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本是三國最有條件做皇帝的人卻等了30年才稱帝

他本是三國最有條件做皇帝的人卻等了30年才稱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權接手哥哥孫策建立的江東基業,那時候曹操還在與袁紹苦苦作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那時候劉備還在東跑西顛,惶惶不可終日。然而,20年後,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建立了魏朝,21年後,實力最弱的劉備也在成都稱帝。而孫權,卻始終沒有稱帝,整整29年,他都沒有如曹氏、劉氏那樣做皇帝,雖然期間他短暫的做過曹魏封的吳王,但不久他便改易旗幟,仍作漢朝臣子(不是蜀漢)。直到公元229年,孫權終於自立吳國皇帝,與曹魏、蜀漢分庭抗禮,而那時候,曹操已經死了9年,劉備已經死了6年。那麼孫權爲何在握着好牌的情況下遲遲不敢稱帝呢?前期還好理解,曹操尚且沒有稱帝,他孫權自然不敢造次。但後期,曹魏、蜀漢都稱帝,孫權還沒有任何表示,就有些令人不解了?

他本是三國最有條件做皇帝的人卻等了30年才稱帝

網絡配圖

難道孫權一直等待有“真命天子”來收降他?當然不可能。

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大致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實力不夠

孫吳政權鼎盛時轄揚州、南荊州和交州,從地圖上看,幾乎佔據了中國東南全境,其實力應該不小。

但是,漢末的江南與現在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那時候的江東和荊州南部基本是蠻荒之地,開大都極低,人口更是稀疏。

所以,看似龐大的孫吳政權,其實力並不強,孫權沒有取得荊州的時候,其部隊滿打滿算也就是十萬人,約相當於曹魏的四分之一。

第二,形勢使然

前期孫權不敢稱王稱帝,是因爲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後期他堅持不稱帝,則是一種政治韜略。在曹魏和蜀漢分別稱帝以後,倆家關係視同水火,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皇帝。孫權這時候不稱帝,正是希望曹魏與蜀漢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翁之利。孫權襲取荊州殺關羽後,與劉備之仇不共戴天,劉備曾暗中與曹丕結盟,希望聯手伐吳(參閱拙作《劉備聯魏考辨》),但恰逢曹丕廢漢稱帝,這才使得蜀漢與曹魏的關係徹底決裂。而劉備隨後不久便也稱帝,與曹魏抗衡,這樣,劉氏與曹氏的關係就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了。

他本是三國最有條件做皇帝的人卻等了30年才稱帝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種局面下,最靈活,最得利的無疑是沒有稱帝的孫權。

不稱帝,就意味着弱勢,不願與人爭天下,別人也就不會與你爲難。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孫權得以與曹丕聯手,擊敗劉備。

而倘若此時孫權立刻跟着稱帝,那麼天下形勢就未可知了。

後來,劉備病死,接着又熬死了曹丕,大患已除,孫權這才稱帝。

孫權稱帝后,諸葛亮作爲卓越的政治家,承認了孫權的皇帝權威,並派使者道喜。諸葛亮明智的舉動,令蜀漢與東吳等以聯合。

第三,名不正言不順

曹家稱帝是因爲曹操功蓋寰宇,有着無與倫比的功勳和實力,劉家稱帝是因爲“名正言順”,人家是冠冕堂皇的劉氏子嗣(誰還考證真假啊),繼承自己祖宗基業天經地義。但是孫權就不一樣了,首先,孫策是從僞皇帝袁術一系出來的,天下人本就對孫氏不待見。

他本是三國最有條件做皇帝的人卻等了30年才稱帝 第3張

網絡配圖

其次,孫家出身基層武人,不被士大夫階層接納,爲人輕視,出身和資格遠不足稱帝。

第四、江東之地無法與北方相提並論,北方士人看不起南方士人,江東之地以吳越爲主,

而吳越之地被中原視爲化外之地,蠻荒之地,那裏的人可以做霸主,卻又如何做皇帝呢?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孫權始終沒有稱帝,他用了足足29年積攢人望,擺平江東豪強,整軍經武,擴充實力,終於在取得了江東、南荊州全境之後,建立東吳國稱皇帝。

他本人被尊爲“吳大帝”,他建立的國家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後滅亡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