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唐代唐怡所作的《詠破扇》,蘊含着一場悲傷往事

唐代唐怡所作的《詠破扇》,蘊含着一場悲傷往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唐怡所作的《詠破扇》,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如果讓我來評選屬於中國的生活四大發明,扇子一定身在其中。扇子起源於中國,最早出現在殷代,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當時扇子並非用來取涼,而是作爲帝王外出巡視之時遮陽擋風避沙專用。其時製作材料多取五光十色的野雉羽毛,人稱“障扇”,因此“扇”中才帶有一個“羽”字。

扇子在宋朝以前,一般指團扇和摺扇兩種,特別是團扇,更是皇宮裏、深閨中;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摯愛。團扇,一般取明月之形,材質大多爲絲絹或綾羅之類織品,方便點綴刺繡、繪畫等等裝飾,被人稱作“紈扇”或“團扇”,又叫“合歡扇”,大抵取其團團圓圓的寓意。摺扇則興起於南北朝時期,初名腰扇,據《資治通鑑音注》載:“(南齊高帝時)腰扇,佩之於腰,今謂之摺疊扇。”由於摺扇攜帶方便,不僅是外出納涼遮陰必備物品,更常常成爲文人士子們攀風附雅之物,舞文弄墨,題詩作畫,自成風流氣象,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產品。

唐代唐怡所作的《詠破扇》,蘊含着一場悲傷往事

更因扇子本身具有熱來寒往的特性,又常常勾引起無數女子們的幽怨,這一切都化作飽含深情的詩作,刻骨銘心。其間最爲著名的詩歌作品,當屬於西漢班婕妤所寫的《怨歌行》,中間有惹人讚歎的句子:“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把一個女子的幽怨情感刻畫得細緻入微,使人爲其不幸遭際嘆惋不已。

《詠破扇》

【唐】唐怡

輪如明月盡,

羅似薄雲穿。

無由重掩笑,

分在秋風前。

在這首小詩中,詩人唐怡別出心裁,沒有像前人那樣去歌詠完好無缺的扇子,而是選擇一把已經破損、被人拋棄掉的破扇來吟詠。完美的事物往往令人珍惜,可是在面對受到損害的事物之時,其實更應該爲之感到嘆惜。

唐代唐怡所作的《詠破扇》,蘊含着一場悲傷往事 第2張

詩人開門見山,在頭兩句詩中直接描繪扇子的破損情況,“輪如明月盡,羅似薄雲穿。”我們已經知道團扇彷彿天宇上高高懸掛的明月一輪,並且扇面大多是用綾羅或絲絹裁製而成。但是現在出現在大家面前的這個團扇,又是什麼模樣呢?

此時的團扇,已經失去原本華麗的面目。扇面破裂,好像明月被天狗啃去了一大塊,早已喪失掉完整的團圓形象;而曾經高貴的綾羅,恰似空中稀薄的雲彩,早已七零八碎,殘缺不堪。目睹如此悽慘狀況,一股濃郁的悲涼感慢慢地浮上心頭。有人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指向的大概就是這種情形。

末尾“盡”字和“穿”字,此兩字用在此處,雖然悄無聲息,卻於無聲處顯驚雷。在這種沒有聲音的控訴之間,道出主人公內在全部的心酸和悲苦。“盡”顯烏有,一切美好都成爲空空如也,能不悲哉?“穿”透人生,全部希望皆化作煙消雲散,豈不痛兮?

唐代唐怡所作的《詠破扇》,蘊含着一場悲傷往事 第3張

英雄末路,美人遲暮;寶馬伏櫪,利劍入鞘。生命的軌跡總是高低起伏,像股票有漲有跌;人生的道路總是坎坷泥濘,像海洋洶涌翻騰。輝煌時自然光焰萬丈,氣勢滔天;低谷中學會韜光養晦,做小伏低。生活不是戲劇,卻要比戲更像劇。“風雨中,這點疼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夢醒時分,人在何處?你我同問。

所遇皆慘痛,詩人自然而然地會變得清醒過來,“無由重掩笑,分在秋風前”。無由,沒有機會或門徑。重,再次。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什麼“下一次”的機會,這種帶有敷衍的強顏歡笑的舉動,因爲分別的時間早已註定,秋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知己兮心不傷。“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運,終究已註定,誰也逃不離!”此生永別,一世兩安!再見不見。

在這裏,詩人有很明顯的意圖,那就是撕開現實殘酷的面具,不願意再給人以充滿虛假的幻想。這就好比兩個人曾經的情深義重,隨着漫長歲月地流轉,已經開始逐漸走向了破滅。既然如此,還有什麼是值得人真正留戀的呢?難道就爲了那些虛幻的曾經嗎?詩人已經看清楚了所有的真相,所以纔會在最後時刻用平靜地口吻說道:“分在秋風前!”是的,即使再難以割捨,也沒有什麼理由呆在原地。時光如水,能夠流走的,將永遠不會屬於我們本身。

本詩話語輕淺,彷彿靜水下埋伏着的深流,不動聲色。偏偏卻在這些通俗易懂的字詞裏面,深藏着一場莫大的悲傷往事。詩人借詠團扇之破爛,開啓了一段與悼念有關的場景。在似乎相隔遙遠的時間和空間內部,破扇和女性破碎的情感開始聯結,而對破扇冷漠地描寫背後,隱匿着的女性無望的感情慢慢地露出蒼白的面頰。在那一刻,我們的眼前不斷晃動着的,卻不知是破扇,抑或是幽怨女性的臉孔。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