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後宮人物 > 漢朝大敗匈奴後,爲何還要派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

漢朝大敗匈奴後,爲何還要派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中國四大美女

中國四大美女中,除了楊玉環,其他三人都被賦予了愛國主義精神。越女西施爲恢復越國而甘願獻身事敵,貂嬋爲除權奸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而王嬙(昭君)更是肩負“民族團結”的重任,遠嫁漠北蠻荒之地。這些著名美人,不光具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容,而且心靈也美,於是成了世人從古至今的偶像。

照今天的時尚說法,西施和貂蟬其實是“性賄賂”的工具,她們都是被動接受這個角色的。浣紗女西施是被范蠡買來的,稀裏糊塗就進了吳宮到了吳王身邊。

漢朝大敗匈奴後,爲何還要派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

西施只是一件逗人喜愛的禮品罷了。吳王的“玩物喪志”和“腐敗”,是范蠡及越國復仇者所期待的,卻並不是西施的主觀要求。何況沒有西施,范蠡也會尋到“南施”“北施”,只要是靚女就行,都能起到腐蝕作用。

不過,西施的真實性有些令人懷疑。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勾踐被吳王夫差圍困在會稽山無法脫身,他準備殺妻子,燒寶物,然後帶領僅剩的五千士兵衝入敵陣戰死。越臣文種阻止了勾踐的自殺行爲,他獻計說,吳國太宰噽生性貪婪,可以“誘以利”,讓他幫忙在吳王面前求情。於是勾踐命令文種把越國的美女、寶物都獻給了太宰噽。書中特地引用《國語》註釋“美女”說,“越飾美女二人使大夫種遺(送給)太宰噽。”

這兩位美女沒有名姓,而且是送給太宰噽的,執行任務的人也是文種而非范蠡。勾踐滅吳後,西施與范蠡乘船遠走他鄉不過是後人的異想天開,小說家言而已。

漢朝大敗匈奴後,爲何還要派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 第2張

貂嬋的情況也跟西施差不多,陳壽的《三國志·呂布列傳》和范曄的《後漢書·董卓列傳》裏都沒有王允用歌女貂嬋行離間計的記載。

呂布背叛董卓的原因,一是董卓這個人性格兇狠、急躁,有次因一點小事不高興,就用“手戟”擲呂布。雖然事後董卓照樣信任呂布,但後者卻滋生了仇恨。二是呂布跟董卓的侍婢相好,擔心被董卓發現。王允與呂布其實是舊相識,早年還在州郡時,王允見呂布身高體壯、武藝高強,就送厚禮結交過。所以呂布有心事,就去找司徒王允訴說。此時王允正與人商議除掉董卓的計劃,見呂布自已送上門來,便說動他作內應。

可見,呂布跟侍婢通姦在前,參與殺董卓的計劃在後,這位侍婢並非王允派去的奸細。越大夫文種送美女給吳太宰嚭,於是就有人敷衍了西施的故事;除掉董卓的過程中也有一個女人,後人爲了增添事件的戲劇性,王允的養女貂嬋就應運而生。

這些傳說是很“美好”的,因爲古代社會是男權社會,沖沖殺殺、運籌密室,光是男人就太枯燥了,有美女加入進來,自然很提神;況且英雄豪傑們是樂於把漂亮女人當做維護某種“道義”的犧牲品,當作自己手中的“肉彈”的。

  (二)自願遠嫁匈奴的王昭君

四大美女中,惟有王嬙(qiáng)是沒有受到任何外力的逼迫,她是自願遠嫁匈奴的。僅憑這點,王嬙也讓我們肅然起敬。在正史中,王嬙的和親,加強了民族團結,爲國家帶來了穩定和太平;她把漢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到較爲落後的地區,爲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

因此,在後代作家中,歌頌王嬙出塞的作品很多。詩聖杜甫有詩說:“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當代劇作家曹禺更是把王嬙搬上了舞臺。近年來還有高陽爲中國四大美女各寫了一部書。他的《王昭君》也是結構宏大。

王安石是北宋的宰相,被列寧譽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的新法遭到當時很多人的反對,說是不切合實際,不方便推行。但王安石由政治家轉換爲文學家的角色時,就非常實際,非常具有人情味,他寫的《明妃曲》,就完全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

漢朝大敗匈奴後,爲何還要派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 第3張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迴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恃。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今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在王安石的詩中,王嬙(明妃)是無奈的,寂寞的,哀傷的。宰相王安石寫《明妃曲》時,居然沒有一點“官話”,閉口不提“忠君愛國”之類的大道理,完全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場上抒情寫意。僅這一點,就令人產生敬意,就爲一些現當代作家遺憾。

歷史的大趨勢是,今人比古人的思想要進步,但這是對整體而言的,在一些局部的、特殊的問題上,卻可能並不是這樣。這些年大演帝王戲,比如表現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與唐明皇的愛情戲就有好幾部,極盡纏綿悱惻之能事,讓普通百姓爲皇帝與貴妃間的悲歡離合潸然下淚,深信佔有成千上萬名漂亮女人的帝王(《新唐書》記載:開元、天寶年間,後宮妃嬪大約四萬人),把婦女視爲玩偶的帝王會與其中的一個產生“真摯的愛情”,而且“不要江山要美人”。

清代的袁枚面對當時的《長生殿》《梧桐雨》風行大江南北,頭腦就很清醒,他的《馬嵬》詩感嘆說:“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是有銀河。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平民百姓的生離死別,比皇帝與貴妃間的悲歡離合更現實,更廣泛,更沉痛,更催人淚下,更值得人同情,可惜卻不被這些編導看在眼裏。

漢朝大敗匈奴後,爲何還要派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 第4張

(楊貴妃)

  (三)漢朝第一位和親公主,一去音訊杳杳

其實,王嬙不是第一個遠嫁匈奴的宮廷女子,在她之前就有多位“公主”成爲“和親”主角。秦末楚漢相爭時,北方匈奴冒頓單于也在進行統一草原的征戰。劉邦戰勝了項羽,冒頓也消滅了東胡。強大起來的匈奴開始向南擴張,因爲“跟日爾曼蠻族鍥而不捨侵略羅馬帝國一樣,南方的富庶對那些寒冷荒涼地帶的遊牧民族,是一個難以抗拒的誘惑。中國以後兩千年間的外患,就差不多固定的來自北方”(見《漢與匈奴》)。

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爲了捍衛疆土,於公元前二○○年親率大軍征討匈奴,但在白登(山西大同東)遭到慘敗,幾乎被俘。怎樣才能消除來自北方的侵擾,劉邦爲此傷透腦筋。

臣下婁敬建議採取和親政策,他對劉邦說:“中國正十分疲憊,不能跟匈奴汗國作戰。冒頓單于是一個弒父兇手,除了武力,什麼都不認識。唯一降服他的辦法是把中國公主嫁給他,嫁妝一定要豐富,他既然用不着搶掠就可得到這麼多金銀財寶,而且又成爲中國的女婿,女婿自然不能跟岳父作對。將來公主生的兒子,繼任單于,就是中國的外甥或外孫,中國是他的舅父或外祖父,外甥及外孫更不能跟舅父、外祖父作對。”

婁敬這番道理,實在有些酸腐,是建立在中原人的傳統禮儀道德的基礎上的。莫說匈奴人是否遵守這種禮儀道德,就是中原古國的那些君主們,也從來沒有把兒女姻親真正當一回事。春秋戰國時候,多少諸侯國互相聯姻,常常是喜事剛辦過不久,就因統治者之間利益的不同,互相攻伐征戰,全然不顧對方君主是自己王后的父親,或者自己的女兒就是敵國君王的夫人。

社稷和君主的利益纔是第一位的,婚姻從來都是政治的附屬品或犧牲品。匈奴的統治者冒頓單于更是一個只重權勢和利益的冷血動物,他寵愛的妃子也只是一個訓練部下的箭靶而已。冒頓當太子時,爲了早日奪取父親頭曼的單于寶座,用響箭訓練部屬絕對服從命令。他用響箭去射自己的坐騎,部下們跟着射,不射的被斬首。他又用響箭去射自己寵愛的妃子,大家也一齊舉弓發射。見部屬已絕對服從,冒頓的響箭便飛向了父王頭曼單于。冒頓心中是沒有親情的,一個漢朝公主能約束他的野心麼!

劉邦本是一代嫋雄,信奉的也是“兵不厭詐”那一套,從來就不受什麼禮儀道德的約束,現在居然相信了婁敬的荒唐之言。他立刻下令獨生女兒魯元公主離婚遠嫁,但是卻遭到皇后呂雉的強烈反對。

呂雉整天哭鬧不休,劉邦無奈,只好選了一位皇族的女兒封爲公主,送到匈奴汗國去。不知道這位公主是否當了冒頓單于的閼氏,是否爲漢匈親善有所作爲?反正一去音訊杳杳,默默無聞,甚至連姓名也沒有留下來。歷史事實是,沒過幾年,冒頓單于又開始向漢朝挑釁,還寫信給呂后,肆無忌憚地把“岳母”大人羞辱了一番。

和親,在國力弱小的時候,其實是一種很屈辱的外交政策,中原王朝的公主淪落爲一件進貢的禮品,根本不會得到匈奴的尊重。

漢朝大敗匈奴後,爲何還要派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 第5張

  (四)漢朝已經大敗匈奴,爲何還要和親?

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達到鼎盛,這纔對匈奴展開了全面反攻。武帝多次派遣大將遠征匈奴,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帶領數十萬大軍深入漠北,數次擊敗匈奴主力,匈奴單于的影響日益縮小。其間張騫等使節出使西域,說動受到匈奴侵擾的各個國家組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敵。匈奴的勢力逐漸衰弱下去。

此後漢朝繼續攻擊匈奴,中國在西域勢力更爲增強。公元前五八年,匈奴的東方將領們擁立一位親王即位,號稱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先打敗並殺死了殘暴的原單于握衍胸提,接着又戰勝了後起的四個單于。但戰亂仍沒有平息,留在東邊的族兄又擁軍自立,號稱郅支單于,匈奴再次分裂爲兩個汗國。

由於在數年的混戰中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強悍的呼韓邪單于已無法對抗郅支單于的攻勢。公元前51年,他率領南匈奴汗國全部人民牲畜,向漢朝投降。這是一件驚動天下的大事,西域各國都受到震憾。呼韓邪單于到長安朝覲時,漢宣帝劉病已在皇宮中大擺酒筵歡迎他。呼韓邪單于要求遷居河套,宣帝答應了,並派大將韓昌率領騎兵一萬六千人,沿着黃河駐防保護。

呼韓邪單于自此不斷朝覲,尋求漢朝的支持。呼韓邪單于在中原王朝全力援助下,力量漸大,開始反攻。現在輪到郅支單于不能支持了,於是向西移動,侵入西域北境。公元前三六年,中國西域總督府副指揮官(副校尉)陳湯集中各國軍隊,連同屯墾兵團共四萬餘人,分兩路向郅支單于夾攻,一舉斬下了郅支單于的頭,北匈奴汗國滅亡。

呼韓邪單于成爲匈奴汗國惟一政權後,於公元前三三年向漢朝廷請求離開河套,回到北方他自己的故土。在呼韓邪最後一次朝覲漢皇之時,中國美女王嬙媚力四射地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爲了維繫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雙方都需要一個“載體”,這就是漢初以來的和親政策。不過此時漢匈之間的關係已經顛倒過來,是大漢朝強大於匈奴,匈奴需要漢朝的保護,因而是呼韓邪先提出請求,想娶一個大漢國的公主回去。

時勢已經不同,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沒有像前代一樣用公主或皇族的女兒來“和親”,而是居高臨下地把宮女王嬙賞賜給了呼韓邪,並且指明是做閼氏(皇后)。

  (五)王昭君究竟是哪裏人,叫什麼名字?

王嬙在宮中待了幾年都沒有見到漢元帝。據說當時皇帝召幸後宮女子,是“按圖索驥”的。宮廷畫師把所有的宮女都畫成圖像,呈給皇帝選擇。中國畫是線描,很難惟妙惟肖,即使今天的照相,也有人“上鏡”,有人“不上鏡”,照片也跟真人有差距的。不知道大美人王嬙是“不上鏡”呢,還是畫師毛延壽畫技不精,還是他別有用心?反正劉皇帝對王嬙的圖像沒有看上眼,讓她坐冷板凳。

當要選一個宮女封爲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的消息傳到後宮時,衆妃嬪宮女激動了好一陣,皇宮其實是鳥籠,沒有得到皇帝寵幸的年輕姑娘誰都想飛出去,但一想到是遠嫁荒涼和寒冷的漠北,就都不言聲了。

此去是不可能再回到故鄉了,再也見不着富饒的中原了,因而響應者寥寥。也幸好是報名者少,否則又憑衆多畫像選美,王嬙絕對落選。長期鬱郁不得志的王嬙當然是要報名的,與其在漢宮坐等白頭,苦熬歲月,還不如嫁到匈奴,再說還是當閼氏呢。

王嬙跟一般宮女不同,她不怕去少數民族地區,也不會爲遠嫁而難過。她是靚妝應選,志在必得的。王嬙比一般女子有膽量,而且其意識與漢族女子也有區別,因此有人認爲她並非漢族,而是土家族人。

她的家鄉湖北秭歸,當時就是“百蠻”“百夷”雜居之地。王嬙剛強不屈的性格,也正是土家族民族特性的反映。

王嬙的名字也有疑問,傳統的觀點是,王昭君,姓王,名嬙,字昭君,後人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恐怕這位美女只有姓王是真實的,名與字均不詳。因爲西漢宮廷規定,宮女入宮後,就不再稱呼其孃家名字了。

《漢書·元帝紀》第一次提到王嬙時,“嬙”字作“檣”。檣,本意爲帆船的桅杆,經常代指舟楫,是說明她當初是由船隻載運來的(因而又有專家論證她是四川人)。《後漢書·南匈奴傳》改“檣”爲“嬙”,王嬙才真正像是一個姑娘的姓名了。

“昭君”也是封號,非字,因出塞前夕,必須提高宮女王嬙的政治地位,使之符合和親的身份,於是賜封爲“昭君”。久而久之,昭君、王嬙這些標誌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徵的稱呼,就當成她的名字了。

宮裏的女人太多了,元帝劉寔從沒見過王嬙,等到她辭行時才發現竟是一位絕色美人。儘管此時離別的傷感使王嬙“淚溼春風鬢腳垂”,“低迴顧影無顏色”,但仍然美麗異常,把個劉皇帝驚得目瞪口呆。王嬙坐進氈車,車轔轔,馬嘯嘯,呼韓邪單于迎親的車隊漸漸遠去。元帝回到宮內,心中遺憾不已,便把氣發泄到宮廷畫師毛延壽身上,下令殺了他。一千年後,“拗相公”王安石仍然爲毛延壽鳴不平:“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漢朝大敗匈奴後,爲何還要派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 第6張

  (六)王昭君的使命和命運

由於漢帝國的強大,呼韓邪單于需要借重於漢朝的影響,儘管王嬙不是漢朝公主,也不是漢皇宗室郡主,僅僅是一個宮女,仍按漢元帝的旨意立爲閼氏,名爲“寧胡閼氏”。呼韓邪是希望王嬙會給匈奴帶來長久和平的,她確實也起到了和平大使的作用。

此後的六十年間,漢匈之間友好相處,西北無戰事。假設公元前五八年呼韓邪被擁戴爲單于時是二十五歲,娶王嬙時已是公元前三三年,他應該五十歲了,或者年紀更大。大約沒有幾年,呼韓邪就逝世了,由大閼氏的長子即位。

王嬙遵照匈奴習俗,下嫁給新單于,仍當閼氏。從年齡上說,王嬙跟呼韓邪的兒子纔是般配的,她的一男二女,應該是與新單于生的。

王嬙在匈奴的地位是漢初那幾個皇族公主無法比擬的,因爲她背後有強大的漢帝國。有研究者指出,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就像是在比賽誰更腐朽一樣。如果中原王朝政治清明,遊牧民族處於腐朽時期,前者就會向長城外“突一突”;若中原王朝處於腐朽時期,遊牧民族處於上升時期,後者也會向長城內“突一突”;若兩者都政治清明,或者都腐朽,則以長城爲界。

匈奴七位單于的內鬥,就是腐朽的象徵,國力內耗得差不多了,不進入衰弱時期纔怪。現在輪到漢帝國向外“突一突”了,歷史爲美女王嬙創造了功垂後世的條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