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國學 > 姓氏文化 > 澹臺姓的起源 百家姓中澹臺姓的起源是什麼?

澹臺姓的起源 百家姓中澹臺姓的起源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澹臺氏屬地]

太原郡,今山西太原縣。

  [澹臺氏來歷]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的澹臺山,屬於以地名爲氏。春秋時期,魯國大儒孔子有一個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湖(今江蘇吳縣);另一說是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湖(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裔子孫遂以“澹臺”爲姓氏,稱澹臺氏,世代相傳至今。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他的體態和相貌都很醜陋,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難以成才,故不爲孔子所器重。但澹臺滅明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澹臺滅明遊歷到長江,南遊至江西,在南昌定居,並設立書院講學,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後世的千古成語“以貌取人”的典故由此而來。澹臺滅明品行端正,鄙視趨炎附勢的世俗,因此賢名遠揚。據說,當年澹臺滅明進入南昌城,就是由進賢門而入。他設立書院講學,對南昌的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南昌人亦希望更多如澹臺滅明一樣的賢士能來南昌,故而將澹臺滅明進入南昌時的城門命名爲“進賢門”。後來爲了接納更多的賢人高士來南昌,樹立南昌城南大門的形象,還在進賢門外修築了一座繩金塔。

澹臺姓的起源 百家姓中澹臺姓的起源是什麼?

澹臺氏族人大多尊奉澹臺滅明爲得姓始祖。澹臺氏如今並不多見,許多澹臺氏大多省文簡改爲單姓澹氏、臺氏了。

  源流二

源於党項族,出自宋朝時期西夏政權皇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在澹臺氏一族中,有出自古代党項民族者,以漢姓澹臺爲姓氏,後融合於漢族之中。党項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羣體,源出古代羌族的一個分支,史稱党項羌。而西夏國的開國君主李元昊則自稱是鮮卑族拓拔氏的後代。在史籍《宋史·夏國傳》中記載:“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在史籍《遼史·西夏外記》中也記載:“西夏本魏拓跋氏後。”另在史籍《金史·西夏傳》中也稱:“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鬆州者因以舊姓爲拓跋氏。”到了西夏末期,朝政長期處於內亂之中,政敵和宗黨間的鬥爭激烈。大蒙古汗國建立後,成吉思汗數次征討西夏,經過長期的抗爭,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軍所滅。西夏滅亡之後,國民中有許多人遷居南宋政權所地,一部分黨項澹臺氏族人落居於江南孝感地區,由於原本的漢文化程度就非常高,因此很快即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另有一部分黨項澹臺氏族人被蒙古軍裹脅至和林格爾地區爲奴隸,逐漸融合至蒙古族中,成爲呼和浩特、包頭地區蒙古族澹臺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澹臺氏皆源出西夏王朝党項民族,且具有皇族歷史,同宗同源。雖然他們如今屬於不同的民族,但都有一個共同的郡望,即濮陽郡,與澹臺滅明所宗之澹臺氏的太原郡望明顯有別。

  [澹臺氏名望]

澹臺滅明,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雖然相貌醜陋,但其品德卻極其美好。澹臺一姓也是出自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