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朱元璋下葬後真身“在宮不在陵”的詭異傳說

朱元璋下葬後真身“在宮不在陵”的詭異傳說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南京,最具傳奇的反盜墓故事,並不是東晉帝王陵的集體失蹤,而是詭計多端的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葬傳奇。傳說,朱元璋在下葬那天,應天府十三座城門,罕見地同時打開,每個城門裏面都擡出了大棺材。這個傳說的背後,其實就是過去皇家常使用的傳統反盜墓手段——祕葬。而從民間看來,朱元璋實際運用的反盜墓手段,應當不止一種。

網絡配圖

碎石封頂反盜墓

明孝陵的地宮位於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上的寶城下面,地面上是一個巨大的封土堆。

不少爬上此封土堆的遊人可能會覺得失望,就這麼一個大墳頭啊。確實,從表面看什麼也沒有,但遊人腳下巨大封土中卻藏有玄機。1998年12月,南京文物研究所在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配合下,曾對明孝陵的地宮作了有史以來最深入的一次調查勘測。

在這次勘測中,便發現了不少祕密。

當時,使用的是精密磁探測技術,由中國最早將此技術運用於文物考古領域的專家之一、江蘇地震局高級工程師張治天主持。此次探測共進行了30多天。探測中,除受到地面雜物(遊人隨手丟棄的鐵質易拉罐、原養鹿場碎鐵絲網、明代以前的碎磚)干擾外,還受到廣泛分佈於山坡的壕溝、深坑等後期人類擾動體的影響,給探測和後期解釋帶來了極大困難。

但仍可以看出,寶城域內存在一個較明顯的地下構築物,大概在90米×50米,南界起於明樓北100左右,終於寶頂南沿,這就是明孝陵神祕的地宮。

這次探測,還發現了明孝陵地宮的入口,即神祕墓道,它位於明樓東側的寶城城牆下,而不是在中軸線上。地宮所在的獨龍阜地層中,有60%的地方都是人工修補、堆填過的。寶頂上遍佈巨大的卵石。起初認爲可能是防雨水沖刷用的。進一步分析發現,這是朱元璋的反盜墓詭計。

這種封土中加混雜卵石,是反盜墓方式中的一種外部的初級的手段,目的是增加盜墓賊挖掘難度。除了在封土中使用碎石,少石的地方,便用碗來反盜墓。在封土的內層,整齊覆在一層碗,再在上面夯土,碗碎後就出現堅硬的碎瓷片層,與混雜卵石有相同效果,有的則用碗把棺材包圍起來,用粘性很強的糯米漿摻上石灰固定,形成所謂的“碗墓”。這在南京周邊一些較高規格的六朝墓中,也發現過。其反盜墓理念,可能是到了反盜墓效果特別顯著的流沙積石墓的影響。

朱元璋下葬後真身“在宮不在陵”的詭異傳說 第2張

網絡配圖

就是1998年這次勘測,專家認爲,明孝陵地宮保存完好,初步排除了民間流傳的孝陵地宮被盜之說。

陵工大臣遭朱元璋“滅口”

帝王陵反盜墓的真正玄機,在墓道和地宮內,在封土中混雜卵石僅是雕蟲小技。民間傳說,孝陵的地宮有反盜墓機關,營建時祕密設置了傷人暗器。

古代早期的帝王陵一般會設置機關,孝陵到底有無,因爲沒有發掘,僅憑民間傳說無法弄清。但據北京十三陵之一、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發掘情況,可推知一二。定陵在反盜墓上也動了腦筋,通往地宮的入口處用金剛牆封堵,內設道道厚重的石質墓門,門後以“自來石”頂擋。

過去,出於反盜墓的考慮,參與營建帝王陵的工匠都會被滅口,如著名的秦始皇陵,在封閉地宮時,嗣位的秦二世坑殺了所有知情工匠。朱元璋是否這樣做了?史上不見文字記載。但根據孝陵一點工程資料沒有留下,甚至連明人筆記都不敢記載的情況來分析,朱元璋也做足了反盜墓文章。

孝陵的底細,即皇家一號天機只有一個人最清楚,那就是主持孝陵工程的李新。

據《明史·李新傳》(卷一百三十二),李新是濠洲人,朱元璋的老鄉,在朱元璋的建國大業中,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時任中軍都督府僉事的李新,被朱元璋調到南京,做陵工大臣。因建陵有功,頗得朱元璋滿意,次年被封爲“崇山侯”,歲祿一千五百石,後負責改建帝王廟。溧水境內的“胭脂河”,也是李新監工開鑿的。

史書上稱“新有心計”,但再有心計,也算計不過皇帝。

給皇家主持陵墓工程是一項危險的任務,做不好,惹怒龍顏要掉腦袋;做好了,皇帝又會擔心泄露地宮祕密,會惹殺身之禍。果然,在死前三年,朱元璋藉口“藍玉黨案”,將李新殺掉了。

明眼都心知肚明,這是朱元璋在“滅口”。李新知道孝陵的祕密太多了,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不可能讓他在自己死後還活着。

“十三城門同時出棺”真相

朱元璋給南京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除了孝陵,世界現存最長的城牆——南京明城牆,也是朱元璋的傑作。明代內城有門十三座,外郭有門18座,此即所謂“內十三,外十八”。

在南京,有關朱元璋下葬的傳說不少,相當詭異。傳在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典的段子之一。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擡棺材。”竟然把朱元葬當年下葬的傳說,當成了南京代表性的一件事。

可能有人覺得是無稽之談,其實並非空穴來風,史料上有記載,如明人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上便有這樣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

各門下葬,是一種障眼法,實行祕葬的步驟之一,屬反盜墓的典型特徵。在中國盜墓史上,如此這般生前留下遺囑,要求將自己“偷偷處理”的古代君王,非朱元璋一人。最早實施祕葬的是在本書“孫權盜墓”中提到的南越王趙佗,趙佗死後有“祕異神密之墓”,下葬時多城門出棺。其墓在哪,至今沒有被發現,孫權當年枉費了心機最著名的祕葬傳說,發生在曹操死後。傳說在下葬那天,鄴城的各個城門都有棺材擡出。曹操到底葬於何處,目前也沒有弄清楚,最後落下了“七十二疑冢”之謎。十六國時期的君王也喜歡“祕葬”,如後趙始主石勒,半夜從各個城門出殯,就着黑夜將棺材擡向深山中。

朱元璋下葬後真身“在宮不在陵”的詭異傳說 第3張

網絡配圖

看到這裏,或許有讀者會問,朱元璋不是與皇后馬秀英合葬於孝陵內麼?實行祕葬還有什麼意思?問對了。

有傳說,朱元璋就是要造成自己死後未入葬在孝陵內的效果,絕盜墓賊的念想。在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前,朱允炆已將朱元璋的大棺材,從皇宮的祕密通道,直接擡進了孝陵內。

但是,更有人相信,朱元璋下葬時,真身棺材根本就未擡進孝陵內,特別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此說一度傳得很神。

真身葬在朝天宮的傳說

朱元璋下葬後不久即傳出,其真身未與馬皇后合葬,而是獨葬城西的朝天宮。此即過去所謂,“高皇帝龍蛻,在宮不在陵”一說。

朝天宮在城西水西門內,前有三清殿,後有大通明殿,如今是南京博物館所在地。此處原爲吳王夫差所築的冶城,五代時吳王楊溥在此建紫極宮。宋元時先後易名祥符宮、天慶觀、玄妙觀、永壽宮等。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重建此宮,並易今名。建成後,便讓百官“朝賀習儀於此”。

傳說,前面的三清殿下,“爲明祖真葬處”。

此後不少人相信此說。清代浙東學派代表人物全祖望在《從朝天宮謁孝陵》一詩稱,“鍾阜衣冠是與非,朝天弓劍更傳疑。難尋玉匣珠襦地,但見神功聖德碑。開國諒無慚漢祖,嗣孫底是學曹丕。當年可笑山陵使,亂命何人爲弼違。”

從全祖望的詩中可知,明清時期對朱元璋的葬於孝陵的正統說法,人們是持懷疑心態的。關於朱元璋真身葬處的傳說還有一些。但是,在孝陵沒有正式考古發掘前,所有朱元璋祕葬傳聞既不能一概說是假的,也不能說是真的。需要明白的是,不論朱元璋到底葬在哪,他特別注意反盜墓,應該是事實。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