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背後蘊含着怎樣的哲理?

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背後蘊含着怎樣的哲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詩歌是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剪影,也是我國文化發展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幅畫卷。無論是朗朗上口的韻律,還是豐富飽滿的情感,亦或是深刻入微的哲理,都使得詩歌經久不衰。以哲理詩爲例,不僅揭示了廣闊的生活規律和普遍的人生體驗,還含有理性與哲學的思考。而通過對哲理詩的解讀,往往能進一步提升人生體驗。

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背後蘊含着怎樣的哲理?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諸如這類含有哲理的名篇佳句,在詩歌中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便是其中一首名篇。顧名思義,它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一首唱酬之作,其主要內容旨在表達一種正確的老年觀。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與此同時,劉禹錫的至交白居易卻已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三年之久。由於兩人均經歷了長期的仕途輾轉、閱盡了人世滄桑,加上年歲已高,又同患有足疾、眼疾,自然少不了寫詩抒懷。只不過白居易對自己的衰老、病痛,始終抱有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

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背後蘊含着怎樣的哲理? 第2張

如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就表現出了對衰老、病痛的消極悲觀情緒:“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與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而《酬樂天詠老見示》便是劉禹錫對白居易《詠老贈夢得》的一首答詩。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爲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

首先,《酬樂天詠老見示》的前六句可以看成是一部分,它主要是承接了白居易原詩的內容,對白居易關於“老”的看法表示了認同。即世上的人又有誰能不顧慮衰老,畢竟老了很可能就沒有人憐惜。因爲衰老,我日漸消瘦腰帶頻頻緊縮,頭髮稀疏帽子也戴不正。書籍也早已經廢置不看,這是爲了保護眼睛,常常採用艾灸,這是爲了延年益壽。

從第一部分來看,劉禹錫認同了白居易對於人到老年,就會有消瘦、發稀、視弱、多病等不利因素的看法。其實正如劉禹錫開篇所說“人誰不顧老”,古今中外,又有誰不顧慮年老呢?不說白居易和劉禹錫當時已經六十四歲,現在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顧慮年老了,然後便開始注重各種養生。當然這是一種人生體驗,沒有對錯。

然後,“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四句則可以看作是第二部分,它主要是劉禹錫從另一角度談了自己對“老”的看法。即人老固然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是也有很多有利之處。人老了,經歷的事就多了,瞭解的事理也就多了,遇到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爲豐富。仔細一想,這是一件幸事啊,所以應改變對衰老的顧慮,便能心情暢快起來。

其實這部分的內容,就是劉禹錫在勸慰白居易對待衰老不要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的話,便可以做到翛然自樂。從這點來看,與白居易對衰老、病痛的消極悲觀不同,劉禹錫更多的是一種豁達樂觀的積極情緒。正如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所說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樣。所以他能正確地對待衰老、病痛。

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背後蘊含着怎樣的哲理? 第3張

最後兩句“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便是詩的第三部分,即劉禹錫說出了自己的一種老年觀。即不要看太陽到達桑榆之間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它所發出的霞光餘暉照樣可以映紅滿天。很顯然,它也是詩人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至於其詩意,則頗似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

綜觀劉禹錫這首詩,“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尤爲精闢,且具有說服力量,所以這兩句詩歷來又被當作警策之語爲人所稱道,即使在千年後的今天,也依然有很多人用來自勉自勵。而作爲讀者來說,劉禹錫含有哲理的這首詩,顯然可以不會背,但意思得知道,是值得銘記在心的一首佳作。你是怎麼看待衰老和病痛的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學習。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