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清軍戰鬥力爲何那麼弱?竟有半數人吃空餉

清軍戰鬥力爲何那麼弱?竟有半數人吃空餉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53年,吏部右侍郎愛仁則向皇帝奏稱,京師“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餘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最近,媒體連續曝光數起“吃空餉”事件,如福建龍巖市“九年吃空餉公務員”、重慶萬州“官二代吃空餉兩年”、湖南永州“數百教師吃空餉”等,使得“吃空餉”現象再次成爲熱議話題,“吃空餉”也成了新詞條。

“吃空餉”並非最近纔有的現象。早在1999年,媒體就報道僅33萬人口的國家級貧困縣寧夏同心縣,吃財政飯者1.1萬人,超編2800多人有拿工資不上班的“掛職幹部”,也有僅十歲的“娃娃幹部”、“書包乾部”,甚至有四五歲的“學齡前兒童幹部”。十多年來,“吃空餉”報道不絕,可見頑疾難治。

清軍戰鬥力爲何那麼弱?竟有半數人吃空餉

網絡配圖

追究“吃空餉”的語源,“餉”本意指軍糧,引申爲軍人的俸給。所以,“吃空餉”本意是指軍官虛報兵員冒領軍餉。在二十五史中,未出現“空餉”這個詞。但在清代的官方文書中,有“空餉”一詞。在行政領域,中國古代的確存在“不上班但是可以領工資”的現象,但並沒有類似同心縣那樣嚴重的情況。中國歷史上特別是明清時代,地方財政的管理極爲嚴格,其整飭有序出於我們現在的想象。

據同治十年纂修的《合江縣志》(該縣位於長江上游,隸屬四川)記載,該縣吃財政飯的公務人員,正式編制包括:知縣一名,年薪45兩,養廉銀600兩;典史一員,年薪31.52兩,養廉銀80兩;教諭、訓導各一名,年薪各40兩;稟生(縣學學生)20名,共64兩;衙役之類的縣政府辦公人員,包括門子、皁隸、馬快、轎傘扇夫、仵作、膳夫、捕役、門軍、禁卒、更夫、鬥級、倉夫等共68名,工食銀每人每年6兩,共408兩;民壯8名,每人每年工食銀8兩,共64兩;鋪遞兵6名,每人每年工食銀6兩,共36兩;救生船水手12名,每人每月支銀0.6兩,共86.4兩;還有用於春秋祭祀文昌廟、社稷壇等用銀每年66兩。總計財政支出1560.92兩,其中吃財政飯的共118人,工資1494.92兩。當然,如果遇到有閏月的年份,稟生、衙役等要加補一月的工資。

這就是說,清代的州縣吃財政飯的人很少,一個縣只有一百來個人,而財政支出明確,財政紀律嚴格,工資的來源也清楚:比如養廉銀共680兩出自火耗,救生船水手工資86.4兩是鹽庫給錢,因爲設置水手的目的是負責鹽船在江上的運輸安全,其餘大部分出自地丁銀。當地稅收中留用爲工資的在財政制度中叫“存留”,其餘都要上交,稱爲“起運”。

清代地方財政收支制度非常嚴格,運行效率很高。這種財政制度也有弊端,主要是地方財權太小,很多地方公共服務沒有財政支持。其好處是因其執行的剛性,扼制了財政支出的混亂,“吃公餉”之類的現象,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

清軍戰鬥力爲何那麼弱?竟有半數人吃空餉 第2張

網絡配圖

但是,“吃公餉”普遍存在於軍隊中。軍隊與地方的差別,主要是地方管商民,負有徵稅的職責,因此其腐敗表現爲徵稅時的攤派和多徵,地方官場對這部分財富再分配;而軍隊沒有徵稅權力,收入靠國家財政撥款,所以其腐敗方式便主要是平時通過虛報兵員、戰時虛報軍用物資耗費來達到目的。因此,“吃空餉”成爲常見手段。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1838年,禁菸派官員黃爵滋在奏摺中說,“糧多冒領,則有餉無兵”,1853年吏部右侍郎愛仁則向皇帝奏稱,京師“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餘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可見“吃空餉”現象之嚴重。

古代軍隊的“吃空餉”,與現下“不上班但是可以領工資”的現象,儘管有很大不同,但也有共同點,即財政的混亂和低效率。公共財政本來應完全用於公共服務,但“吃空餉”卻使公共財政支出轉化爲個人私利。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