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改革漫談——爲何說商鞅之死不值得同情

改革漫談——爲何說商鞅之死不值得同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之死一向被看作是“變法者爲變法殉難”的悲劇事件,千古之下得到了很多同情。朱相觀看人藝話劇《商鞅變法》,據說潸然淚下。在我看來,商鞅之死不過是他刻薄殘殺的報應,不值得同情。

殺商鞅的人——也就是秦孝公的繼承人秦惠文王——不是因爲反對商鞅的新法,而是恨他這個人。因爲秦惠文王當太子的時候,因爲批評新法而獲罪,但是“刑不加儲君”,罪名要由太子的老師承擔,商鞅把太子老師的鼻子割掉了。換了誰都得報這個仇。

改革漫談——爲何說商鞅之死不值得同情

商鞅

商鞅是一個權力崇拜者,手裏有權,無所顧忌,毫無人情可言。商鞅在秦國,嚴格禁止官民議論法令,連議論法令——無論擁護還是反對——都要獲罪。商鞅曾經渭水決獄,很多人被殺的罪名就是議論法令,據說渭水盡赤,一派恐怖氣氛。

法家的政治理念,並沒有把人民放在法律的對立面。關東諸國是法家的起源地,在齊國、鄭國、晉國都先後實施法家的那一套,在實際操作中,並無商鞅如此之多的肅殺恐怖。

商鞅執法的霸道之氣太盛,實際上把法令向“惡法”的方向推動。商鞅死了之後,秦人沒有憐惜他的,這不是商鞅的悲劇,因爲這就是商鞅自己應得的報答。

讓我們拿其他的人來做對比。

漢武帝時期有一個酷吏叫張湯,一直當到了御史大夫。但不久張湯就和丞相莊青翟發生衝突,被人誣告下獄。漢武帝接連八次派人要他解答質疑,張湯都竭力爲自己辯護。後來漢武帝派廷尉趙禹來審問他,趙禹勸告他:”你怎麼不識相?你殺了多少人、滅了多少人家了。現在很多人都爲了這個來報復你,皇帝也爲你這案子爲難,最好是要你自己了斷,你怎麼還辯解不休?”張湯無奈自殺。後來的事實證明張湯這次確實是被冤枉的,張湯可謂“死非其罪”,這就像明朝嚴世藩被巫以“通倭”罪名是死非其罪一樣,但是張湯最終還是無奈自殺,是因爲他認可了趙禹的勸告:張湯殺人破家甚多,其中不乏無辜的人,現在抵命也算是另類的公平。

改革漫談——爲何說商鞅之死不值得同情 第2張

資料圖

商鞅其實也是如此。商鞅變法,成功地把秦國改造爲一部“耕戰結合”的戰爭機器,賦予秦國內在的巨大擴張動力,秦國能夠統一中國,商鞅有功。但是商鞅無視人性尊嚴的惡質也深藏在秦國的法令中,這也是導致秦國速亡的根源。

後世批評法家的往往都以暴秦爲例,其實秦國的法家並非法家的精神,漢唐明也是法家治國,但是卻沒有秦國的暴虐,秦國的法家有法家皮相,但是缺乏法家“依道生法”的敬畏之心和悲憫情懷,最終淪爲暴政的工具,商鞅難辭其咎。

勇於殺人的人,往往都有內在的虛弱性,其下場往往也具有“歷史的公平性”。

紅軍時期的夏曦、陳昌浩、張國燾都是肅反中的殺人狂,最後夏曦和陳昌浩都是死於非命。而張國燾更加不堪,盡然淪落到給國民黨的軍統“幫工”,給鷹犬當鷹犬,人格完全破產,令人蔑視。看看人家陳獨秀,脫黨之後,鄉下讀書,甘於清貧,不失氣節。

改革漫談——爲何說商鞅之死不值得同情 第3張

資料圖

在商鞅之前的秦國還有一個正面的典型,就是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

百里奚混得最差的時候,流落在楚國當奴隸。秦穆公聞其賢,派人以五張黑公羊皮將百里奚換回,拜爲上大夫,故世人稱之爲“五羖大夫”。

經歷很多人生不幸的百里奚並沒有怨恨社會、怨恨社會中的人,仍然懷抱寬廣,百里奚身爲秦國大夫,勤理政務,平易近人,生活簡樸。“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在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里奚“三置晉國之君”,“救荊州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使秦國成爲春秋五霸之一,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後來的秦孝公在“求賢令”中評價秦穆公時期“甚光美”。百里奚在秦國移風易俗,也是一種變法,只是規模和深度不如後世的商鞅變法。但是百里奚卻得到了秦國人普遍的愛戴。“及卒,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改革漫談——爲何說商鞅之死不值得同情 第4張

資料圖

變法最會引發劇烈的政治鬥爭,政治鬥爭又難保公平。但並不是說,變法就要嚴刑峻法、就要殘刻好殺。商鞅行事變態極端,把上下的人都得罪光,他不變法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做人不能太商鞅,不妨看看百里奚。

從五家共治的思想來看商鞅變法,商鞅既沒有道家墨家的社會理想,也沒有儒家的倫理敬畏,也不尊重楊朱的個人主義,甚至連法家也只是取其中的工具主義而用之,五家只有半家,劍走偏鋒,何以持久?只圖救一時之急,而無長久可以效法的精神,商鞅個人命運的起伏,正是他的變法缺陷的縮影。正如我們不必惋惜秦朝的滅亡,我們也不必惋惜商鞅之死。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