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後宮人物 > 容貌秀麗且有皇子,慈禧後來是怎麼失寵的?

容貌秀麗且有皇子,慈禧後來是怎麼失寵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慈禧太后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清稗類鈔·宮闈類》曾經記載了慈禧太后的一段自述,那句“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妒我,但皆爲我所制”就能基本劃定慈禧太后在身爲妃嬪時的外貌水平。曾於慈禧太后身邊服侍過兩年的“御前女官”德齡,也曾經用“風姿韻味,明媚鮮明”來形容“太后在還是妙齡少女時”的模樣。

那些曾經一睹慈禧太后真容的外國使臣,幾乎一致認爲她“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甚至在其年僅60歲時還依然給予了“極美麗極和善、性情佳麗姣好,使人一見便生喜悅之情,年齡至多不過四十幾歲”的至高評價。諸多野史傳聞更是將其獲寵之由歸結到她嬌媚、美豔無人匹敵的外貌長相上。

由此可見,年輕時期的慈禧太后絕對是一位外貌出衆的嬌媚女子,即使在美女如雲的咸豐後宮也絲毫不落下風。要不然,咸豐皇帝也不會如此迅速地將其從“蘭貴人”晉升爲“懿嬪”;更不會有違清朝祖制,“寢懿嬪所,數日不視朝”。咸豐六年三月,時爲懿嬪的慈禧爲咸豐皇帝誕育皇長子,讓一直擔心無子承繼皇位的咸豐皇帝欣喜若狂,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便將慈禧從“懿嬪”晉升爲僅次於中宮皇后的“懿貴妃”。

外貌出衆,且爲咸豐皇帝生育了獨子,慈禧在咸豐後宮的地位勢必穩固如山、無人撼動。可自誕育皇子後,這位曾經被咸豐皇帝捧在手心的懿貴妃卻逐漸失去了聖寵,甚至一度達到了“屢觸天顏震怒,險被誅殺”的地步。

容貌秀麗且有皇子,慈禧後來是怎麼失寵的?

美豔如慈禧,爲何也有被咸豐皇帝嫌棄的經歷?來,具體瞭解下!

慈禧的強勢,讓咸豐皇帝非常反感

咸豐皇帝在位期間,外有列強頻頻侵擾、內有太平天國作亂,“兵革遍天下,清兵屢戰北,警報日有所聞”。而身爲一國之君的咸豐皇帝卻“置之不顧,方寄情聲色以自娛”,以至於身體逐漸被酒色掏空,“體多疾,面常黃”。身體狀況不佳,再加上內心煩憂、無心問政,咸豐皇帝便將部分奏摺交與當時的懿貴妃批答。

咸豐皇帝能夠公然違背“後宮不得干政”的清朝祖制,將如此權力交給懿貴妃,主見他對懿貴妃的信任和恩寵。但懿貴性格強勢、執拗,且對內政外交的處理意見往往和一味苟安的咸豐皇帝產生分歧,甚至常常頂撞咸豐皇帝,以至於咸豐皇帝逐漸對其失去了往日的恩寵和信任。

咸豐的荒淫,勢必讓慈禧很快失寵

咸豐皇帝一生僅有史可查的后妃就多達18位,除了“優於德,深諳祖宗禮法”的皇后鈕祜祿氏備受咸豐皇帝敬重外,其餘後宮妃嬪幾乎從未長期得到過咸豐皇帝的恩寵。從爲其生育皇長女的麗妃他他拉氏,到讓咸豐皇帝沉迷非常的“四春之寵”,再到“美豔無匹及,雅善南方諸小曲”的慈禧,咸豐皇帝的喜新厭舊幾乎成了慣例。

而且,面對天下糜爛、幾近傾倒的無奈現狀,內心煩憂的咸豐皇帝甚至生出了“醇酒婦人以自戕”的荒唐念頭。長期居住圓明園的咸豐皇帝,命內監出宮四處尋找貌美女子以充實後宮,甚至還給出了“苟得可人兒,雖倡亦可”的荒唐命令。如此皇帝,又怎會專寵某位後宮妃嬪?慈禧能夠在得寵後迅速失寵,也屬必然結果。

慈禧的直言勸諫,險些害了自己的性命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天津後,進逼北京。身爲一國之君的咸豐皇帝不僅不率軍民抗擊外敵侵略,卻以吸食鴉片來刺激自己、麻醉自己;甚至在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的危急時刻,也沒忘了“命率鹿以行”以保證鹿血的正常供應,保證自己能在避暑山莊繼續醇酒婦人。

咸豐皇帝的荒唐表現引來了諸多朝臣的不滿,但大多敢怒不敢言,可性格耿直、個性執拗的懿貴妃卻主動站了出來,力勸咸豐皇帝坐鎮京城,以御外敵。不得不說,在大是大非面前,當時的懿貴妃、後來的慈禧太后確實比晚清的數位皇帝要做的出色許多。

《北京條約》簽訂以後,懿貴妃更是深以爲恥,力勸咸豐皇帝廢除條約、調兵再戰以挽回天朝顏面。如果當時的咸豐皇帝能夠聽進懿貴妃的勸諫,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或許能夠改變,晚清歷史或許也會就此改變。

可咸豐皇帝非但沒有納諫,反而認爲懿貴妃干涉朝政、有損皇帝顏面,一度想要將其處死。也正因如此,咸豐皇帝的御前大臣肅順纔會提出“效仿鉤弋故事,除貴妃以絕後患”的建議。一個如此荒唐、窩囊的皇帝,怎會容得下一個如此強勢、如此深明大義的後宮妃嬪,聖寵自然也會逐漸減少,以致全部消失。

容貌秀麗且有皇子,慈禧後來是怎麼失寵的? 第2張

後記

憑藉着出衆的外貌長相、誕育皇長子的巨大功勞,慈禧逐漸獲得了咸豐皇帝盛寵,但面對原本就喜新厭舊的咸豐皇帝,得寵後的慈禧就接連“犯錯”,變得不再“高明”。她的錯在於高估了咸豐皇帝,在於選錯了勸諫對象,在於忘記了咸豐皇帝一貫的荒唐。慈禧的失寵,竟然代表着晚清政權的萬劫不復;慈禧的掌權,卻帶領晚清政權實現了“同光中興”。天數如此之奇,着實值得世人深思、感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