齬,你可以自由想像),那些爛仔找來一幫當地的社會大哥,對李白進行圍毆。面對一羣掄菜刀,揮大棒子的牛鬼蛇神,李白的劍術難以招架,頓時感到壓力巨大,而且性命堪憂!幸好,跟李白在一起的陸調衝出了重圍去報了警,政府人員到來才消除了李白的厄運!

發生在李白身上的,與“北門厄”類似的事故,肯定並非一起。跟李白搭伴兒出川來遊歷的青年吳指南,與李白有着非常好的私人感情。二人一路縱酒高歌,瘋玩到了湖南境內,有考證資料顯示:在聯手與一方地頭蛇的打鬥中,吳指南喪命,李白哭得死去活來,將其葬於洞庭湖畔。

詩仙李白不爲人知的一面:藐視權貴卻熱衷功名 第2張

優雅的詩人爲何如此熱衷於鬥毆?也許是自恃劍術超羣,也許是不肯人前示弱,更有血液裏涌動着好鬥的勁頭兒吧!

四:同一事件經歷,說辭卻自相矛盾

公元744年,體驗了兩年左右高層生活的李白向唐玄宗辭職,離開了長安,依然輾轉江湖四處流浪,過他不受羈絆的自由生活。做官體驗結果表明:詩人不適合從政做官,當時的政局也不需要他,即使需要,他也不一定會創造什麼成績!屬於詩人的,應該是宮廷以外的廣闊天地!

大唐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爆發,北部邊疆的兩位雜胡主將背叛政府,率部進攻國都長安。英武之氣喪失殆盡的玄宗李隆基怕被刀槍戳着,帶着家眷親貴竄向巴山蜀水。而依舊在茫然遊走的李白顯然也受驚不小,不敢再四處溜達了,向南奔上了廬山,以躲避戰亂兵燹。慌亂之中,那些平時珍愛的藉以撫慰心靈的東西都不要了!“寶書玉劍掛高閣,金鞍駿馬散故人”!

李白在廬山沒待多久,就發生了一件令他激昂顫抖的事:他收到了永王李璘邀請,請他去參加幕府。所謂幕府,也就是去做個顧問參謀之類的閒職。但是,爲國家出力、濟世救民之心未泯的李白還是高興的手舞足蹈難以自持。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個兒子,在“安史之亂”爆發後被委以重任,坐鎮湖北荊州,負責招募士兵,儲備後勤補給。家國有禍亂,本應該恪盡職守拼力協助皇帝三哥(肅宗李亨)的李璘卻擅自率軍向東部經濟發達繁榮富庶的江淮地區進發,佔領江蘇的數個重鎮。其東巡的舉動實則有分裂天下佔山爲王的意圖,當時的中央政府和江淮的許多地方官員都有所警覺。然而,天真的詩人卻還是一派爛漫!

稀裏糊塗進入軍旅幕府的詩人興奮地寫下了組詩《永王東巡歌》,對李璘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情洋溢的讚美“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同時,也沒忘浪漫自吹自擂一把“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淨,西入長安到日邊”

詩人做着一邊喝酒一邊指揮平定叛亂的風流幻想,但這種幻想肯定沒有實現,不過吃瓜落兒的厄運倒是真的來了!

永王李璘一系列猖狷不堪又軟硬不吃行爲,終於使皇帝李亨下了殺手,最後,永王的部隊被政府軍擊潰,李璘本人也一命歸西。作爲叛軍參謀的詩人李白被判處“流放”的刑罰。已然蒼老的詩人不得不邁着蹭蹬腳步,開始他的流放夜郎之旅。幸運的是,詩人還沒有走到流放地雲貴高原,就遇到了國家大赦,一下子豁然開朗雨過天睛。

對於投身李璘幕府這件事,李白卻是作了這樣的回顧,在寫給他的朋友韋良宰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半夜水軍來,潯陽滿旌旃。空名適自誤,脅迫上樓船。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大意是:半夜三更的,永王的軍隊就進駐了潯陽,“學士”的名聲害了我自己,他們想利用我“學士”的名聲來壯大自己,就威脅逼迫我入夥,還給了我五百兩黃金作工資,那錢被我像雲煙一樣扔掉了!

李白說他沒有在意永王給他的金錢,倒是符合詩人視金錢如塵土的性格。但是,說李璘一夥脅迫了他,卻是讓人難以置信,也會想起他的“永王東巡歌”組詩。韋良宰是當時江夏太守,掌管着一個地區,屬於公衆的公權力人物,李白等於是給了社會一個質疑他的機會。

當時的詩人王維也遭到過安祿山叛軍的脅迫,並授予僞政府的職務,參加安祿山的狂歡宴會時,王維的詩是這樣的: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葉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心中悲痛憂憤、思念君王之情一目瞭然。叛亂被平定後,王維在僞政府任職的罪過,不但沒有受到追究,還因爲這首詩得到了唐肅宗的的嘉許。

詩人是以詩來宣泄情感的,以詩言情言志,是否被脅迫,詩中即可辨真僞。

做錯了就應該立正敬禮承認錯誤,而不是文過飾非逃避批評指責,逃也只能逃得了一時,最終還是逃不掉的!其實,李白大可不必自撇清白,當時的人和現在的人都明瞭他政治靈敏度低下,有許身報國立功的熱情,動機純真,其身處幕府也只是充當了花瓶角色,沒什麼犯罪的客觀事實,只是站錯了隊,走錯了方向。


解析觸碰李白的另一面,會讓人認識到,詩人是偉大詩人的同時,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慾望,也會呈獻出人性中複雜多面性。但是,這些也難以阻斷我們對李白詩歌的熱愛,其人生中的所有灰暗都難掩其詩歌的恆久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