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古代書院的教育模式和禮儀文化!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一個人連喜好都沒有,那可能生活都很乏味,沒有意思。喜好有很多,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有人愛聊天、愛說話,嘴閒不住,這也屬於喜好。有的人就好抽菸,一根接一根。有人好喝酒,不喝酒難受,但是有的人是喜歡喝完酒之後的那個狀態,有的人是喜歡酒本身的香醇,每個人都不一樣。而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一聊一個有意思的話題,那就是“讀書人”的喜好。

古代讀書人的“喜好”

很多小夥伴感覺沒必要說,因爲讀書人的喜好不就是“讀書”嗎?今天李夫子要講的恰恰不是“讀書”,而是說一說讀書人的追求,無論古今,讀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名校”!說起“名校”那就不得不提到封建王朝的巔峯“宋朝”了,在那個年代宋朝誕生了很多聞名天下的書院,其影響力不亞於現在的“清華”、“北大”。正是由於“愛讀書”的喜好,讓很多文化人相聚在這些古代的書院,掀起了書院文化的風潮。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古代書院的形成和演變

古代書院和今天的大型補習班,或者是私立學校在形式上比較像。但實際上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兩個書院叫“麗正書院”和“集賢殿書院”,出現在唐朝貞元年間,他們是官方設立的“皇家圖書館”,主要的職責是藏書、校勘,同樣也是伺候皇帝讀書的御用圖書館。在古代,皇族就是引流潮流的風向標,所以很多民間的讀書人看到皇家有這麼一個有名的文化機構,也都來附庸風雅,紛紛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建一個書社,爲了好聽一點就起名爲“某某書院”。隨着一些有標杆性的大儒們也這麼起名,書院的IP就徹底火起來了,尤其到了宋朝,不僅民間書院文化興起,還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形成了一套體系化的書院制度。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2張

這其中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這就跟大家追熱點,追着追着自己就紅了,就比如“夸父逐日”,到最後小夥伴們也不關心太陽,反而關心起夸父來了。最初的皇家書院就是在民間書院文化的興盛中被人們忽略了,如果現在李夫子對大家說“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那大家肯定都很熟了,因爲他們都非常的出名,已經登上了大雅之堂。宋朝是書院發展的黃金時期,究竟是什麼樣的特殊環境引起了書院的興盛?

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急於解決地方割據問題,統一中央集權。相比於穩定政權這種大事,讀書這個事就太虛無縹緲了,官方也沒有功夫搭理你,這個時候就得“私補公缺”。 官方顧不上搞教育,民間讀書人就開始急了,沒有官辦的,咱們就自己弄,好歹有學上。後來北宋的社會穩定了,皇家回頭一看民間教育開展的不錯啊,沿着書院教育的路子走,不僅發展了教育,還有利於社會和諧。於是朝廷就開始對書院進行官方扶持。比如宋真宗就向“嶽麓書院”、“應天書院”等優秀的民間書院,賜牌匾、賜書本,還給學田,等於你這一開店,官方就給你頒發營業執照,劃定了店面,還給你供貨,所以說官方的扶持力度還是很大的。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3張

等到了南宋時期,經歷了靖康之變的宋朝內憂外患頻發,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就充滿了“名利至上”的風氣,有深重的社會責任感的大儒們就開始通過辦學的方式要改變下一代,同時也爲政壇儲備人才。從這個時候開始,書院也就成爲了具有學術交流、宣傳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機構。總之在宋朝,不管是政局穩定不穩定,書院都是以其獨特的形式發揮着應有的教化作用。

古代書院的教育模式

這一說到書院,很多小夥伴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幅畫面,“一個留着白鬍子的老頭坐在上邊,一堆學生坐在底下搖頭晃腦”,這是咱們對書院的刻板印象。其實古代的書院教育很科學,事實上在“傳道而濟民”的思想指導下,古代書院也跟我們今天的文理分科一樣,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志向,採取“分齋教學”的方式,主要教授兩科,分別是“經義”和“治事”。“經義”就是咱們熟悉的儒家經典,主攻“四書五經”,有時候也有一些理學大師到書院來講學,這個時候學生就學習他的著作或者講義。“治事齋”主要負責分科教授治民、水利、算數、講武等專業。你想學理工科也是可以的,那個時候的學院教育是很注重根據學生的愛好和資質進行因材施教,同時也會爲社會培養實用型的人才。要是你想多學點的話也沒問題,就跟今天輔修雙學位一樣,兼修多科,只要你有精力就行。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4張

古人的家庭教育方式

古代的傳統教育,從宋代發展到清代,隨着科舉制度的逐步成熟,教育方法自然就隨着考試逐步完善起來了。在書院教育之前,基本上就是“家庭教育”和“私人教育”。一般來說那些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家中出過讀書人的家庭,從小孩4歲開始,就開始讓他們搖頭晃腦的背誦“四書”,這個“搖頭晃腦”,實際上是加強孩子集中力的一種方式。小孩才4歲,天天背古書,誰能受得了?但是背不進去也得背。這是最基礎的,實際上也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就跟現在學英語背單詞一樣,都是一邊哭一邊背,等背到15歲基本就滾瓜爛熟了。而且不僅僅是熟,字字句句的意義,那也是嚼得透徹。這個過程也幫助小孩建立了完整深度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5張

16歲開始去接觸更深的“五經”,有了之前的良好基礎,對這些孩子們來說也就上道了。16歲的年紀在那個年代也得娶妻生子了,所以就得要接受包辦婚姻了。其實這個操作挺好的,也可以讓學生們更加安心地做學問、考功名。這個時候也可以張羅去那些名校接受更高一級的教育。書院也就承擔了從秀才到舉人的重要教育功能。那些天下聞名的書院,一般都有着舉世聞名的大儒,人家不愁學生,自然也就設定了不低的入學門檻。

古代書院的“入學禮”

面試、筆試一應聚全,天下人擠破腦袋,每年就這麼二三十個名額,所以說入學的門檻很高。那麼通過了之後,是不是教學前把學費給了就能來上課?那你就想錯了。從古到今讀書這個事情都是非常莊重的。咱們中華文明是講究禮儀的,在中國古代有“四大禮”,包括:“成人禮”、“婚禮”、“葬禮”,以及很重要的“入學禮”!那麼入學禮是什麼流程呢?第一步就是“正衣冠”!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這意思就是說這禮儀的產生在於行爲舉止要得體,儀容要端莊,言辭要順。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6張

入學的時候,孩子們要整齊的站一排,先生給他們一一地整理好了衣冠之後才能進入學堂,進入學堂之後就要行拜師禮了。所以第二步就是“行拜師禮”!面對“至聖先師孔聖人”行九叩首之禮,然後再向先生行三叩首之禮,最後學生要向先生贈送“六禮束脩”。所謂“六禮束脩”就是古代拜師禮的時候,弟子贈送給師傅的六種禮物。分別是“肉乾、芹菜、龍眼乾、蓮子、紅棗、紅豆”,這跟交學費是一個道理,但是相比單純的交錢,古代書院選擇這樣一種更具有象徵意義的東西,來代表了對於未來求學之路的期望。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7張

第三步就是“水盆淨手”!行過拜師禮之後,學生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在水盆裏邊正反各一次淨手。“淨手”和金盆洗手裏邊“淨手”的含義不一樣。“淨手”是爲了去除雜質,淨手淨心以求取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之意。這個特質是學有所成非常重要的必要條件,你得靜得下心來。第四步就是“硃砂開智”!先生手持蘸着硃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這個痣也是取得智慧的“智”的諧音,寓意着開啓智慧,明亮心目,爲之後的學習道路上學生的接受知識的智慧開啓門扉。這是個儀式,同樣也是一種誠摯的祝福。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8張

古代書院規矩多

進入了書院之後,要遵守書院的規矩。首先要穿校服,“校服”也就是顏色深的衣服,並不是像現在的校服這樣統一定製,還分冬夏裝!除此之外,書院會設置專門的“請假簿”、“講簿”、“德業簿”、“食簿”、“宿齋簿”等記錄你的功課、食宿、請假、聽課,等各方面的日常學習生活狀態,反正管得很嚴格。每天起牀、早飯、午飯以及晚上,都有規定的學習任務。無論是自學還是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以及老師答疑,都會記錄在案。現在的週考、月考、大小考他們都有。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9張

南宋時期的“延平書院”就設置了一月三考,不光要考學識,還要考德行,成績優異的學生還會有物質獎勵、積分制的累積,很科學。除了瞭解儒家經典這類的必修課程,書院的學生還要學習一些個需要注意的政治要點和公文格式。正所謂“見字如見人”,寫個小楷也是學院學生們必須的功課,因爲那會都是手寫卷子。簡單的數學同樣也得學點,天文、地理、草木、蟲魚這些個考試題目都會有。至於咱們熟悉的“君子六藝”,在漢代之後就已經不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必要技能了。更多時候是看個人興趣,還有當時的習氣。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10張

古代四大書院的由來和演變

其實跟現在的名校一樣,對於老百姓來說也看不到這些,最關注的還是升學率、排名、學校口碑,現代的大學還有所謂“985”、“211”之類的排名,那古代同樣也是如此。其實南宋詩人范成大在《驂鸞錄》中就記載了宋初的四大書院,分別是“徂徠”、“金山”、“嶽麓”、“石鼓”。後來有一個跟朱熹並稱的理學家,他叫“呂祖謙”,他所作的《白鹿洞書院記》又把“嵩陽”、“嶽麓”、“睢陽”、“白鹿洞”稱爲天下四大書院。後來宋元之際,浙東學派的大家“王應麟”在《玉海》一書中就採用了呂祖謙的說法,並且附列“石鼓”、“茅山”二書院。直到1998年,中國郵政發行了古代書院的郵票全套4枚。所列的四大書院分別是“應天書院”,也就是睢陽書院,再加上“嵩陽書院”、“嶽麓書院”和“白鹿洞書院”,合稱四大書院!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11張

四大名校裏邊,最有名的就是被譽爲四大名校之首的“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在戰火的洗禮下,七毀七建,可以說是飽經磨難,現在的嶽麓書院大體是清代重建的遺留結構。湖南大學就是以嶽麓書院爲前身,古老的書院現在以新的方式重新煥發生機。與應天書院同屬河南的嵩陽書院坐落在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鑑》第九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二程”的程頤、程顥]曾在這講學十餘年。到現代鄭州大學成立了嵩陽書院,“賡續文脈,弘揚國學”,跟嶽麓書院一起繼續在教育事業裏邊發光發熱。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12張

古代名人與書院間的緣分

每年的中考、高考之後,總會有優秀的畢業生讓學校自豪的展示出來。古代沒有電子屏幕,但是一個個政壇名人,就是每一個書院的金字招牌。比如我們提到應天書院,首先就得提到范仲淹。 公元1011年,23歲的范仲淹和兩歲的應天書院相遇了,他在應天書院苦讀了5年,基本上不知道啥叫苦,只知道學習的快樂,天天學得很認真。有一次宋真宗來書院視察工作,皇上都來了,所有人都打破腦子想去,但是隻有范仲淹趴在那寫東西,同學們說:“你不瞧瞧去?”范仲淹說:“我不去,他總有一天要單獨見我”。這是怎樣的自信?怎樣的決心?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13張

1026年因爲母親病逝了,范仲淹回家丁憂,等重新回到書院,他成了當時的範校長了,還身兼教務處的主任。學校這幾年名聲不好,抄襲論文成風,於是他大刀闊斧推動學風重建,對那些不刻苦的學生很嚴厲,半夜裏看誰要是偷懶先睡覺了,就把他叫出來,導致很多學生都很怕他。在他的嚴厲外表下,其實藏着對學生的愛,比如學生沒錢了,他還免費資助,學生有遠道而來拜訪他,無論多忙,他都換好衣服,穿戴整齊見他們。北宋有很多政治文學上有成就的人,像富弼、張方平、孫復、石介、張載、文彥博等都是他的學生。後來范仲淹丁憂期滿離開,應天書院也改爲南京學府,正式成爲了國學,併爲國子監,成爲國字號的金字招牌學府。《宋史》記載,從應天學院走出去留有傳記的名人達38人,很了不起!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14張

如果說範中淹和應天學院是報恩,那麼朱熹跟白鹿洞書院就是一個老年人在年老之際的堅持。白鹿洞書院雖然叫“洞”,但不是在山洞裏邊,它因爲周邊山路幽深,從上往下俯視就像一個洞。最早李渤在這裏避世修學,順道養了一頭白鹿,但在之後的幾百年間這裏也沒有白鹿了。明朝嘉靖年間,有個執着的知府在這真挖了個洞,後來他的接任者很認真,沒找着白鹿,就雕刻了個“石鹿”放在洞裏邊,這下白鹿洞算是齊了!白鹿洞書院在南北宋之際被戰火燒燬了,大傢伙都忙着建佛寺、建道觀、書院就沒人理了。朱熹當時下決心要修復,但是跟朝廷一說,朝廷根本就顧不過來。於是他就自己弄,終於在淳熙7年3月,也就是公元1180年,書院修復完成了。他寫了兩句話嗎?朱熹還高興地寫下了:“重營舊館喜初成,要共羣賢聽鹿鳴”。當時的朱熹已經50歲了,對古人來說,這就已經算是很老的了。

古代的書院是怎麼形成的?古代書院入學有哪些禮儀? 第15張

胡適先生曾說:“千年以來,書院實在佔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的最高學府和思想的淵源,惟書院是賴。蓋書院爲穩固古時最高的教育機關。”李夫子認爲說得挺好,現在如果各位小夥伴有時間,不妨帶着孩子到書院去參觀,體驗一下幾千年的人們怎麼學習的,學習他們的精神,同樣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各位小夥伴怎麼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