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把荔枝捧成超級網紅的唐代,吹捧它的廣告詩除了那個“一騎紅塵妃子笑”還有一坨又一坨……

比如“巧裁霞片裹神漿,崖蜜天然有異香”;又比如“梅雨滿江春草歇,一聲聲在荔枝枝”;再比如“滴滴春霖透荔枝,筆題箋動手中垂”,總之就是一個字——饞!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看唐明皇期待的小眼神兒,爲啥呢?好吃啊!

狀甚瑰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張九齡殼似紅繒,膜爲紫綃,瓤肉白如雪。——白居易

貢果之王,自漢朝以來歷朝皆定荔枝爲貢品,從皇帝到皇帝的老婆普遍認爲荔枝色香味形都美是超一流果品,唐明皇和楊貴妃爲了吃口荔枝背了荒政誤國的鍋。

其實第一個在大西北玩兒荔枝的是那個叫劉徹的漢朝皇帝,但是他打仗牛啊,所以吃也就吃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第2張

不過在偌大的長安城裏,劉徹還不是第一個吃荔枝的人。他的曾祖父,漢高祖劉邦,也曾收到過趙佗送來的荔枝。

趙佗:“從曾爺爺送到曾孫子,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史上最長壽君主的心。”(他活了100多歲)

第一個把荔枝送去大西北的就是這個嚴肅的老爺爺——趙佗。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第3張

劉邦對荔枝好像沒什麼反應,但劉徹明顯更激動,不僅下令嶺南繼續進貢荔枝,而且在前111年統一南越之地後,在上林苑建起了扶荔宮,除了荔枝,還種甘橘、橄欖、檳榔……這是史上最早的大規模遠距離引種實踐。

荔枝畏寒,在有着漫長冬季的長安城,栽培是極其困難的,但漢武帝仍然堅持着不斷種植,或許真的是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他種活了一株,雖然這株荔枝既不能開花,更不能結果。

漢武帝很高興。但很可惜……不久,這一棵樹,枯死了……盛怒的漢武帝嚴厲處罰了園吏和園丁,終止了在當時科技條件下無法完成的跨氣候帶移植實驗。

但荔枝的進貢是每年都要做的,並且與橙、桔、龍眼等一道,作爲漢王朝招待異邦首腦的最高級別國宴品(隔壁的匈奴單于都饞哭了)。到東漢安帝劉祜(94年-125年)時,荔枝貢才停止。

之後歷朝帝王有沒有悄悄地吃荔枝,我們不太清楚,反正也不重要,因爲真正的大咖要登場了!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第4張

這是一張反映唐代宮廷女性生活的《簪花仕女圖》,我們可以看出來唐宮裏的生活好豐富,心情很美好。但是也有痛苦的地方,那就是沒有荔枝吃!

其實,無非一種水果,就算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不吃也就不吃了,眼不見心不煩唄!但是,有那麼一種人喜愛寫詩,喜愛作文,喜愛飲酒,以及嘚瑟。那就是唐代的詩人!

他們就像本文的開頭那樣,不斷吹噓這種佳果的美味,整天在皇帝耳朵邊撩啊撩“陛下啊,味道很贊哦……”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第5張

而且還有一個吃荔枝長大的寵妃,唐明皇的荔枝癮,不能不跟着長啊!楊玉環:“哎呀……沒有荔枝,好頭暈……”李隆基:“你是劍南春喝多了吧?”關於唐明皇和楊貴妃,我們只知道杜牧的詩是不夠的,其實有關他們與荔枝還有這麼一些細節。

沒有冷鏈的時代,荔枝的運輸是個大難題。天寶末年(此時安胖子正在范陽的農牧交界地帶埋頭爆兵),有個叫鮑防的進士說:“五月荔枝初破顏, 朝離象郡夕函關。”一天就從嶺南幹到長安,我們都知道,這肯定是吹牛。

《後漢書》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 十里一置, 五里一堠, 奔騰險阻, 死者繼路。”可見幾乎是作爲一項專項工程來對待,而且需要付出極大的人力物力代價。當時能採取的最便捷交通,莫過於官方驛道系統。這個系統的速度有多快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第6張

安祿山起兵反叛時,邊防使者十萬火急向長安送消息,一天極限速度爲250公里左右。快遞小哥再牛,也快不過這個速度。如果真的是從粵西高州快遞荔枝,沒有十天半個月是搞不定的。還需要配備相應的保鮮裝備,運量不可能大。

所以,當年能消費得起荔枝的,只有皇帝及寵妃數人而已,貴如王公達臣,也難有機會享用。到了北宋,荔枝則以商品的身份,大量涌入了北方市場,乃至域外之邦。當然,是幹品。大文學家曾鞏曾寫“閩粵荔枝食天下”。

蔡襄的《荔枝譜》描述福建荔枝一熟,商人們便“水浮陸轉 以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其東南舟行新羅、日本、流求、大食之屬”。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第7張

急着海淘荔枝的小手分佈在從朝鮮到阿拉伯、從太平洋到印度洋的漫長海陸線上。當時汴京(今開封)的市場上既有小販們托盤沿街叫賣的乾果荔枝、龍眼,也有糖荔枝、荔枝膏、涼水荔枝膏、排蒸荔枝腰子(這得補成什麼樣!)等製成品。

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幹品顯然很不過癮,清代爲了讓皇宮中能吃到新鮮荔枝,發明了整株搬運法,將掛果荔枝整株連土移入大桶,裝船運輸。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福建巡撫進貢鮮荔枝100桶(株),共結果473個,從七月初二到七月十四,每天採摘、掉落和食用的荔枝都有明確登記。皇帝也只嘗幾個,其餘的賞賜給妃嬪和王公貴族,每人只有一兩個。

“一騎紅塵妃子笑”,荔枝誤國?荔枝爲何有如此大魅力? 第8張

你看爲了吃口荔枝,古代的北方人操碎了心,而在大廣州北宋開寶四年(971),南海主簿鄭熊寫完了《廣中荔枝譜》,這是最早的一本荔枝專著,記錄廣州已有22個荔枝品種。

此外當時還有一本可以當王炸的書:《增城荔枝譜》,說是記載了百餘個品種,可惜沒有流傳下來(鄭熊:“有什麼辦法奮鬥在荔枝堆裏,我也很爲難啊”)

那麼鄭熊自己是怎麼吃荔枝的呢?他說在廣州五年,當季時每天吃荔枝和飯份量各一半。不知道他會不會上火,也不知道如果那些皇帝見到他會怎麼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