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三劉出京講的是什麼?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歷史上三劉出京講的是什麼?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這段時間內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兼併。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三劉出京指的是東漢末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漢靈帝年號)至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漢獻帝年號)時,三位漢室宗親被任命爲南方三個州的州牧或刺史。

分別是益州牧劉焉,荊州刺史劉表(後升荊州牧),揚州刺史劉繇(後升揚州牧)。

這三個州郡都在南方,遠離東漢的政治中心,遠離北方,也遠離從黃巾之亂時起北方亂紛紛的諸侯混戰。

因此,當北方各路諸侯打得熱火朝天時,這三個州郡相對比較安靜,還成爲很多北方士族躲避戰亂的好去處。

“三劉出京”的定義趨於正面,很多人認爲這是東漢末年的有識之士爲了保存漢朝元氣,所做出的高瞻遠矚之舉。

我知道了這個名詞後,也去仔細閱讀了些相關內容。

但我發現,所謂的“三劉出京”並非是東漢皇室或有識之士爲了保存漢朝元氣、應對北方戰亂而做出的有組織的行爲。

“三劉出京”從結果上來看,是有了保存漢朝元氣的意義,但“三劉出京”的初衷卻並非爲此。

本文就結合史書上的相關記載,簡單聊聊這個事。

歷史上三劉出京講的是什麼?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一:劉焉爲何去了益州?

“三劉出京”中,第一個出去的是益州牧劉焉,也是他建議漢靈帝劉宏選派重臣或劉氏宗親爲州牧鎮守地方,《三國志·蜀書一·劉二牧傳》中記載:

焉睹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議言:“刺史、太守,貨賂爲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爲牧伯,鎮安方夏。”焉內求交阯牧,欲避世難。

劉焉一開始是想去交州,至於目的,史書中說他是“欲避世難”,但實際情況卻未必如此。

因爲後來他改去了益州的原因是有人告訴他,益州有天子氣,《三國志·蜀書一·劉二牧傳》中記載:

議未即行,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

因爲益州有天子氣就馬上改換了避難的地點,劉焉要求出去鎮守地方的目的很不單純,絕非是一心爲了幫助朝廷安定地方。

我想,劉焉一開始想去交州,估計也是存了天高皇帝遠,想在當地自立的心思。

天下大亂時,朝廷連益州都估計不過來,更何況遙遠的交州了。

漢靈帝認可劉焉建議的初衷是派出宗親去鎮守地方,以拱衛日漸衰落的中央,實際上,卻給了部分野心家們搞割據的機會。

二:劉表爲何會去荊州?

劉焉之後是劉表,《後漢書·劉表傳》中記載:

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詔書以表爲蒯州刺史。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時,漢靈帝已經死了,皇位上坐着的是漢獻帝劉協,但掌權的是董卓。

也就是說,劉表是董卓派出去的。

而董卓同意劉表離開京城去當荊州刺史,其目的肯定不會是如漢靈帝派劉焉出去一樣,希望漢室宗親們拱衛中央。

當時的董卓,廢殺漢少帝劉辯,激怒了天下士族,正在被以袁紹爲首的關東諸侯們圍攻,逼得要遷都,搞得很狼狽。

他爲了緩和跟皇室及士族的關係,獲得更多的政治上的支持,所以才把名列漢末“八駿”之一、在皇室和士族中名氣很大的劉表委任出去。

劉表到了荊州穩定住局面後,也投桃報李,在關東諸侯相約一起討伐董卓時,他拒絕參與。

三:劉繇爲何會去揚州?

歷史上三劉出京講的是什麼?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劉表之後是劉繇,他是在興平元年時,被朝廷任命爲揚州刺史。

這一年,董卓也已經死了,掌權的是前董卓部將、西涼軍閥李傕和郭汜。

劉繇當時並不在國都長安(初平元年,董卓爲避關東諸侯,從洛陽遷都過去),他本來被徵召到朝廷去當侍御史,但劉繇拒絕去長安赴任,躲在淮浦(屬徐州轄下的東海郡)。

因此,劉繇就任揚州刺史,其實不算是出京,他是就近任職。

劉繇能成爲揚州刺史的原因,是李傕和郭汜想讓劉繇去跟袁術爭鬥。

東漢時期的揚州,管轄地域很大,包括長江以北的淮南地區和長江以南的江東地區。

而袁術當時的根據地就在淮南,揚州刺史的治所就在淮南的壽春,正被袁術佔着(他後來就是在壽春稱帝建國)。

根據《後漢書·袁術傳》中的記載,袁術在劉繇被任命爲揚州刺史的前一年,“殺揚州刺史陳溫而自領之,又兼稱徐州伯。”

也就是說,袁術當時把自己封爲了揚州刺史(非朝廷正式任命),劉繇想去壽春就任揚州刺史,就要先拿下袁術。

劉繇無兵無權,哪敢跟袁術搶地盤,《三國志·吳書四·劉繇傳》中記載:“時袁術在淮南,繇畏憚,不敢之州。”

但李傕和郭汜的目的還是達到了,劉繇後來被人接到江南的曲阿,在揚州的江南部分站住了腳,有了軍隊和地盤後,一直跟袁術交戰。

也因此,劉繇的揚州刺史很快就升格了,被任命爲揚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