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降清是爲了幫滿洲人恢復中國的元氣?

吳三桂降清是爲了幫滿洲人恢復中國的元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常常被人誤讀。比如“逆臣賊子”吳三桂,我們可以人云亦云的指責他是大漢奸,那很輕鬆,不需要用腦子思考,書上就是這麼說的。但是,如果我們沉下心來,仔細咀嚼掩藏在歷史深處的那段歲月,又有幾人能讀懂他的心路歷程?

吳三桂降清是爲了幫滿洲人恢復中國的元氣?

網絡配圖

明崇禎十五年,吳三桂32歲,正處在一生中最亮麗的年華。也就在這一年,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將他推到了漩渦中心。大明王朝就像一輛沿着下坡奔向懸崖的馬車,幾個世紀積累的所有勢能都指向了一個萬劫不復的終點,張獻忠在四川稱帝,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倉惶出走,多爾袞帶領八旗子弟兵正從關外向長城殺來……天上不可能出現兩個太陽,地上卻同時出現了四個皇帝。中國社會的一場巨大變革正在進行中,對於吳三桂來說,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他該做什麼樣的選擇?

此時的大明王朝危機四伏,明朝的問題不在於遍地的水災、蝗災,也不在於幾位奸臣和昏君。這些只是表象。在這一切的背後,支撐社會運轉的精神支柱已經腐爛了。明朝末期,上至公卿士子下至平民百姓,每個階層都沉陷於自然人性的放縱之中,金粉氣息充斥大街小巷,奢靡之風遍佈朝野上下,一部《金瓶梅》,活脫脫描畫出明末的世相百態,到處西門慶,遍地潘金蓮,人性的約束像一根失去了彈性的橡皮筋,鬆馳到了極致。

而遠在關外的滿洲社會卻呈現出鮮明的上升趨勢,這是一個讓人眼亮的羣落,他們憑藉體內的熱情和原始衝動生活着,像一羣活力四射的少年,朝氣蓬勃,銳氣逼人。

吳三桂降清是爲了幫滿洲人恢復中國的元氣? 第2張

網絡配圖

   成立大清王朝之前,他們還沒有建立標準化的倫理構架,思想沒有任何遮攔和羈絆。現在,這羣人有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奪取中原。他們的征服需要漢人的引導,所以他們竭盡全力爭取那些有才幹的漢人,執着而真誠。

在吳三桂之前降清的有洪承疇。此人是明末一代鴻儒,文官武將的精神領袖,被俘之初,也曾經一門心思盡節殉國,在滿洲人的監獄裏蓬頭赤足,日夜大罵,只求速死。可是皇太極並不生氣,供吃供穿,多次派人去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親自到監獄探望,看到洪承疇衣服單薄,解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給他披上。不知洪大將軍是被皇太極的真誠所感動,還是從內心裏感受到了關外那個民族大有前途,總之,他投降了。鬆錦陷落之後,明朝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在等待洪大將軍殉國的消息,又一個崇高的身影即將走上祭壇,和岳飛、蘇武、文天祥們一起享受後代景仰的目光。崇禎皇帝甚至在北京爲洪承疇立了祠堂。然而他居然投降了。這樣的事實,像林彪當年倉惶出逃一樣難以讓人接受。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再來看當年的吳三桂,不免讓人心裏升起一股酸楚的滋味。史書上說吳三桂沖天一怒爲紅顏,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抄了吳三桂的家,搶走了吳的愛妾陳圓圓,因此吳三桂奮起反抗,掉轉槍口幫滿洲人殺向大明王朝。其實這時候,崇禎皇帝朱由檢已經被李自成趕出了京城,在景山那棵槐樹上吊自殺了,大明王朝像一盞快燒盡的油燈,氣數已盡,吳三桂的反叛,只不過是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吳三桂降清是爲了幫滿洲人恢復中國的元氣? 第3張

網絡配圖

風華正茂的吳三桂,爲什麼非要用自己鮮活的生命去作明朝這艘破船的殉葬?在苛刻的道德倫理標準中,人很容易被推入冰火對峙的兩極選擇中,王朝滅亡,不做忠臣就做叛賊,不進入聖殿,就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在這種情景下,死亡甚至是最輕鬆的選擇。吳三桂選擇了活着,他拋棄了行將就木的明朝,他要幫助滿洲人恢復中國的元氣,他的這個選擇需要比死亡更大的勇氣。

金庸先生的歷史觀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後來慢慢腐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時,外族就會入侵,而這往往是民族的轉機。縱觀中國歷史,華夏民族就是這樣一步步壯大起來的。結合金大俠的觀點,再來看看對吳三桂所作的那份評判,是不是太過輕率?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