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古代中原王朝爲什麼只防北邊?其他地方不用防嗎?

古代中原王朝爲什麼只防北邊?其他地方不用防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縱觀中國古代,秦朝以來的各個王朝的北方邊境地區始終不得安寧,面臨的外患威脅也基本來自北方。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蒙古等遊牧漁獵民族也是前赴後繼地不斷騷擾中原王朝。西晉、北宋、南宋、南明等政權,更是直接滅亡於北方的遊牧漁獵民族之手。

這其實比較正常,中原地區北方的氣候和廣袤的草原環境確實適合遊牧、漁獵民族的生存,而農耕民族在社會生產力很低的古代,與擅長騎射技術、民風彪悍、機動性強、幾乎不需要後勤保障的遊牧、漁獵民族作戰時經常處於劣勢。

那麼,中原王朝除了北方之外,東、西、南三個方向有沒有威脅呢?

古代中原王朝爲什麼只防北邊?其他地方不用防嗎?

一、東方

傳統漢地的東方是大海,在大航海時代沒有到來的情況下,只有兩個隔海相望的國家——韓國和日本有可能成爲威脅。

韓國和朝鮮一起,在封建社會,無論中原如何改朝換代,都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從來沒有真正威脅過中原王朝(隋唐時期的高句麗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跟朝鮮、韓國沒有一毛錢關係)。

至於日本,雖然在近代是中國的頭號外敵,但它在古代的國力遠不如中原王朝,除了明朝中後期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倭患之外,也在總體上構不成威脅。

二、西方

中原地區的西邊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阻礙,外部勢力根本進不來。能真正構成威脅的,只有在隋唐時期,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谷渾和吐蕃。

《晉書·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慕容廆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分部落一千七百農以隸之。”可知,吐谷渾原來是人名,爲前燕(十六國之一,鮮卑族慕容部所建)開國皇帝慕容皝的父親慕容廆的兄長,後來因爭位失敗率部衆遷移到了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在那裏稱汗建國,其子孫便以其名字命名爲國名。

吐谷渾西遷之時,中原大地正處於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大亂時期,無暇顧及到它。吐谷渾便乘機強盛崛起,鼎盛時期控制了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的廣大地區。並先後侵擾北魏、西魏、北周等多箇中原政權。

《隋書》記載:“竟破吐谷渾,拓地數千裏,並遣兵戍之。”到了609年,隋煬帝派兵擊敗了吐谷渾主力,並在其地設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然而,隋煬帝並沒有徹底消滅吐谷渾,其殘部在伏允的帶領下,趁隋末中原大亂之際捲土重來,再次佔據了故地。《北史 列傳第八十四 》記載:“大業末,天下亂,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制。”

到唐朝貞觀九年(634年),唐太宗爲打通河西走廊,疏通絲綢之路,派兵再次重創吐谷渾,吐谷渾從此成了唐朝的附屬國,失去了威脅,並在663年被吐蕃徹底滅國。

中原王朝歷朝歷代在西方面臨的最大威脅當屬吐蕃無疑,這支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古代藏族部落早期雖然與唐朝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親局面,對唐朝也未造成什麼威脅。

但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由盛轉衰,吐蕃開始成爲唐朝中期最大的威脅,不斷蠶食唐朝在西域、河西、隴右的領土。《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六》記載:“廣德元年,吐蕃凌犯上都,乘輿幸陝。蕃、渾之衆入城,吐蕃宰相馬重英立承宏爲帝,以於可封、霍環等爲宰相,補署百餘人。”可知,吐蕃甚至在763年攻破唐朝都城長安,立李承宏爲傀儡皇帝。

到8世紀末至9世紀初,吐蕃達到鼎盛時期。控制了東到四川盆地西部邊緣,西起蔥嶺(現在的帕米爾高原),北達天山山脈,南至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不過,盛極而衰。

進入9世紀以後,不可一世的吐蕃帝國形勢開始急轉直下,國內各民族、奴隸、平民起義不斷,統治集團內部更是爭鬥不止。張議潮起義控制河西、隴右後歸附於唐朝,西域地區之後又被回鶻佔據,至9世紀末,吐蕃徹底瓦解。從此以後,西部地區再也沒有出現過能夠威脅中原王朝的勢力了。

三、南方

自秦始皇平定百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以及後來漢武帝攻滅南越國之後,中原王朝領土的正南方便一直是大海,和東方一樣,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前幾乎不會有外部威脅。雖然正南方沒有威脅,但廣大的西南地區卻並不是這樣了。

古代相對於中原王朝,西南地區主要指現在的貴州、雲南、廣西以及中南半島等地。這些地區的地形地貌、民族成分非常複雜,也崛起了無數威脅過中原王朝的政權。

古代中原王朝爲什麼只防北邊?其他地方不用防嗎? 第2張

夜郎。作爲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他在歷史上留下的名氣有點尷尬,那便是著名的成語“夜郎自大”,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的記載:“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爲一州主,不知漢廣大。”雖然因爲道路不通,信息溝通不暢,夜郎國留下了自大無知的形象。

不過根據考證,夜郎國雖然不如西漢,但也不像“夜郎自大”那樣應該被後世恥笑。夜郎國之所以被輕視,還是在於史料記載的匱乏,導致中原人對他知之甚少,夜郎國的歷史相當久遠,史籍有記載的歷史就有300多年;夜郎領土面積廣大,控制了今天的貴州、雲南等地;夜郎因從事外貿,國家和百姓算得上相當富庶。西漢成帝和平年間,夜郎王興同脅迫周邊22邑反叛西漢王朝,雖然最終失敗被滅,但也着實讓西漢王朝不可小覷。

南中。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流傳千古,爲後人所稱道。而孟獲所率領的少數民族部落在三國時期就一度成爲蜀漢的心腹大患,他們長期盤踞在南中地區,這裏的南中是三國時期的叫法,指的是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諸葛亮降服孟獲、平定南中之後纔敢放開手腳北伐中原。

南詔。唐朝開元年間,雲南及周邊的廣大地區,出現一個由哀牢族建立的強政權——南詔。

南詔長期依附於唐廷,二者相安無事。但是,到了第五任國王閣羅鳳在位時期,在唐朝邊臣驕暴貪殘、南詔日益做大和吐蕃的干預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南詔和唐朝的關係急劇惡化,最終破裂。

唐朝爲了消滅南詔,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戰爭。不過,此時的唐朝由於唐玄宗後期的昏庸無能,內部早已危機四伏、矛盾叢生了,除了天寶八年(749年),何履光率軍攻打南詔時取得了小勝之外,鮮于仲通在天寶十年(751年)、李宓在天寶十三年(754年)指揮的兩次戰爭均以失敗告終。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的記載:“天寶十年……進軍至西洱河,與閣羅鳳戰,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和《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的記載:“天寶十三年……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閣羅鳳誘之深入,……蠻追擊之,宓被擒,全軍皆沒。”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唐廷對南詔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戰爭都是全軍覆沒,導致十三萬精兵死亡,這也爲後來爆發的安史之亂留下了隱患。

古代中原王朝爲什麼只防北邊?其他地方不用防嗎? 第3張

大理。兩宋時期,中國西南部又崛起了一個政權——大理。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不過,大理雖然疆域遼闊,國力強盛,從立國到滅亡的300多年間幾乎從未和兩宋發生過戰爭,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並不能算中原王朝的威脅。主要原因在於大理全國普遍信奉佛教,不熱衷於對外擴張,而兩宋的軍事威脅始終在北方,對於大理也一直採取和平政策。

交趾。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古稱交趾。從秦始皇平定百越、設立象郡開始,就長期處於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然而一旦中原王朝出現衰落內亂,交趾地區就會出現叛亂自立的情況:秦末的南越國、東漢初年的“二徵起義”、南朝梁末年的“前李朝”等等。不過,這些均可以界定爲內亂。

到了北宋初年,交趾正式脫離中原王朝之後,在北宋熙寧戰爭爆發的“宋越戰爭”則是不擇不扣的外患和入侵了,在這場戰爭中,北宋被攻陷欽州、廉州、邕州三州,而且三州軍民遭到了殘酷的屠殺,被殺者近十萬人。而後北宋的反擊戰也打得相當艱難,損失了三十多萬軍隊。

土司。據《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記載:“直隸府、州、司凡二十九,外夷府、州、司凡十七。”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設立的地方行政制度。然而,由於地理環境和民族成分的複雜性,以及“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統其兵、世襲其職、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特點,土司名爲中央政府委任的地方官,但實際上獨立性極強,相當於土皇帝。

到了後期,其弊端越來越明顯:土司對內殘暴統治少數民族,騷擾周邊村莊,相互之間戰亂不止,甚至開始對抗中央政府,起兵叛亂,最爲著名的就是“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楊應龍叛亂。於是,在明朝中葉開始,中央政府開始在西南地區逐步推行“改土歸流”,即廢除土司制度,改爲流官制。但是,“改土歸流”的推行過程並不順利,遭到當地土司的強烈反對甚至叛亂,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間纔算基本完成。

緬甸。雍正推行完改土歸流之後,加強了西南地區的控制,使得雲南、貴州等地徹底融入了華夏大地。但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今天的中南地區又崛起一個國家,成爲了中原王朝的新威脅,那便是緬甸貢榜王朝。

緬甸貢榜王朝在第三任君主孟駁時期,奉行擴張主義,不斷對外擴張,並於1762年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引發了長達七年的清緬戰爭。雖然戰爭的結果是緬甸向清朝稱臣納貢,暹羅在清朝的幫助下從緬甸貢榜王朝獨立,但實際上清軍在軍事上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勝利,四次出擊均被孟駁擊退,而且清朝損失要遠大於緬甸。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龐大邊境線和疆域面積是通過不斷的戰爭獲得的,同時也面臨着多個方向的威脅。不過,總體來看,雖然遭遇的失敗不少,但除了北方以外的威脅都並不會動搖中原王朝的根本,這也是歷朝歷代一直將北方作爲防禦重點的原因。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