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奇聞異事 > 誰修築這座城池 居然屢屢改寫中國歷史

誰修築這座城池 居然屢屢改寫中國歷史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潼關”,我始終無法拒絕這兩個字對我的誘惑。 這座城池,在中國古史上繼函谷關之後又一處兵家必爭之地,想當年,是何等氣吞萬里如虎!潼關怎麼就能屢屢讓西進之敵聞風喪膽、屍骸遍地,而三秦守將即便是兵臨城下,仍可高枕無憂?它怎麼就能讓東出的鐵蹄如奔涌的浪潮,一瀉千里,盡吞中原大地,而東邊卻只能俯首稱臣,毫無還擊之力?

我想去看看,元代張養浩所寫“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這一“聚”一“怒”之間,是何等的氣派;我想去體驗“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是何等的惆悵,以及這個庇佑三秦大地的古戰場,是否仍舊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於是,我要動動筆,寫寫潼關!

誰修築這座城池 居然屢屢改寫中國歷史


我重新打開書櫃,在燈光下看潼關老縣城的老照片,我只有從這些老照片中,才能隱隱約約地感受到這個自東漢初期至解放前,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的雄關漫道,怎麼在短短的半個世紀,就被冷落在這個三省要衝地。 在東漢之前,據潼關60公里處的函谷關,是西進東出的大門,大秦帝國就是憑着函谷關這道天險,東出可攻,西退可守,經過數百年的勵精圖治,終於東出函谷,一統六國。

除去秦國順天時,得人和外,函谷關的地理優勢功不可沒。 原來這城池竟是曹孟德的大手筆。東漢末,已經掌握歷史規律——東出者屢得天下的曹操,爲防止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196年),在函谷關西邊設立此關。 潼關南依秦嶺,西依華山,東接山巒,北擁黃河,形成一個三面環山,唯北面洞開,還有一道天然護城河的“甕城”。

要過潼關,首先得橫渡黃河。就算過了黃河,進入潼關腹地,等於鑽進了一個口袋,三面皆可圍而殲之。後面的退路,還被黃河給斷了。如此關卡戰場,那就是天生萬人坑,有來無回矣。 曹操建立潼關後,函谷關退出歷史舞臺。潼關第一次給曹操派上大用場,是在5年之後的211年。

誰修築這座城池 居然屢屢改寫中國歷史 第2張


這一年,曹操出兵討伐漢中張魯,這是他在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大規模用兵。聞訊之後,關西馬超、韓遂等起兵攻向潼關,爆發潼關之戰。曹操採用離間計擊敗馬超、韓遂等聯軍,盡得關中之地。 曹操發明的潼關這個“絕世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考驗,成爲他抵抗西蜀劉備、諸葛亮屢此北伐的堅強後盾,直到西蜀行將淡出歷史舞臺。

從此,潼關跟驪山一樣,將屢屢主導天下大勢。所不同的是,驪山上折腰的諸君,都是自討苦吃,而潼關上勝敗的諸君,都是要真刀實槍地互砍的。 抗日戰爭期間,美國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一位中國軍人,行走在的通過鐵道上 這潼關,居然屢屢改寫中國歷史的命運 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反軍攻到潼關,止兵不前。面對天險潼關,安祿山只能望城興嘆。但全能型娛樂皇帝唐玄宗卻聽信讒言,讓守城將士出城迎戰,以顯皇威浩蕩,神聖不可侵犯。

誰修築這座城池 居然屢屢改寫中國歷史 第3張


結果,安祿山輕而易舉打敗了唐王朝20萬守軍,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直到被宋取而代之。 宋“靖康之變”,潼關爲金所得。金遷都汴京,將主要兵力向潼關附近集結,以抵擋鐵木真鐵蹄的南下。但潼關還是被鐵木真大軍給奪了,金也就鑽進史冊陪宋去了。後來朱元璋也通過先破潼關,而迅速蕩平關中元軍,把他們趕回了漠北草原。

由於潼關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歷朝都非常重視修建,到民國時期,潼關古城除開門六處外,留有南北二水門,穿城而過的潼河爲城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成片肥沃的軍田生產小麥穀子。城內即使被圍困,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會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 在潼關以東有一禁溝,爲了關口的安全,沿禁溝兩岸歷朝歷代都修城樓,作爲防禦性的軍事堡壘,形成了“十二連城”,如此,潼關城與東部外圍,就形成了遙相呼應的防禦體系。

1937年至1938年,正是在潼關,中國軍隊與潼關百姓協同作戰,抵擋住日軍的七次進攻,日軍只能隔岸放炮,空襲轟炸,卻不能踏過黃河半步。同時,潼關守軍與中條山的軍隊形成犄角之勢,打敗了日軍共十一次瘋狂地進攻,有力地阻止了日軍向西南和陝北兩個大後方挺進,爲抗日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喘氣之機,積蓄了力量。

就是這樣一座值得中國歷史大書特書的“功城”,卻在1960年因爲修建三門峽水庫而被迫拆除。這座老縣城中曾經與中國抗日軍隊一起浴血奮戰,阻止日軍西進的“功臣”,還有那些先烈的後人,被遷移至寧夏,及渭南白水一代,他們背井離鄉,爲了大局,只好重建家園。 這座千年古城,一夜之間竟化爲廢墟……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