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解密古代科舉:當時的考生是否也要租“高考房”?

解密古代科舉:當時的考生是否也要租“高考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考房”。據說很普通的一間就得兩千多;豪華一點的,還有四五千的呢!我心中暗想:這不是給孩子加壓力嗎?花了爹媽幾千塊,考不好可怎麼辦?假如孩子再有“擇牀”之病,通宵失眠,那才叫花錢找罪受呢!

古人好像沒我們這麼嬌貴。那時的科舉考試,級別比今天的高考高得多,以鄉試爲例,考上了就是舉人,就有資格當官了。若是會試,考中進士即可點翰林,前途無量。——可也沒聽說那時的考生花重金包租獅子樓、天外天的。

那時的考生(叫“舉子”)當然也要租房,因爲鄉試考場設在省城,外地舉子若不租房,便只好露宿街頭了。不過租的多半是“悅來”、“連升”等小客棧。有一等沒錢的舉子,乾脆找個佛寺安身——大概也得交一點香火錢,不過比客店便宜罷了。碰巧寺裏住着鶯鶯小姐,沒準還能成就一段良緣,考不考試,倒在其次了。

那會兒有沒有因考場離得遠而遲到的呢?至少戲裏說過。明代湯顯祖《牡丹亭》裏就有類似情節。書生柳夢梅只顧跟杜麗娘小姐在客店裏卿卿我我,結果誤了考試時間。等趕到考場時,人家已經散場。好在考官久聞柳生的才名,特地爲他開了“B卷”,這纔有了後面的狀元及第。

解密古代科舉:當時的考生是否也要租“高考房”?

其實那時的舉子無論在哪兒下榻,整個考試的九天中,必然有六夜要在考棚裏度過。以清代鄉試爲例,前後三場的時間固定在農曆秋八月,爲九日、十二日、十五日這三天。

過考生需要提前一天入場,推後一天出場;所以每考一場,要在考場(叫貢院)裏呆上三天兩夜:頭一場八日進去,十日出來;第二場十一日進去,十三日出來;第三場十四日進去,十六日出來,連中秋節也在場內過。

這六夜自然難熬:沒有牀鋪被褥,只能在考棚裏忍着。考棚倒都是單間,卻十分狹小,每間寬三尺,深四尺,也就是1.33平米這麼一小點兒地方。房子很矮小,站起來伸不直腰桿。房中有兩塊活動的號板,兩邊牆上有槽。白天答卷時,兩塊板一高一低,就是一桌一凳。到晚間把兩塊板放平,就是牀。可睡覺時根本伸不直腿,說是睡覺,不如說是受刑!

我總覺得,從前的考生雖然不考體育,可身體肯定個個倍兒棒!你想,那時要求取功名,百里赴省、千里進京,都是少不了的節目。一路上風餐露宿、衝寒冒暑、鞍馬勞頓;再加上考場中一連多日的晝夜折騰,體格兒差點兒的早就掛了,能等到跨馬簪花那一天的,身板兒都差不了!

今天高考房價格高,是否包括伙食,不得而知。古代考生也要吃飯,伙食一般由國家提供。有一本明代的《宛署雜記》,其中記錄北京宛平縣一場鄉試的花銷,單是伙食的開銷,就用掉兩千六七百兩銀子(相當於五六十萬元)。除了雞鴨魚肉等供考官老爺吃上馬宴、下馬宴,各種米麪糧食共要吃掉近二百石,另外還提供四萬九千四百零四個燒餅——這顯然是給考生預備的。

到了清代,考場似乎不再提供伙食,考生只好自備乾糧,餓了胡亂啃兩口充飢。清末有本小說,描寫晚清科考的情景。有的考生頭天晚上進場時,自帶一口鐵鍋、一隻活雞。進場後,殺雞拔毛,劃拉幾把柴禾,支起鍋來煮雞湯喝——這考生能否中舉,不得而知;但這動手能力和從容心態,肯定超過今天的任何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