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詩詞名句 > 唐代韋承慶所作的《南中詠雁》,蘊含彷徨與焦灼之情

唐代韋承慶所作的《南中詠雁》,蘊含彷徨與焦灼之情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韋承慶所作的《南中詠雁》,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的機運真是難測,太過莫名,有的人得之輕易,有的人終生難求。在這個問題上面,有各種說法,一說上帝的青睞;一說祖宗的遺澤;一說前世的陰德;一說自己的修持;一說貴人的蔽護。無論如何,想要得到機運的照顧,看來都顯得非常困難的樣子。唐朝人韋承慶的運道就很不錯。與同時代的人相比,其不僅官運亨通,而且善始善終。

唐代韋承慶所作的《南中詠雁》,蘊含彷徨與焦灼之情

韋承慶(640-706年),字延休,河內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其人文采風流,聲名遠播,據說撰文向來不打草稿,往往可一氣呵成。武則天稱帝時爲相,頗受寵幸;中宗時再度相,可謂得意。唯一的一次失意,是爲張昌宗徇私修改罪行,因爲這次犯法行爲,遭到流放嶺南的下場。

《南中詠雁》

[唐]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飛。

未知何歲月,

得與爾同歸?

這首詩又名《南中別弟》,古詩流傳過程中,抄家編輯人太多,於是造成題目往往會產生不同。好在內容大體能夠保持高度統一性,算是對得起後人。最怕碰到有些自以爲是的傳抄者,擅自在抄寫過程裏胡亂改寫。當然,也有可能是作者自己前後修改所造成,畢竟當時通訊方法不便利。

唐代韋承慶所作的《南中詠雁》,蘊含彷徨與焦灼之情 第2張

想來韋承慶的內心不好受,忽然之間從高樓跌倒在平地上,這種感覺反差實在太大。於是在告別親人的時候,看到天空中飛來的大雁,情緒就爆發了出來。“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這一聯可謂是脫口而出,自然得很。春暖花開時節,失意的我要前往遙遠的南方了,而去年南下過冬的雁卻正好此時返回。南來北往,一去一回,去的是人,失意之人;回的是雁,開心之雁。兩種形象對比鮮明,愈加襯托出此時此刻詩人的彷徨與焦灼不安。

在這開端兩句裏,很顯詩人技巧。除了使用對比手段之外,更是用數字來表現出詩人與雁之間的差距,而此種差距的突出性,方便我們來更好理解詩人的情感傳遞。首句之中的“萬里”,不僅言明現實之中路程的遙遠性,而且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詩人與親人別離之後,彼此雙方將要牽腸掛肚的思念的深厚性。次句之中的“三春”,在此不但擔負着點明別離的時間的任務,更是起着背景渲染的作用。春天到來萬物復甦欣欣向榮,而詩人卻在此時離別親人前往遙遠南方,內心充滿悽風苦雨與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格格不入。

唐代韋承慶所作的《南中詠雁》,蘊含彷徨與焦灼之情 第3張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詩人才會抱着深深的期許,這種願望是如此濃烈,簡直熾熱到讓人不由自主。所以,當他看到迴歸的春雁的剎那間,就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不甘心的假想。“未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我才能夠像這些大雁一樣,可以從南方返回故里。因爲有了前面的種種鋪墊,詩人的情緒已經達到飽滿,所以這末尾兩句的出現就顯得格外順理成章。

最後這一聯看上去十分簡單,似乎僅僅只是一個失意之人的期待。可是,當詩人用疑問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時候,一切都另外具有了意義。當我們看到這兩句的時候,一般都會以爲這只是詩人的淺顯願望罷了,但如果仔細地想想,就會體味到這個問句背後潛藏着的其他意味。詩人們喜歡打啞謎,在詩句裏潛藏着一番自己的苦心。韋承慶當然也不例外。於是明面上說期盼早點回歸故里,其實未嘗不是在向着朝廷表明自己的心意。

韋承慶的官運不錯,後來的他終究又被起用,完全滿足了在本詩中的盼望,像大雁一樣從嶺南北返,真正做到“得與爾同歸”。此種機運,也算是得償所願。這種運道,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實在令人羨慕而難得。說來說去,萬事難以強求,還是遵守本真,省得本我,活得自在一些要好。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