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投降:有哪些著名的降將?

《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投降:有哪些著名的降將?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演義》展現了東漢末年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在這段以亂世、英雄、戰爭、謀略爲主題的歷史長卷中,人物、事件成爲組合這幅畫卷的經和緯,交叉重疊,相紐相扣,再加上作者的妙筆生花,更顯得驚心動魄,氣動山河。

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隨着各種勢力實力的起伏消長,各式各樣的投降成爲《三國演義》貫穿始終的重頭戲。失敗一方的被俘者,有的選擇寧死不屈,有的選擇無奈投降。多種投降類型,反映了當時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起伏變幻和統治集團對人才的需求。可貴的是,作者羅貫中匠心獨運、有聲有色地刻畫了不少降將的形象,不是簡單地把他們置於被譴責、受拷問的祭臺上受審,而是將他們當作活生生的有自尊、有人格的人來對待,從中揭示出戰亂時期投降類型的意蘊以及古人對投降文化本身的解讀。

中國人受孔孟之道的影響,將氣節、忠義看得比較重。“威武不能屈”、“殺身成仁”等思想一直被當作美德加以頌揚。即使在今天,這些傳統觀念也飽含着積極意義。當一個民族處於危難關頭,當人們爲正義而戰時,確實需要一種大義凜然、奮不顧身的英雄氣概,比如汪精衛、周佛海之流雖有一定本事,但是他們在民族危亡之際選擇苟且偷生,投靠日寇,因而永遠的被釘在了恥辱柱上。然而有趣的是,歷史上的降將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受到譴責的,投降也並不一定就是遭人唾棄的叛變行爲。中國文化的若干因子中暗含了對投降者的寬容。我們的古人對非常態情況下的轉變立場,也就是投降,還是能夠做一些很有講究的分析,從而將一些已經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人接納進歷史主流中來,給予一定的地位。忠於誰,投靠誰,既受到傳統的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同時更取決於個體大至建功立業、小到立足生存等客觀現實。戰爭瞬息萬變,形勢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這樣,對投降者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在整部《三國演義》中就不顯得那麼另類了。

《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投降:有哪些著名的降將?

一、降將的分類

在整部《三國演義》中,反映和描寫投降的情節數不勝數。有的三言兩語帶過;有的則詳細敘述;有的更將其作爲一個重大事件加以渲染。據統計,有過投降經歷的武將多達101人。歸納起來,投降類型可以粗略地分爲以下幾種:

一、感恩而降的忠義之士。此類人物奉守“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原則,堅守“士爲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條。他們一旦選擇了主公,便爲其效犬馬之勞。唯有當原主公遇難或失意、大勢已去之時,他們又感激新主公的知遇之恩,爲其效勞,至死方休。如張遼、黃忠等人。

二、見風使舵的反覆小人。他們有的苟且偷生,有的厚顏無恥,有的見利忘義。如呂布、孟達之流。

三、挾怨背主的無恥之徒。如侯成、苟安、範疆、張達等背主小人。

四、走投無路、被迫投降者。在現有集團受到排擠、難以立足的情況下,不得已另謀出路,效忠於新的集團,忠貞不渝。如夏侯霸、姜維。

五、詐降之將。這是戰爭中常用的計謀,以詐降爲誘餌。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降將。如赤壁之戰中,黃蓋獻苦肉、闞澤獻降書便是最成功的詐降案例。還有,吳國鄱陽太守周魴詐降魏國、姜維假意投降鍾會,他們有的失敗了,有的成功了,但都引人入勝。

二、降將的寫作手法

羅貫中通過對比與襯托的手法,渲染了一個個降將的形象。

假如這位降將在書中未來的地位很重要,且屬於正面代表。那麼此人要投降,一定不能太過直接。一般要分三步走:一是死忠於舊主以表其“忠”,二是被抓後寧死不屈以彰其“烈”,三是在新主公禮賢下士之後借坡下驢。這樣逐步消除讀者的心理障礙。

最經典的例子便是關羽了。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時,關羽在民間已經成神,故而涉及關羽這段並不光彩的歷史時自然有所顧忌,必須十分小心。關羽雖然兵敗被困於土山,兵疲將怯,無計脫身,陷人絕境。但云長性格高傲,絕不會輕易投降,張遼要說降關羽的難度極大。但文遠胸有成竹,他說:“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使君方敗,而兄即戰死,倘使君復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復得,豈不負當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劉使君以家眷付託於兄,兄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賴,負卻使君依託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藝超羣,兼通經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漢室,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爲義?其罪三也”,同時又進一步指出:“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則必死;徒死無益,不若且降曹公;卻打聽劉使君音信,如知何處,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一席話說的頭頭是道,把關羽的投降說得合情合理。與此同時,關羽作爲敗軍之將,不僅慷慨言勇,而且還提出了極度苛刻的條件:“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這一番話的中心內容概括起來便是“降漢不降曹”,刻意爲自己的變節行爲辯護。但作者心知肚明,知道不管關羽如何振振有詞,終究不能改變投降的事實。所以他大肆渲染關羽歸順曹操時的心態、處境、過程,一步步消除關羽投降曹操這一事實帶來的負面效應。最終關羽並沒有因投降而被醜化,他作爲神的地位並沒有受到動搖。這樣的處理是頗具匠心的,讀者讀起來倒不像是關羽請降,而是在展示關羽“忠貞”的人格。特別有意思的是,爲了徹底讓關公帶上“義”的光環,作者還特意設置了華容道義釋曹操,並與前文相呼應。於是,降曹是義,放曹也是義。關公雖然投降,卻仍可作爲忠義的化身,並不妨礙他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

不過最符合上面那個公式的例子,還是巴郡太守嚴顏。張飛受命率領一萬精兵進入四川,來到了巴郡城下,守將嚴顏拒絕歸降。於是書中詳細描寫了嚴顏與張飛的大戰,最終嚴顏被翼德設計生擒。書中寫到:“羣刀手把嚴顏推至。飛坐於廳上,嚴顏不肯下跪。飛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將到此,何爲不降,而敢拒敵?”嚴顏全無懼色,回叱飛曰:“汝等無義,侵我州郡!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飛大怒,喝左右斬來。嚴顏喝曰:“賊匹夫!砍頭便砍,何怒也?”張飛見嚴顏聲音雄壯,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階喝退左右,親解其縛,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頭便拜曰:“適來言語冒瀆,幸勿見責。吾素知老將軍乃豪傑之士也。”嚴顏感其恩義,乃降。”先通過詳寫嚴顏效忠劉璋,率部抵抗,再者被擒後,張飛“怒目咬牙大叱”想要嚇唬他,但依舊寧死不降,最後張飛“親解其縛,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給足了嚴顏面子,使其能夠順着臺階,風光無限輕鬆而下。嚴顏感其恩義,乃降。於是嚴顏爲前部,張飛領軍隨後。凡到之處,盡是嚴顏所管,都喚出投降。有遲疑未決者,顏曰:“我尚且投降,何況汝乎?”自是望風歸順,並不曾廝殺一場。之後衆將的投降便全部略寫,一筆帶過。

《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投降:有哪些著名的降將? 第2張

有正面例子,當然也有反面例子。

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可憐蜀故伎,來舞魏宮前”,劉禪的貪生苟活與劉禪之子劉湛的慷慨赴死形成鮮明對比,爲蜀漢的敗亡畫上了一個悲壯的句號。譙周等大臣面對鄧艾大軍,建議劉禪投降,劉湛說:“豈可聽腐儒之言,輕廢先帝之基業乎?”不料後主叱之曰:“汝小兒豈識天時!”劉諶苦諫無效,乃殺其三子,並割妻頭,提至昭烈廟中,大哭一場,眼中流血,自刎而死。後人有詩嘆曰:“魏兵數萬入川來,後主偷生失自裁。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濟時才。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王孫志可哀。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三國演義》也描寫了一些不願屈膝的失敗者,作者也表達了對他們應有的敬意,大死得十分壯烈。

但爲了讓投降者降得安心,羅貫中並不刻意將殺身成仁者與“棄暗投明”者作認真的對比,而意讓讀者自己去品評其靈魂的高下與人格的優劣。

呂布謀士陳宮本救過曹操,曹操也並不想殺他。徐州城破後,呂布雖勇,但被擒後向曹操乞命;陳宮雖爲一介謀士,卻視死如歸,“今日有死而已”,“左右牽之不住”,大步流星地往白門樓下的刑場走去,唯恐後頭正追上來的曹操改變了主意,乃“伸頸就刑”,着實令人肅然起敬。袁紹兵敗,謀士沮授爲曹兵所獲。沮授大呼曰:“授不降也!”曹操厚待之,留于軍中。他竟然盜馬欲逃,臨死時神色不變。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