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五國伐齊之後魏國再次強大,秦國奪走陶郡魏國爲何不反擊?

五國伐齊之後魏國再次強大,秦國奪走陶郡魏國爲何不反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五國伐齊後魏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84年,齊國滅宋國後兩年,在蘇秦的策劃下,由燕國總領大局,燕、趙、魏、秦、楚共同出兵攻打齊國。

五國聯軍,燕國是傾國之兵三十餘萬,從北部南下,很快就攻克齊國都城臨淄,擊潰齊軍的主力。

戰國時期各大國之間其實軍事實力差距不大,任何兩個大國聯合起來,沒有一個諸侯消受得了,何況五國聯軍走的還不是同一個方向。

五國伐齊之後魏國再次強大,秦國奪走陶郡魏國爲何不反擊?

圖-魏國獲得宋國舊地後疆域

從這時候開始,各國開始瓜分齊國。可憐四年前還與秦國一起稱帝的齊國,兩年前纔剛攻佔戰國第八雄宋國的齊國,竟然一夜間淪落到如此地步。

燕國是這次合縱連橫的軸心國,戰功也最大,佔領包括齊國都城臨淄在內的七十幾座城池,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城兩座大都以及附屬城邑。

獲益第二大的諸侯當屬魏國,他們採取的是就近原則,攻佔原宋國舊地所有地區。若論富裕程度,這個宋國舊地,人均GDP絕對是整個齊國範圍最高的,而且人心並不向齊,魏國實際上用最少的軍力,實現了最大的利益。

魏國將宋國劃分爲三個郡,都城睢陽(商丘)和彭城所在叫大宋郡;最富裕的郡叫陶郡;以方與爲中心包含騰國舊地叫方與郡。

五國伐齊之後魏國再次強大,秦國奪走陶郡魏國爲何不反擊? 第2張

圖-魏國獲得宋國舊地後疆域

秦國派國尉斯離領大軍到來,卻收效甚微。由於兵力不足,齊國北部領土都被燕國接管了。

以秦昭襄王的處事原則,怎能容忍齊國加宋國這兩個如此豐盛的蛋糕,自己不能狼吞虎嚥幾塊。當時秦昭襄王和相國魏冉,都將蛋糕鎖定在宋國舊地,特別是原宋國最富裕的陶郡。

當然魏國不可能將吃進肚子的蛋糕吐出來,秦國方面派人請趙惠文出面協調,希望兵不血刃接收魏國佔領的陶郡。

爲了達成目的,又不失面子,秦昭襄王派人到趙國,願意用十五個城池,名爲換取趙國的和氏璧,實際希望趙國向魏國施壓,讓魏國獻出陶郡給秦國。

公元前281年,爲了讓魏國放棄陶郡,秦昭襄王派大軍攻打魏國,秦軍圍攻魏國都城大梁。大梁告急,這次樂毅領趙燕聯軍去解圍,此番不但解圍成功,還把秦軍困在魏國林下城,秦軍一度非常危險。

後來秦昭襄王動用外交攻勢,請趙燕聯軍讓開一條路,才讓兵困於林下城的秦軍安然撤退。

五國伐齊之後魏國再次強大,秦國奪走陶郡魏國爲何不反擊? 第3張

“兵困於林下”這個事情,對秦國朝堂震動很大。

秦昭襄王很生氣,他一定會狠狠報復。不久秦軍由白起統領一支軍隊,攻入趙國的太原盆地。相國魏冉則親自統領秦軍十五萬主力,去奪取魏國佔領的陶郡。

魏冉有陶郡情結這是衆所周知的,幾年前魏冉和趙國相國李兌會盟,不約而同打起陶郡的主意。陶郡作爲宋國舊土,此前無論是齊國還是魏國,都是宋國的死敵,都不能讓陶郡百姓信服。而秦國在此前的幾十年,恰好是宋國的盟友,秦國接管陶郡,陶郡百姓自然容易接受一些。

魏軍要對廣袤的宋國舊地進行管理和統治,難以組織有效抵禦,魏昭王的戰略思維很清晰,寧可放棄陶郡,只要保全剩下的大宋和方與兩郡,魏國也已經賺得鉢滿盆滿。在秦軍幾年來咄咄逼人的攻勢下,魏國飲恨退出陶郡。

鐵血雄師十五萬,外加“人和”的優勢,魏冉最終拿下陶郡。

五國伐齊之後魏國再次強大,秦國奪走陶郡魏國爲何不反擊? 第4張

圖-秦軍拿下陶郡後魏國疆域

我們來看看魏國的領土結構,大致分爲三部分。首先是從晉國繼承的領土,包括東郡的朝歌、殷等地,這部分土地約佔不到四分之一;第二部分是從楚國奪取的領土,包括國都大梁等地,這部分領土佔了約一半;第三部分是從宋國佔領的領土,約佔三分之一。

魏國經過一百多年的擴張,從楚國和宋國奪取大片領土,完全可以彌補舊都安邑所轄河東和河西領土損失。

魏國並非人們想象中,被秦國奪取太行山以西土地就一蹶不振,魏國在得到宋國的方與和大宋兩個郡後,呈現復強的態勢。

秦國從魏國手中奪取陶郡,阻隔魏國東西領土,這才使魏國沒有成爲超一流的諸侯,但是魏國復強是事實,魏昭王的二次創業成功了!

後來魏國一直在謀劃從秦國手中重奪陶郡,三十多年後,在信陵君魏無忌的統領下,魏軍也確實攻佔了陶郡,但是那時的秦國已進一步強大,呂不韋時代來臨,魏國已經阻擋不了秦國繼續東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