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唐代宋璟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蘊含對友人的擔憂之情

唐代宋璟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蘊含對友人的擔憂之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詩人宋璟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送蘇尚書赴益州》

[唐]宋璟

我望風煙接,

君行霰雪霏。

園亭若有送,

楊柳最依依。

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是唐朝著名宰相兼詩人宋璟。宋璟(663-737),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縣)人。其人博學多才,雖被人喻爲“鐵石心腸”,然而卻能屬賦《梅花賦》,風流嫵媚處引人驚歎:“漫道廣平心似鐵,詞賦風流,不盡愁千結”(趙鼎《蝶戀花》)。《全唐詩》錄其詩六首。

首句“我望風煙接”,詩人在詩句裏,首先從自己入手,開始詳細描寫眼前能夠看到的景色。畢竟,送別友人之時,自己的內心感受纔是第一時間容易察覺到的。所以,“我望”便特意指出自己當時的相應舉動,一個“望”字不是觀望而是對於友人前途的瞻望,擔憂之色溢於言表。

唐代宋璟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蘊含對友人的擔憂之情

接下來,詩人繼續寫遙望看到的周圍景物,便是這漫天“風煙”。風煙可以理解爲具體物象風和煙,如“風煙四時犯,霜雨朝夜沐”(南朝齊·謝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詩》);也可以理解爲風光和景象,如“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絃”(白居易《西湖留別》)。此處結合下一句,解釋爲第一種要恰當一些,冬季氣壓偏低,風和煙無法上升連接交織一起,難以區分彼此。

“風煙”這個物象,在古詩中使用比較頻繁,其中最出名的應該是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唐代宋璟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蘊含對友人的擔憂之情 第2張

次句“君行霰雪霏”,送別之際,當然離不開主角,所以,詩人在寫完自己的所見之後,就開始涉及到友人。這句和上句是工整的對仗,上下貼切得很。“我望”對“君行”,可以合理地銜接起來:我看着你遠行。這就是整首詩所要表現的事件,只不過詩人用手段,把它分開成兩段進行表述了。

和上句一樣,由人及物,詩人也描寫了眼前所見景物。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應該是着眼點的區別。上句以“我望”爲主,看見“風煙”;此句以“君行”爲主,伴隨“霰雪”。陪伴着朋友遠行的只有漫天飛灑的雪粒,這就是當下友人所面臨的局面,或者說是困難也行。這裏的霰雪和上句的風煙,既可以指自然中的景物,也可以指代詩人和朋友所遭遇到的一切艱難困苦境地。

詩句中的“霰雪”,分別指雪粒和雪花,在古詩裏也是詩人喜愛使用的獨特物象。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楚辭·九章·涉江》中寫道:“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秦中吟·重賦》裏也曾寫:“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

末尾兩句“園亭若有送,楊柳最依依”,最難離別處,或者最難愛的,不是遙遠的距離,而是心裏有難以言表的衷情。詩人在前面盡情落筆描述了送別之際的周邊環境,是艱苦的,也是惡劣的。可以想象,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之下遠走他鄉,不僅送別人心裏不好受,對於被送者而言,未知的局面更加讓人心情難以舒展。

唐代宋璟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蘊含對友人的擔憂之情 第3張

正是始於這點,詩人並沒有正面描寫送別時候自己的感情,而是獨出機杼地說最捨不得朋友離開的是亭外的楊柳。這裏實際上引用了《詩經·小雅·采薇》裏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如果仔細地閱讀之後,便會發現本詩,從整個場面上來說,都是與《采薇》裏的場景有些相重合的。這是一個高明的化用。詩人把兩個地方的送別場景同化,雖然有嚴重雷同的不妥,但是卻能夠很好地表明出自己的真情實意。這未嘗不是一種好辦法。

欣賞完這首詩的同時,再去看看《采薇》,就會發現詩人的巧妙用心。詩貴在言外之意,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詩人十分惋惜朋友的不幸,也同情他的遭遇,爲了能夠很好地表達這種情緒,他化用《詩經》裏的名篇《采薇》,關鍵之處在此幾句:“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送別之傷痛,盡在其中;送別之悲哀,皆喻其內。何用再多說半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