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古代"高考"有多難?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題海

古代"高考"有多難?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題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考是一種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一年一度,舉國關注。作爲首場語文考試的作文命題,更是全社會關注的火力點。隨着閱卷結果的公佈,每年都會有一些滿分和零分之作出現,就像古代科舉放榜一般,那些錦繡文章讓人爭相傳誦,下劣之作讓人忍俊不禁。這種以文取士、以策衡才的方式,充分說明我們華夏古國的文脈根基還在。

古代科舉考試,離我們漸行漸遠。對科舉制的口誅筆伐,可謂吾耳熟焉,但未必能詳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科舉及考試命題這個話題

考個秀才不容易 其實科舉才起步

古代"高考"有多難?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題海

網絡配圖

沒取得生員(俗稱秀才)資格的讀書人叫童生,童生年齡無大小。要成爲秀才,得通過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3級考試。

縣試一般在二月舉行,由知縣主持,分爲四五場考試。黎明入場,當天交卷。被錄取者,可參加府試,由知府主持,一般在四月,及格者可參加院試。

院試是童試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由各省學政(相當於今省教育廳廳長)主持。學政到各府州進行考試,分爲3場,合格者稱秀才。

各省學政在任期3年內對所屬秀才進行兩次考試:歲試和科試。秀才經過科試,名列一二等者,纔有資格參加鄉試。

秀才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優待。每年有廩膳支取,勉強供家庭生計,還可免除徭役。在社會地位上,秀才是讀書識禮之人,受到普遍尊敬。小民不可以與秀才平起平坐,只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觀,惟秀才之言語是聽。

古代"高考"有多難?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題海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明朝,即使是宰相,也不敢坐受秀才一揖,更不敢以便服見秀才。秀才見上官,俱用名揭,長揖而已。秀才與知縣交際,用治下門生名貼,稱老師爲尊,分賓抗禮。

在我的老家,舊時稱秀才爲邑爺,以示尊敬。儘管我家祖上曾有幾位進士和循吏,但後來在我們的村落,僅清末出了個秀才,當地人稱李家邑爺。邑爺家數代苦讀,到邑爺這代,終於博得一襲青衿。看來,在舊時考個秀才真不容易。

秀才雖然有些待遇,但生活還是貧寒的,並不一定能躋身縉紳之列。如果科舉不順,秀才們只能另謀出路,一般去當塾師、充幕僚、行醫、當訟師、看風水、下海經商等。當然,中舉、中進士,是秀才們豔羨的最佳出路。

晚明常熟的老秀才許伯彥,高才強記,貧窮落魄,好說大話,鄉里呼他爲狂生。有一次去南京參加鄉試,給家中寄信說:“一到京中,飯量大長,早晨三碗,日中三碗,晚間三碗。如此吃飯,精神安得不足?如此精神,文章安得不佳?如此文章,今科安得不中?籬笆爲我拔去,牆門爲我刷黑,士剛、士柔打點作公子可也!”文筆如此,看到的人都爲之笑倒。

錢謙益與他同鄉有交往,在集中記載:裏中許老秀才,好即事即席爲詩,杯盤梨棗,坐客趙李,臚列八句中。看來,許老秀才的詩才還是蠻敏捷的。雖說許老秀才沒中舉,但他的兒子卻在天啓2年(1622)考中進士,還做了京官學士,最終實現了他的願望。

古代"高考"有多難?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題海 第3張

網絡配圖

明朝李紹文《雲間雜識》載:有個秀才吳平坡,平生有三大願:一願蕪湖抽分,二願買楊千戶房屋,三願買某娼爲妾。弘治18年(1505),他果然考中進士,三願俱遂。此秀才三願,可謂低俗。但大多秀才期望這龍門一躍,能改變生活境況和社會地位,無疑是現實的。

秀才僅僅具備能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通往廟堂之上、實現兼濟天下理想的艱難之路,還要經過鄉試、會試、殿(廷)試3關,一般3年才一次。

鄉試、會試的競爭之激烈,遠遠超過現今的高考。明朝秀才中舉的比例多爲30:1比一,中舉率約爲3.3%。舉人中進士的比例,多爲20:1,錄取率約爲5%。可見金榜題名之難了。

各省鄉試和次年春禮部會試的考題,由主考官擬定,殿試有時由皇帝親自出題。鄉試合格者稱爲舉人,第一名稱爲解元,像衆所周知的風流才子唐伯虎,就是南京鄉試第一的解元。

禮部會試合格者稱爲貢士,第一名稱爲會元。一般情況,會試合格者殿試都能成爲進士,只是排名先後有差異。殿試前三甲狀元、榜眼和探花由此產生。所謂“連中三元”,就是鄉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一狀元。

如此看來,鄉試、會試、殿(廷)試是一種全國性的高級公務員選拔考試。唐詩《及第謠》寫道:“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哪個讀書人不想異日金榜題名,衣錦還鄉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