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年羹堯爲什麼會死在一個西瓜上?你說冤不冤

年羹堯爲什麼會死在一個西瓜上?你說冤不冤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年羹堯竟死在一個西瓜上,你說冤不冤,可惜年大將軍至死都沒明白,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年羹堯20歲進士及第,30歲擢升四川巡撫爲朝廷封疆大吏。在雍正皇帝剛登基的第一年,作爲“潛邸舊人”,年羹堯就快速平定了青海叛亂,立下不世之功,從另一個方面也鞏固了雍正的帝位。“內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堯”,年羹堯成了雍正最爲倚重的柱國大臣,雍正所給予年羹堯的榮耀和權力已非尋常人臣所能企及。雍正硃批給年羹堯,說要做“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人物,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是矣”,雍正對年羹堯的感情很大程度是真實流露,而非惺惺作態。

那可真是一段人世間最美的知遇,一篇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關係典範。人常說,沒事不要秀恩愛。秀恩愛,死得快。我不想跟你玩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很快地,狂風驟雨就接踵而至。有年羹堯“恃寵而驕、僭越擅權、功高震主、咎由自取”的成分,但政治蜜月期過去後,就由愛生隙,由隙生怨,由隙生恨,由恨生仇,四個環節步步緊扣,烽煙迭起。

年羹堯爲什麼會死在一個西瓜上?你說冤不冤

年羹堯不小心在賀表中錯將“朝乾夕惕”寫爲“夕惕朝乾”。雍正馬上小題大做,硃批年羹堯“自恃己功,顯露不敬之意,其謬誤之處,斷非無心”。年羹堯上奏摺稱“至於今日,心血耗損已極,精神日見短少”,稱病求退;而雍正卻硃批曰“凡有言及你病者,朕皆難信矣。況你再不得病?不用這些作爲,君臣彼此徒寒心耳”。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堯被調離西北,任有名無實的杭州將軍。雍正即位僅僅過去兩年,年羹堯就獲罪下獄,最終被賜死在獄中。結局驚天大逆轉。可惜流傳後世的並非是“君臣知遇”之榜樣,反而是恩將仇報、由愛生恨的典型。

那麼,雍正爲何對他最爲器重的年大將軍痛下殺手呢?

據說有一次,雍正帝打算去視察年羹堯帶領的軍隊。得知皇上將要來檢閱軍隊,年羹堯立即將部隊全部集合整頓好,接受皇帝的檢閱。當雍正看到這支軍威武強悍橫掃一切的軍隊後,內心充滿了驕傲和自豪。當時正值暑夏,酷熱難耐,雍正帝走到隊列中間,看到有不少士兵都熱得汗流浹背,爲了表達皇恩浩蕩,雍正帝吩咐手下搬來西瓜,打算讓將士們都吃吃西瓜,降降暑,以表犒賞之意。然而雍正帝下了好幾遍命令,居然沒有一個士兵起身去吃西瓜。雍正感到十分疑惑,於是便問年羹堯這是爲何。年羹堯自信滿滿地說道,“這些士兵都是我日夜刻苦訓練出來的,他們只會聽從我的命令。其他人發號施令,一點用都沒有。”年羹堯在說這話時,不知認真思考過沒有這話有沒有問題?他考慮過皇上此刻的心理感受嗎?

隨後年羹堯下令將士們吃西瓜。全部將士開始按照隊列有步驟有秩序地吃西瓜,沒有一個人敢亂走亂動,高聲喧譁,顯得有條不紊,整齊劃一。雍正看在眼裏,不由得對年大將軍治軍嚴謹感到由衷地佩服和欣賞。不過,好像又覺得哪方面不對勁,讓雍正感到害怕的是,這三軍將士們居然只聽從年羹堯一個人的命令,連皇上的“金口玉言”也不管用。如果長期下去,也許這支軍隊就是年羹堯的私家軍了,而他們卻拿着朕的餉銀而不聽命於皇帝。

年羹堯爲什麼會死在一個西瓜上?你說冤不冤 第2張

細思極恐。於是雍正皇帝心裏的那顆殺心漸漸泛了上來,按都按不下去。年羹堯呢,居然一點都沒意識到危險像一條吐着信子的毒蛇,正一步步地向自己靠近,他非但沒有收斂,相反更加恃寵驕縱,後來開始對雍正陽奉陰違,虛於應付。那顆圓溜溜的西瓜,經常閃現在雍正的眼前,也最終將雍正的殺心勾了出來。年羹堯到死也不知道,就是這樣一件小事,卻直接改寫了他的命運。

雍正此前還收到來自青海的密摺,說年羹堯治軍極嚴,只要他一言既出,部下莫敢不從。密摺中說,有一天天降大雪,年羹堯乘坐轎子外出,他的隨從士兵爲了讓轎身更加平穩,便冒着嚴寒用手扶住轎子。大雪紛飛,不一會兒,雪花就覆蓋了隨從士兵們的手。年羹堯見此情景,對衛兵說:“去手!”意思是讓隨從衛兵不必扶着轎子,小心把手凍僵了。那些衛兵立即一個個默不作聲地拔出腰間佩刀,立刻按照年羹堯的“命令”,砍斷了各自的一隻手。待年羹堯發現自己沒有把話說清楚,想要阻止隨從衛兵的舉動時,已經爲時過晚。只見殷紅的鮮血滴落在潔白的雪地上,如片片殷紅桃花開放……這個鏡頭時常在雍正的眼前回放,令人觸目驚心。

看到雍正有收拾年羹堯之意,羣臣紛紛上章彈劾,共列僭越、謀叛等大罪92條,請求立正典刑。雍正說,這92款中,應服極刑及立斬的就有30多條,“雖萬劫不能消汝罪孽也!”雍正終於下定決心,要拋棄年羹堯。但年大將軍到死都沒明白,自己竟死在一個西瓜上,你說冤不冤呀?

年羹堯爲什麼會死在一個西瓜上?你說冤不冤 第3張

自然,上面的這段是民間傳說,並不見諸正史記載,最多算是野史趣聞之類。年羹堯的部隊在西北邊陲駐防,三年時間內,雍正帝在賜死年羹堯前沒到過西北,上哪兒視察檢閱年羹堯的部隊去?這是以民間的世俗眼光和習慣心理,來合理完美地解釋雍正和年羹堯君臣失和,而編捏的一段“野史”。小編知道,有時候,正史也有誇謬虛妄之詞,而野史往往糾補正史之僞。正史,不可全信;野史,也不可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