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的襦與裙裝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的襦與裙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女裝有一定的流行變化,被當時詩人稱之爲“時世妝”。

這是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裝樣式。唐代的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鬆,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大襟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稱爲背子或半臂。隋唐時襦和襖的領型受外來服裝的影響,除交領、方領、圓領之外,還有各種形狀的翻領。翻領以對稱翻折的莊重造型,把觀衆的視線導向穿衣人的首腦部位,收到傳神的效果。當時還把領、袖口等衣服結構部位當做紋飾的重點,加施鑲拼綾錦或金彩紋繪及刺繡工藝,加強裝飾美的風采,使着裝效果更加雍容華貴。

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方片裙的結構和人體的立體結構不是一種有機的適應,所以方片裙穿起來下襬不齊整,不是最完美的裙形結構。唐代初期流行緊身窄小的服裝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貼臀,寬擺齊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襬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唐代衣裙的款式,從初唐到盛唐在美學風貌上有一個從窄小到寬鬆肥大的演變過程。《文獻通考》卷一二九引祖瑩語,說唐初衣裙“尚危側”,“笑寬緩”。當時大概和北周、北齊及隋代相近。《安祿山事蹟》下卷也說到天寶初年,“婦女則簪步搖,衣服之制,襟袖狹小。”元和時,白居易在《新樂府·上陽人》中寫着“平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這類打扮,和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畫人物及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人物服飾形象相合。元和以後這種風尚變化較大,到盛唐以繪畫風格演變爲起點,“風姿以健美豐碩爲尚”。這種新趨勢反映到服裝樣式方面,也流行大髻寬衣,中唐以後,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服式越來越肥。敦煌莫高窟103窟壁畫樂廷瑰夫人行香圖中盛裝貴婦和此時三彩俑(後人稱胖姑娘)常服婦女服式都是如此,樂廷瑰夫人所穿即爲“鈿釵禮衣”。爲朝參、辭見、昏會之禮服。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的襦與裙裝

白樂天《戲代內子作詩賀兄嫂》詩:“金花銀碗饒兄用,罨畫羅裙任嫂裁”。銀泥是用銀粉繪畫的紋飾。罨畫是五彩的手繪花紋。此外裙子用金縷刺繡、印花、織花、彩色相間等工藝加工的,更爲多見。唐代的裙裝,有的還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鄰女》詩:“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羣玉《贈歌姬詩》:“胸前瑞雪燈斜照”。方幹《贈美人》詩“粉胸半掩凝晴雪”。歐陽詢《南鄉子》:“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裝的寫照。

《舊唐書·文宗紀》還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唐文宗傳旨諸公主“不得廣插釵梳,不須着短衣服。”當時他似乎在鼓勵穿較寬鬆的衣服。以後不過十年工夫,服裝樣式就很快向豐腴型發展,至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正月,在鹹泰殿觀燈,因延安公主穿了十分肥大的衣裙走來,唐文宗見了大怒,立時將她斥退,並下詔對駙馬竇澣罰俸兩月,進行了經濟制裁。當時的寬體長裙,普通用5幅絲帛縫製。也有用6幅、7幅、8幅,甚至12幅的。按唐代布帛幅寬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長度約合0.29米,12幅裙的寬度就達3.48米了。穿起那麼肥大的寬鬆裙走路很不方便,所以又穿高頭絲履,絲履前面裝有一塊很高的履頭,讓履頭勾住長裙的下襬才能邁步走路。與之相配稱,頭上還要戴假髮,梳高大的髮髻,插很多金釵銀篦金步搖之類的頭飾,才能協調,反映出一股豪華侈糜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