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代科舉“替考露餡”:考生和槍手戴枷示衆一個月

清代科舉“替考露餡”:考生和槍手戴枷示衆一個月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科舉考試中也有考生作弊的案例。原江南貢院館長、中國科舉博物館顧問周道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有考生爲了魚躍龍門挖空心思,如用兩根老鼠鬍鬚書寫夾帶紙張、還有光緒壬辰年石印的作弊奇書——《增廣四書備旨》,曾被世界吉尼斯紀錄列爲中國版面最小、文字最多的古版書籍。

考生入場,連餑餑都要切開檢查

中國科舉博物館顧問周道祥告訴記者,古代科舉考試也有賄賂監考官、僱槍手和夾帶這樣的作弊手段,“但科舉檢查制度比現在還要嚴苛。”清代,江南貢院舉行鄉、會試期間,如果考場附近有居民連放爆竹、縱放信鴿、拋擲磚瓦等,都有配合考生作弊的嫌疑,要按罪問處。如果發現找了“槍手”,“槍手”與考生都要戴枷在考場門前示衆一個月。後來,康熙皇帝又出了新規,“考生入場,皆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只帶籃筐、小凳、食物、筆硯等。”

到了乾隆年間,在一次鄉試考場上,因擔心被搜查而逃散的考生達到兩千多人。在江南貢院門外,被拋棄在牆角路邊的蠅頭小卷不計其數。如此大規模的作弊現象使得乾隆皇帝惱怒異常,下詔制定更周密的防範措施。“點名進考場前,要經過頭門、二門共兩道門。”周道祥說,考生着裝須“皮衣去面、氈衣去裏”,“官役排成兩行搜查,考生均開襟解襪,魚貫而入。”考生的糕餅餑餑都要切開,連考籃都要按南方式樣編成玲瓏格眼。“如果二門搜出了懷夾,頭門沒有搜出的官役就要倒黴了。”

清代科舉“替考露餡”:考生和槍手戴枷示衆一個月

周道祥說,江南鄉試爲農曆八月,在這個時期,南京的天氣多變,由於考生所帶衣服都有嚴格限制,有時遇上天氣突然變冷,闈場中的考生都凍得四肢發抖。

藏在鞋跟裏的小抄,成稀世孤本

儘管清代的搜檢和懲罰制度都很嚴格,但“強中自有強中手”,考生夾帶作弊的行爲也很囂張。

記者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看到,那裏共收藏了17張考生作弊的夾帶。其中,鎮館之寶是本作弊奇書——比巴掌還要小的坊刻小本《增廣四書備旨》。“厚度只有5毫米。”周道祥說,大約有普通古版線裝書籍的十四分之一大小。書雖小,但十分精緻。線裝本,黃色封面,裏面的70頁紙潔白細膩、薄如蟬翼,包含了《大學》《中庸》《論語》三部書的全部內容和宋代大儒的詳盡註釋。每頁都有上千個老仿宋字體,雖小如蟻頭,但一筆一畫清晰無比。“這本書還被吉尼斯列爲中國版面最小、文字最多的古書。”周道祥說。

清代搜檢制度嚴格,這書是如何帶入考場的?快報記者瞭解到,這本書是一位曾經參加過江南鄉試士子的後人,在清理祖上遺物時發現的。當時,這本書“藏”在一雙清代千層粉底“文士靴”的後跟裏。士子的後人看到那雙黑色緞面繡花靴上落滿了灰塵,便用拂塵輕輕拍撣。“沒想到,從只有一寸多厚的靴後跟中,滑出一個火柴盒大小的抽屜,而這個抽屜裏,就祕藏着這稀世孤本!”周道祥說,此外,還有用兩根老鼠須的特製毛筆書寫的小抄,十幾張紙疊在一起,還沒有一張普通宣紙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