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近代名人 > 滕代遠的兒子滕久耕 講述父親鮮爲人知的家風家事

滕代遠的兒子滕久耕 講述父親鮮爲人知的家風家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此人名叫滕代遠。在1930年的時候,我黨合編成立了紅一方面軍。由朱老總任司令,毛主席任總政委。此時的滕代遠,他的職位是副總政委。在他們下面的軍級幹部中,有着陳毅、羅榮桓這些後來的開國元帥。所以說,以滕代遠的資格來說,元帥應該是妥妥的。

滕代遠的兒子滕久耕 講述父親鮮爲人知的家風家事

但是因爲他當時沒有在軍隊,而是去了鐵道部,擔任鐵道部的部長。本來鐵道部在當時還是有着半軍隊的性質,要想申請軍銜的的話,是完全可以辦到的。奈何滕代遠此人非常低調,他放棄了此次授銜的機會。因此,滕代遠任何軍銜都沒有得到。

滕久耕,又名滕飛,是滕代遠的第四個兒子,記者見到他的第一眼,就被他樸素節儉的着裝所感動。他身着普通的工作服,腳穿一雙軍涼鞋,看不出跟普通人有什麼兩樣。已辦理退休,但又被原單位“返聘”的滕飛,依然精力充沛,他向記者講述了滕代遠鮮爲人知的家風家事,讓人肅然起敬。

1938年5月,父親滕國權從湖南麻陽來延安看望離家16年的兒子滕代遠。滕國權於次年秋季病逝。

1“哪裏困難、哪裏艱苦就去哪裏工作”

滕代遠有5個兒子,滕久翔、滕久光、滕久明、滕飛和滕久昕,除長子外其他4個兒子先後參軍,對他們要求嚴格。“生活上要向工農子弟看齊,工作上要堅持高標準,向白求恩同志學習”“城裏長大的孩子要經常到農村去參加勞動,老老實實地接受農民的教育”滕飛回憶說。1938年1月,白求恩到了延安,滕代遠作爲中央軍委參謀長接待了他。白求恩一定要去前線支援。經毛澤東批准,白求恩去了晉察冀邊區,他如魚得水,拼命工作,一年後在給傷員做手術時感染手指,不幸犧牲在前線。受軍委主席毛澤東委託,滕代遠主持了追悼會,他說:“向白求恩同志學習,哪裏困難去哪裏,哪裏危險去哪裏!”

滕代遠用戰爭年代的故事給後代樹立榜樣。在他給滕飛的一封信中,如是說:“哪裏艱苦去哪裏,哪裏危險去哪裏,哪裏困難去哪裏!”滕飛上中學時,父親要他積極參加義務勞動,他常帶着糞桶到居民家挑糞,用行動向掏糞工“時傳祥”學習。在滕代遠的督促下,滕飛從北京走200多公里到河北白洋澱參加農業勞動,又步行到狼牙山參加勞動幾個月。1968年滕飛參軍入伍,離京前夕,滕代遠送給他一本在當時很難得到的《毛澤東選集》和《雷鋒日記》。對兒子的要求簡單明瞭:當雷鋒式的士兵,吃苦在前,不講享受。滕飛到大西北的甘肅酒泉,內蒙古額爾那旗當兵,主動申請當炊事員;1971年跟隨部隊到大西南,參加西昌衛星基地建設;1983年參加自衛反擊戰;1985年到1997年,在海南西沙羣島海軍某部隊服役。不管是當普通士兵,還是當師政委,都是在條件艱苦的邊疆海島,以苦爲榮,磨鍊自己的意志。滕飛在部隊當兵30年,15次立功受獎。

滕代遠的兒子滕久耕 講述父親鮮爲人知的家風家事 第2張

1969年山東昌濰地區遭受海嘯災害,他把僅有的30元錢寄給了災區。1990年湖北發生特大洪水時,他把一個月的工資全部捐獻。汶川、玉樹地震時,帶頭捐款,捐錢很多。保持部隊的光榮傳統,和災區人民心連心。

2“艱苦樸素是傳家寶”

滕代遠生活很儉樸,在戰爭年代裏,他同士兵一樣穿着,一樣吃住,衣服補了又補。當了鐵道部長,上班穿制服。“在家裏穿帶補丁的衣服,布鞋、襪子都是帶補丁的,外出開會才穿皮鞋,堅持吃粗糧。”滕飛回憶說,父親從來不奢侈,時刻把艱苦樸素作爲座右銘,當作傳家寶。

滕代遠的宿舍在北京煤渣衚衕的一座老式院落裏,一住30年沒搬過家,剛進去時院子裏種了很多花,他讓人把花全部搬走。“父親帶頭開地種菜,家裏每個人都有一塊,挑糞澆水,學習農家子弟,培養大家的勞動習慣。”滕代遠憶苦思甜,鬥志昂揚,始終保持艱苦、樂觀的心態。新中國成立後,他週末帶家人到野外挖野菜,摘榆樹葉、柳芽,摻玉米麪吃。滕代遠的飲食十分簡單,每餐一小碟青菜、一小碟臘魚肉、一小碗湯,主食是一碗米飯或紅薯。滕飛記得自己讀書時,同學認爲部長的兒子肯定吃得好,打開飯盒一看,竟是摻夾了菜葉的窩窩頭、紅薯、玉米烙餅,大家都很驚訝。

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滕代遠主動要求降低工資,當時他按大將級別,領四級工資,滕代遠的夫人林一,1938時任中共中央社會部祕書長,後任北京鐵路局第二書記兼政治部主任,拿的是十級工資。滕代遠、林一都向上級打報告,主動要求降薪。

滕代遠的兒子滕久耕 講述父親鮮爲人知的家風家事 第3張

3“幹部子弟不能搞特殊”

《誡子書》流傳百世,在滕代遠家裏,也有一個《誡子書》,堅持“幹部子弟不能搞特殊”的原則。談到這點,滕飛記憶猶新。他說,剛當兵的時候,他每月津貼只有6元,看到別人戴錶很羨慕,滕飛向戰友借了60元錢,加上自帶幾十元錢,買了一塊表。父親知道了這事,狠狠批評了他,說:“幹部子弟不能搞特殊,不能奢侈,生活上要向工農子弟看齊。”後來滕飛節省了10個月才把戰友的錢還上。

1970年8月,滕飛在執行任務中受傷很嚴重。當時滕代遠剛好要去廬山參加九屆二中全會,只是派了祕書來看望,並帶話:“如果能搶救,儘量搶救,搶救過來孩子還能爲黨工作幾十年。如果搶救失敗,我們不能提任何意見,一切按部隊的規矩辦。”祕書深深感到老一輩革命家的博大胸懷。

滕久昕是滕代遠最小的兒子,16歲就去內蒙古牧區插隊。當時官居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滕代遠,沒想任何辦法把他留在身邊,而是鼓勵和支持滕久昕到邊疆鍛鍊。幾年後,滕久昕應徵入伍。一次他到北京辦事,同學聽說他回來,特請他吃了一頓飯。隨後,他借了60元公款回請同學。滕代遠知道此事非常生氣,回信訓誡道:“幹部子弟應養成艱苦樸素的作風、吃苦耐勞的習慣,絕不能嬌生慣養,到處講排場、擺闊氣。這不是一般生活作風問題,而是思想覺悟問題。”滕代遠還隨信給兒子寄去60元錢,令其馬上歸還公款。

“不送孩子去幹部子弟學校讀書。”滕飛說,他的哥哥久光開始在子弟學校讀書,學校有人相互攀比。滕代遠就將久光送到黑龍江省依蘭縣姥姥家,一邊讀書一邊參加勞動。3年之後,久光被父親接回北京。1962年夏秋之間,久光報名參軍,成爲一名光榮的海軍戰士。讀小學時,他們三個兄弟沒去子弟學校,而是去史家衚衕普通學校,從7歲開始,每天往返三四公里步行上學。

“家裏人不許坐我的車。”這是滕代遠給家裏定的一個規矩。1973年秋,久昕回家看望父母,爲趕在當晚點名之前歸隊,他找到父親的祕書,要師傅開車送他。祕書對久昕說:“你父親的脾氣你是知道的,我請李師傅開車送你歸隊,但千萬要保密。”這事被滕代遠知道了。他嚴厲批評:“車子是公家給我公務用的,非特殊情況,不得私用。昕兒,這件事要吸取教訓,小事不能小看,一定要從高從嚴要求自己,要當一名合格的人民解放軍。”父親從來都是把黨的優良作風傳授給下一代。

滕代遠的兒子滕久耕 講述父親鮮爲人知的家風家事 第4張

滕代遠逝世後,林一要求嚴格,交代所有的兒子不準到鐵道部找人辦私事。2004年滕代遠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在麻陽舉行,滕代遠的兒子滕久昕自費購硬座火車票往返參加紀念活動。

4“五個兒子沒一個是父親安排工作”的

1950年,滕代遠在麻陽的長子久翔聽到父親擔任了鐵道部部長,打心底裏高興。於是,他千里上京尋父,滕代遠喜逢從未見面的兒子,格外高興。一天晚上,滕代遠詳細地問及家鄉情況,久翔認爲時機到了,試探地說想在北京找個工作。父親當機立斷地說:“這不行!孩子,你還是回麻陽去。”沉思了片刻說:“孩子,按父子的情理,我應該在北京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正因爲你是我的兒子,我不能爲自己的親屬謀取私利。再說,你上有祖父、祖母,又有愛人孩子,你是家裏的頂樑柱,你如果在北京參加了工作,自己倒舒服了,可家裏的老人孩子呢?這副擔子不能交給當地政府和人民啊!你應該自己承擔起來,懂嗎?”久翔仔細想了想,覺得父親的話是對的,便答應了。

久翔在北京一住半個月。臨走前的晚餐上,滕代遠語重心長地叮囑:“你回到麻陽以後,要好好勞動,安心搞好農會工作,不能打我的牌子,不要搞特殊化,不要脫離羣衆,不要給黨和政府添麻煩……”久翔臨走時,父親和媽媽送他到大門口,送給一個大布包,說:“這裏面是我過去用過的舊衣服和布爛傢什,你拿到家裏就是好東西了。裏面有一根皮帶,是井岡山打仗用過的。現在送給你。”久翔回到家裏打開布包一看,都是些破爛衣服,家裏人很失望。久翔的祖母問:“家裏這麼困難,你父親就沒有給點錢?”久翔說:“到辰溪下火車只剩下一塊五角錢了,回家的路程再遠一點,恐怕要餓肚子了。”祖母笑了:“他賬算得蠻精哩!真是胡椒沒得一粒,倒找三斤姜。”

久翔土改時是農會幹部,後來憑着自己努力,當上了脫產幹部,退休前在縣林業局木材公司工作。

滕代遠的兒子滕久耕 講述父親鮮爲人知的家風家事 第5張

1964年夏的一個傍晚,正在北戴河療養的滕代遠和林一在海灘上散步,他們談着久明考大學的事,他說:“久明怕萬一考不好,不被錄取,讓我給劉院長寫封信。”原來劉院長是滕代遠的老部下,又曾在一起工作多年,可滕代遠斷然回答:“讀書,上大學,不能靠父母的地位和私人關係。大學能考上更好,考不上也沒什麼,爲人民服務的工作多得很,做工、種田、當兵都可以。”後來,久明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滕飛告訴記者:“我們兄弟五個,沒有一個是父親安排了工作的,都是靠自己闖出來的。”

“好幾次組織上要提拔我母親,要把母親提拔成正職,都被父親壓下來了。”在滕飛的記憶裏,父親從不徇私情。

5最後遺囑不忘“服務”

滕代遠有一個習慣,每天都喜歡記日記。滕代遠喜歡用毛筆寫字,對毛筆很珍愛,寫禿了還在用,不捨得丟掉。滕飛說:“父親從小要求我們記日記,記日記不是記流水賬,不是應付檢查,是把你做過的事情,走過的路,無論對錯,一筆筆記錄下來。它像一面鏡子,經常看看能糾正自己的錯誤,從中吸取教訓,少走彎路。”

1935年,滕代遠在莫斯科學習期間,寫出了《中國新軍隊》一書,後來此書被翻譯成俄文出版。當時,滕代遠還往家裏寄過俄文詞典。

滕代遠下一線檢查,不接受地方領導安排住宿,就住在宿營車,工作不喜歡聽彙報,非要到現場看看。

滕飛一直堅持記日記,把每天感受深的事記下來。滕飛後來撰寫《我的父親滕代遠——一生征戰未下馬》,全文30萬字,源於記日記給他打下的良好功底。

滕代遠晚年患病期間,購買的藥品和營養品,堅持自己出錢,不準拿到公家去報銷。

1974年11月30日,滕代遠病危,當晚,林一來到醫院。滕代遠的情緒很激動,可惜的是,家人卻無法聽懂他的意思。後來,他用顫抖的手握着鉛筆,吃力地、斷斷續續地在一張紙上寫。可究竟是什麼字,家人也看不懂。林一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寫。滕代遠好像聽懂了意思,不再着急。鉛筆下顯出的字終於讓家人看清楚了一些,原來是“服務”兩個字。沒想到,這是他留給子女的最後遺囑,也是滕代遠對自己光輝一生的總結。

翌日9時15分,滕代遠搏動了整整70年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在悼詞中如此評價滕代遠:“勤勤懇懇地爲人民服務,爲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這是滕代遠畢生革命經歷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