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揭祕:中國古代人是如何做戰爭動員的?

揭祕:中國古代人是如何做戰爭動員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對戰爭規律總結十分深刻,國防交通建設我國古已有之,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修建的馳道和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運送糧草都是其中的典型。古人還講究師出有名,戰前往往發佈檄文、組織誓師,類似今天所說的政治動員,初唐駱賓王所寫的《討武曌檄》便是是著名的檄文。

揭祕:中國古代人是如何做戰爭動員的?

網絡配圖

2017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交通法》,是我國國防動員領域一部重要法律,對於推進國防交通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其實,國防交通建設我國古已有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修築了我國最早的“國道”——馳道,馳道以都城咸陽爲中心,通往全國各地,極便於兵力輸送和後勤補給。據《三國志》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運送糧草,便是古代交通動員的一個生動例子。

還是在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寫過一篇《爲袁紹檄豫州文》(又名《討曹操檄》),歷數曹操罪狀,言辭犀利,感情懇切。古人講究師出有名,戰前往往發佈檄文、組織誓師,類似今天所說的政治動員。

《尚書》所記載的《牧誓》,即武王伐紂誓師之文,以及初唐駱賓王所寫的《討武曌檄》都是著名的檄文。其中出自後一篇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等名句具有強烈的批判性、鼓動性。

中國古代是如何做戰爭動員的?

揭祕:中國古代人是如何做戰爭動員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古代軍事名家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因此非常重視政治動員,記入典籍的政治動員思想也如繁星閃爍。比如,《孫子兵法》提出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吳子兵法》提出的:“是以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凡治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等等,不勝枚舉。

如果說政治動員是戰爭動員的靈魂,那麼兵員動員就是核心,特別是在“雙拳難敵四手”的冷兵器時代。《史記》記載,牧野之戰周武王動員“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且聯合地方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而商紂王“亦發兵七十萬距武王”。楚漢爭霸初期,劉邦的實力遠弱於項羽,且屢戰屢敗,但“(蕭)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通過後方源源不斷的兵員動員,使劉邦得以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最終在垓下一役中戰勝項羽。

揭祕:中國古代人是如何做戰爭動員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對戰爭規律的總結十分深刻,經濟是國防命脈的思想也由來已久。《孫子兵法》關於“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的論述,便是開展經濟動員的典型寫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古代動員的規模、速度、方式早已不能與現代動員同日而語,現代國防動員已融入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全過程、各方面,唯有“軍民團結如一人”,才能具備“試看天下誰能敵”的膽魄與實力。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