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古文名著 > 木蘭奇女傳第十四回:佔營運李靖識奇人,餞軍儀青蓮談敵國

木蘭奇女傳第十四回:佔營運李靖識奇人,餞軍儀青蓮談敵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木蘭奇女傳》,清代長篇小說,全名《忠孝勇烈木蘭傳》,又名《忠孝勇烈奇女傳》,四卷三十二回,有清代刊本。書中不題撰人。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本書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和有關史書以及民間廣爲流傳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敷衍創作而成的。其中,有的人物和情節還受到了唐代、明代傳奇的影響與啓發。書中寫木蘭從軍十二載,轉戰千里,備覺艱辛,後因屢建奇功而被封爲將軍。然最後竟蒙冤涉進武則天亂國案中,不得已剖心自殺以表對朝廷的忠誠,結局慘烈異常。木蘭從軍的故事早已流傳古今,家喻戶曉。本書將這一故事加以細緻描寫,情節更爲具體。同時,書中指稱木蘭姓朱,家住黃陂,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明代人焦竑曾考證黃陂古爲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等。另外,《黃陂縣誌》中有《木蘭傳》一篇,內容與本書基本相同。

第十四回 佔營運李靖識奇人 餞軍儀青蓮談敵國

卻說尉遲寶林帶領人馬,渡了黃河,又行多日,已過潼關。寶林傳令,令十二府總管各安營寨, 訓練甲兵, 待本藩到長安,請元帥駕到,然後出征。木蘭道:“末將願隨大人進京,一同參見老千歲。”寶林大喜,遂同木蘭往長安而來。到了帥府,參見禮畢,尉遲恭看了木蘭履歷,問曰:“向日我在你家延住數日,不但未見你面,你父緣何亦不題起你來?”木蘭道:“孩兒八歲時,被賊人拐去,今年纔回。不幸父親抱病,孩兒見軍書緊急,不敢怠慢,故頂名而來,望老千歲恕罪。”尉遲恭又問道:“你有何本領,敢來出征?”木蘭道:“孩兒善使槍法。”尉遲恭道:“你可當面演來,待本帥一觀。”門官上前稟道:“李老千歲駕到。”尉遲恭分付開門而迎,木蘭迴避於兩廊之下。

木蘭奇女傳第十四回:佔營運李靖識奇人,餞軍儀青蓮談敵國

李靖走至二堂,與尉遲恭相揖而坐。尉遲恭叫家將請少爺出來,寶林出來,向李靖叩頭請安。李靖道:“賢侄兵馬既已齊備,明日隨元帥上殿,見了聖上,再到我府與你接風。”尉遲恭道:“我有一個遠客,與寶林同路而來,明日也是要到府上來問安的。”李靖道:“遠客何在?姓甚名誰?”尉遲恭手招木蘭上堂,說道:“這是趙國公李千歲,上來叩頭,將你槍法演與千歲看看,明日就好擡舉你。”木蘭領命,上前叩頭,李靖扶起,欲待開言,尉遲恭搶說道:“快快演槍法與千歲看!”木蘭領命,向架上取一枝長槍,抖摟精神,先使一個金龍戲水之勢。扭回身來,白鶴鑽雲。左使綵鳳點頭,右使犀牛望月,前遮後護,上蓋下蟠,不一時,將七十二路槍法俱已使完。喜得元帥目笑眼開,連聲稱好。木蘭上前躬身道:“不足當二位千歲觀。”李靖道:“此是伍雲召槍法,你在何處學來?”木蘭道:“敝地有一位喪吾和尚,與末將祖父相善,傳於末將的。”李靖道:“那和尚有多大年紀?”木蘭道:“有七十多歲。”李靖道:“他左耳門有指頭大的一個硃砂痣否?”木蘭道:“有的。”李靖道:“他眉骨高起,鼻樑微斷否?”木蘭道:“是的。”李靖道:“我說你所使是伍家槍法,這喪吾和尚,定是伍雲召了。”尉遲恭道:“這喪吾和尚雖年老,精神如幼,可惜他皈依佛教,我屢次勸他出仕,他總不應允。”李靖道:“你在那裏會見他的?”尉遲恭道:“太后命我修造西陵寺,因此會見。”李靖道:“我有個故人,住在西陵,可惜未託你問候他。”尉遲恭道:“千歲故人是誰?”李靖道:“就是朱若虛,難道你也忘記了?”尉遲恭道:“朱若虛去世多年,我曾到他墓前祭奠數次。”李靖聽得朱若虛去世,不覺二目落淚,嘆息不已,木蘭也掩面流涕。李靖見了,心下明白,手扶木蘭問道:“相公,你是朱家何人?”木蘭跪下說道:“末將是朱若虛之孫,天祿之子也。”李靖大喜道:“原來如此!尉遲老千歲不早早說明,要耍我也。”尉遲即命備酒,與朱將軍接風。李靖與木蘭、尉遲父子四人,共坐暢飲。李靖舉杯問道:“元帥今番北征,以何人掛先鋒大印?”尉遲恭道:“諸位國公俱已年老,只可隨徵。須要選一少年將軍,無奈諸位少爺雖雲將門之子,到底嬌養成性,恐難充此任。”李靖道:“紫荊關總兵伍登,乃少年英雄,又系帥門之後,所謂孤臣孽子,必然可爲先鋒。”尉遲恭大喜,即命家將拿令箭一枝,去調紫荊關總兵伍登,星夜來潼關伺候;又發火牌一面,升伍登爲衝鋒大將先鋒之任。當晚席散。

次日,尉遲父子上殿,啓奏人馬到齊,即日北征之意。又奏朱木蘭年十四歲,文武兼優,有大將之才,萬夫之勇,臣保此人北征,必能破敵立功。太宗見奏,龍顏大喜,命宣朱木蘭上殿。三呼禮畢,太宗問道:“卿家年幼,如何就膽略過人,敢隨軍北征,爲國家出力?”木蘭道:“臣祖父朱若虛,隋朝屢舉孝廉,未經出仕;臣父現居西陵雙龍鎮千戶之職。元帥提兵令至,臣父遭病未起,臣即赴軍門,子充父役,以報萬歲之恩,儘子臣之節。”太宗見朱木蘭言語安定,心氣和平,又是少年英雄,十分歡喜。便說道:“卿家代父出征,不但盡忠,而且盡孝,就是大功了。卿家可將爲將之道,奏與聯聽。”木蘭奏道:“爲將之道,先在知人。見功而賞,見過而罰,未足爲知人也。知是人之必能立功而先賞之,知是人之必能見過而預罰之。期無悔於後,而制勝於前也。至若進退虛實,機變奇正之理,在臨敵之時,因人而動,見機而行,非言語所能悉也。”太宗問道:“尉遲皇兄,你如何知朱卿有此大才,而使寡人幸見之?”尉遲奏道:“萬歲不知,臣向日未來投太原之時,先是他祖父朱若虛薦臣於李靖也。”太宗道:“果如此,則朱卿乃數世功臣也。”即封朱木蘭爲武昭將軍之職,傳旨退朝。

次日,尉遲恭大開帥府,文武官員齊來參見。尉遲恭道:“本帥奉旨北征,爾等隨行將士,文官參謀,武官效力,各宜盡忠報國,以圖拜爵封侯。限三日之外,各隨本帥往潼關,會合湖廣人馬一同起程。”衆將唯唯而退。

木蘭奇女傳第十四回:佔營運李靖識奇人,餞軍儀青蓮談敵國 第2張

過了三日,尉遲恭同李靖辭了聖上,帶領諸將,望潼關而來。坐在演武廳上,十二府總管參見畢,尉遲恭令將人馬演試,待本帥觀看軍容。衆總管得令,將人馬排成陣勢,一聲鼓響,有無數散軍,齊來攻陣。陣內馬兵,突出接戰,兩地裏互相演殺,炮響如雷,喊聲震天,十分威武。忽然陣內一聲鑼響,人馬各回本陣。尉遲恭見軍容甚整,心下大喜,傳令回營。

是夜同軍帥在中軍帳歇息,李靖想道:軍容卻是整齊,不知營中氣色如何?到三更時候,悄悄起來,掛了寶劍,即走上旗臺,四面而看。見十二座營盤,清光勃勃,不犯一點殺氣,心中歡喜。只見中軍帳一道紅光沖天,口中嘆道:“元帥忠心耿耿,爲國忘身,故有此紅光瑞相。”正嘆之間,又見中軍帳右旁一道白光,上衝牛鬥,其光旋轉如明月相似。李靖驚訝道:“此人間孝道之光,營中有了此人,可免劫殺之災。”正看之時,那一道白光冉冉而下,落於原處。李靖急往視之,乃武昭將軍朱木蘭之營房也。次日,來與元帥說話,見木蘭在側,李靖將木蘭上下一看,見木蘭聲音柔脆,兩耳有眼,舉止動靜,不脫女子氣習。李靖心下明白,卻又想道:他既女扮男妝,代父出征,我李靖不知則可,知而不爲保全,失寶善之道也。即傳黃州總兵管成彥進帳。李靖曰:“目今附馬公秦懷玉,押解餉銀二十萬,往雁門關伺候大兵。爾領三千人馬在前開道。”成彥得令,點兵去了。李靖又令朱木蘭督領一支人馬,元帥傳呼則進,無事不必來中軍參見。各營將士如有擅入黃州營門者,立斬!軍令一出,各營皆知。尉遲恭心中不明,問道:“朱木蘭聰明年輕,宜在中軍帳前學習,軍師令他退居黃州營寨,是何故也?”李靖道:“元帥日後自明,今且體問。”

再說紫荊關總兵伍登,字瀛州,今年三十多歲,乃隋朝南陽總兵伍雲召之子。雲召起兵之日,對夫人韓氏說道:“老王、太子被弒,吾父被殺,我今起兵爲父報仇,另保隋朝賢君。不勝,則畫虎類犬。趁此兵馬未動,你引公子扮作鄉婦,往襄陽山中躲藏,以存伍氏一脈。”夫人道:“相公,勸你俱逃,枉食君祿;勸你起兵,料寡不能敵衆。此君國大事,不必與妾商議,宜與諸將商之。”伍雲召點頭出衙,召諸將商議。夫人即引十二歲公子,帶一個老僕伍瓊,出後衙向襄陽山中去了。後來夫人病故,公子流落幽州,投在蘇定方帳下爲將,卻隨主將投順唐朝。人見他是個少年英雄,而且面如瓜子,眉清目秀,都稱他爲伍娘子。太宗登位,又升爲總兵之職,鎮守紫荊關。當日接了元帥將令,命他爲開路先行,心中大喜道:“我平生武藝未立奇功,今帥爺命我爲先行,是知我也。”星夜趕到潼關,參見元帥。元帥道:“本帥奉詔出征,令爾爲先鋒,務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山寇當道,即行追捉,遇北番敵軍,切不可擅自開兵,須候本帥大軍。”即命鄰永州一支人馬,限三日起程。伍登得令,整頓人馬去了。

木蘭奇女傳第十四回:佔營運李靖識奇人,餞軍儀青蓮談敵國 第3張

再說太宗見了尉遲恭、李靖往潼關閱兵,心中不安。一日,朝謁已畢,往軍機所議政。太宗道:“朕賴卿等之千辛萬苦,奄有天下。方期干戈寧靜,與卿等共樂昇平,前日見尉、李二卿辭朕北征,心甚不安。卿等俱有遠見,大約李、尉二卿,幾時方可凱旋?”右相長孫無忌奏曰:“陛下少日出兵,親冒矢石,請將爭功,故能戰無不克。今太平已久,請將皆富貴顯榮,比不得少日,乃草莽之士。況北地兵強將勇,又非昔日反王烏合之衆可比。二公回期,難以預定。”大學士禇遂良曰:“亂世交戰,爲將領兵,是將在前,而兵在後,治世出征,爲將督兵,是兵在前,而將在後。今日大軍北向,必番將領兵而南,我將督兵而北。主客之勢相形,利於客不利於主也。”左相房玄齡曰:“我軍遠出,利在速戰,倘敵國以逸待勞,靜以觀動,以伺天時之變,則我軍雖衆,亦無所用力矣。”太宗曰:“何爲天時之變?”玄齡曰:“久旱久雨,即爲天時之變。彼或出奇兵,我或軍糧盡,雖李靖多謀,亦未如之何也。”太傅李敬業曰:“諸君饒舌,亦無益於事。各書一字於掌中,如能相合,便是所見皆同。”太宗道:“如此甚妙。”遂各書一字於手中,出而視之,皆是一個“和”字。太宗大喜。

次日,接得尉遲本章,內言某日甲子,當以丙寅時大軍起程。太宗聞奏,即命備駕親來餞軍。到了潼關,尉遲恭、李靖伏道而迎。接入中軍帳,三呼已畢,太宗道:“卿等遠征戎機萬里,關山飛越,朔氣寒光,照爾鐵甲。二卿此去,馬到成功。朕特來滋,揚觴稱餞。”尉遲恭曰:“臣等仗聖上龍威,戰無不克,招無不降。願陛下內親大臣,外恤民隱,臣雖肝腦塗地,不足以報陛下。”太宗問李靖道:“衆卿皆通時達務,而卿爲長者。今率兵北向,當以何時爲回期?”李靖奏曰:“臣今北去,大約一紀可回。”太宗曰:“何若是之難也?”李靖道:“北方風氣強悍,民樂戰鬥。高帝登極之是,就不服中原,屢責我主負約,其怒已深。況他遠祖世爲北番之主,豈能輕易搖動。今大軍往徵,他必有準備。且彼國多賢,突厥必用康和阿、頡和主掌兵權。向日王世充、單雄信諸人,其纔不能及也。”太宗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二卿此去,當以何策爲先?可各書於掌中,看相合否?”二人領命,各書數字於手中,開掌相對,皆是“先戰後和”四字。太宗大喜道:“二卿所見皆同,寡人無憂矣。”是夜,太宗宿於帳中,次日餞了軍容,駕回長安。尉遲恭命放炮起程,十二萬人馬浩浩蕩蕩,向北而行。要知後事,下文分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