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光和王安石作爲好友 兩人最後爲什麼會反目成仇

司馬光和王安石作爲好友 兩人最後爲什麼會反目成仇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司馬光和王安石目成仇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王安石和司馬光分別是變法派和反變法派的領袖。二人曾是好友,卻因對變法持不同的態度而反目成仇。很多人覺得,既然觀點相悖,那兩者間必有一個是正確的。其實他們並不明白,在大多數時候,狗咬狗一嘴毛,纔是這個世間的常態。

司馬光和王安石作爲好友 兩人最後爲什麼會反目成仇

在王安石所推行的變法裏,多有看似冠冕堂皇,實則極盡壓榨盤剝之能事者,這裏則不再贅述。至於司馬光,其無恥和虛僞的程度比王安石還要更甚一籌,堪稱是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

歷史上每次變法,都是在不得不改變的情況下進行的。因爲只要是變法,就必然會觸碰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而變法前的那些既得利益者,都是掌控權柄的人。

比如司馬光。

於是在御前,出現了兩幕值得玩味的對話。

王安石:讓我變法,可以做到“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在不加重百姓負擔的前提下,也能讓國庫的收入增加)。新法並不會與民爭利,而是把官員、豪強們刮到的好處奪走,納入國家財政。其實這不過是表面文章罷了。王安石心裏真正的想法其實是:官員富商們固然要刮,但所得卻還不夠,因此廣大貧苦百姓和中產階級也決不能放過。

司馬光和王安石作爲好友 兩人最後爲什麼會反目成仇 第2張

司馬光:“天下之財,止有此數,不在民,則在官。”按照司馬君實的說法,天下的財富全集中在政府和百姓手中,因此政府收的錢多了,百姓就一定要多交稅,這簡直就是瞪着眼睛胡說八道,把天下人當成傻子來忽悠,明目張膽地漏掉了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團——士大夫階層。事實上,在歷朝歷代,士大夫階層都是盤剝百姓、攫取財富的主體。百姓納稅的數量是十,落入國庫的卻只有一,大頭都被各級官吏們瓜分了。

以名氣很大的包拯爲例,史學界曾有人根據包拯年收入的史料記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發現若按今日人民幣的購買力來換算,其年薪竟然高達兩千餘萬人民幣,難怪能夠做到清廉不貪。包拯不過是從三品官,工資就已經數百倍於普通百姓了,北宋士大夫階層的待遇由此可見一斑。這還只是明面上的收入。

北宋善待士大夫是出了名的,只要不造反,那不管犯什麼錯,貪污何等嚴重,最多也不過就是遭到貶黜,換個地方再當官而已,因此官員們撈起來根本毫無顧忌。不難想象,宋朝官員們家中的財物,恐怕還要數倍、數十倍於明朝的官員(其實明朝官員的財產就已經非常驚人了),全國官吏的私產加起來當是一個天文數字,百倍千倍於國庫的財政收入。

司馬光和王安石作爲好友 兩人最後爲什麼會反目成仇 第3張

然而就是這樣一筆數額龐大,在國家GDP中堪稱是主體的部分,卻被以聰慧著稱,幾歲大就懂得砸缸救人的司馬光給“忘了”。也有人認爲,這種遺忘並非因爲他的選擇性失明。他和皇帝說的那句話(“天下間總共就那麼多錢,要麼在官府,要麼在百姓。王安石想給朝廷增加收入,只能出自百姓”)其實是他的真心話——在這個無恥之徒眼中,士大夫階層的好處是絕對不能動的,因此國庫想要增加收入,就只能從貧苦百姓身上刮。這種扭曲的思維,在另一位反對變法的大佬——文彥博嘴裏,表達得更加透徹,那一句“陛下爲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把這批蛀蟲的可恥嘴臉表露地再清楚不過。

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爲,司馬光、文彥博等所謂的“舊黨”之所以反對變法,是因爲觀念陳舊,或者對新法壓榨百姓心懷不忍,其實真相併非如此。在反對變法的人中,雖然確實存在不滿新法盤剝百姓的因素,但大部分人反對的主因,還是因爲新法損害到了自己所在階層的利益。

司馬光滿嘴仁義道德,可當國家財政難以爲繼,百姓又已不堪稅負徭役,眼看着就維持不下去,皇帝被迫要變法以擺脫困境的時候,作爲士大夫的領袖,卻非但沒有舍小全大,主動號召官員們爲國分憂(如主動要求把極高的薪酬降低一些),反倒竭力反對做任何變革,可對國家面臨的困境卻提不出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法,只是作壁上觀。當宋神宗質問他如果不變法,又該如何解決財政困局時,這個三朝顧命的名臣給出的方案竟然是——您生活上再節儉點,把這筆錢省出來!

須知,趙頊本來就是個非常節儉的帝王,而爲了解決財政危機,更是早就帶頭做表率,宮中幾次“減燭”,他自己的衣服都打着補丁。生活之簡樸、宮中用度之少,在歷代帝王中堪稱寒酸,又哪還有多少進一步節儉的空間?就算再扣牙縫節儉到極致,又還能省出幾個錢?比起國家財政上巨大的缺口,怕是連千分之一都省不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