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代東莞虎門人陳益:歷史上引種番薯第一人

明代東莞虎門人陳益:歷史上引種番薯第一人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的貢獻在當時不亞於‘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誰這麼牛?他便是“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明代東莞虎門人陳益。

400多年前,他冒着殺身之禍從越南引進番薯,並在虎門栽種成功,爲我國開闢了糧源,緩解了當時的饑荒,貢獻不言而喻。

古遺囑番薯相祭

據考證,番薯原產於中南美洲,十五世紀末傳入歐洲和東南亞。東莞文史專家楊寶霖通過考證調查,於1982年《農業考古》第二期發表論文指出,虎門是我國引進番薯的最早之地,陳益則是我國引進番薯的第一人,這一說法被學術界認同和接受。

據史料記載,陳益是虎門北柵人,生年不詳。明萬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今越南)。到達安南後,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飢,這便是番薯。

陳益此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兩年之後的1582年,他冒着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想偷偷帶回國。

正要開船時,多艘越南官船載着多名酋卒前來緝捕他。在這生死關頭,中國船員趁着海上風急,高升船帆,開船疾駛,成功逃脫了追捕,將番薯種帶回虎門。

當時,陳益還不完全瞭解番薯的栽種過程,只能將其埋在花塢裏。不久,番薯在花塢中長出嫩芽,慢慢伸出長長的薯藤。一天,陳益家的一名僕人見到薯藤,非常好奇,就用手將那根薯藤拉出來,隨手一掐,誰知嫩嫩的薯藤一下子被她掐斷了。

明代東莞虎門人陳益:歷史上引種番薯第一人

僕人一時驚慌失措,生怕陳益責怪她,趕緊將那根被她掐斷的薯藤偷偷埋在花塢裏的泥土中。誰知多日後,那根薯藤長出了新芽,陳益發現後非常驚喜,僕人這才“坦白”了經過。陳益不但沒有責怪僕人,還贊她“幫了大忙”,從此真正掌握了番薯的種植技術。

接着,陳益在其祖父位於虎門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墳墓前購置了35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成功收穫後,他決意要把這種食物廣爲傳播,並將自己的壽穴也選在薯田邊,要與番薯長相廝守。

陳益臨終時寫下遺言,囑咐後人,每年春秋二祭要帶番薯一對來祭奠他。

據楊寶霖考證,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陳益的後裔每年前往掃墓時,仍用紅皮薯作爲祭品,並寫上“紅薯一對富勝千箱”8個字。

今墓前種着番薯

根據楊寶霖發在《農業考古》上的論文,位於虎門金洲小捷山山腰陳氏墓羣旁的番薯地便是我國最早大規模引種番薯的地方。1989年,陳氏墓羣以及番薯地遺址被公佈爲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虎門北柵社區對陳氏墓羣進行修葺,修後的陳氏墓羣總面積達到600多平方米,陳姓後裔在墓羣周圍栽種了數百棵龍柏。此後,每年清明節期間,均有當地居民自發來此拜祭。

前日,記者來到陳氏墓羣。該墓羣共有4座墳墓,分別葬着陳益的祖父、陳益夫婦等陳氏族人,均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墓羣的墓臺前,種植着一小片紅薯。墓羣的一邊,豎着一塊大理石石碑,上面寫着“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提議:修建公園紀念陳益

陳益作爲“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爲我國開闢糧源,貢獻重大。爲此,虎門鎮多位文化界人士提議,將陳氏墓羣文物保護單位範圍所屬的土地預留出來,在此修建陳益紀念公園或中國農業遺址公園。園內豎立陳益雕像,並將陳益冒死引種番薯的故事通過羣雕組畫的形式展示出來。

文化界人士還提議,可以在陳益原種植番薯的地上栽種番薯,以告知遊客和市民這是中國第一塊番薯地。並倡議當地酒家食肆製作以番薯爲特色的虎門美食,讓遊客在品賞以番薯爲原料的美食之餘,記住陳益這位虎門名人,同時珍惜糧食、節約糧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