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晉商是如何崛起的?哪些生意挑起了晉商的發展之路?

晉商是如何崛起的?哪些生意挑起了晉商的發展之路?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晉商是如何崛起的?歡迎關注哦。

在之前的《潛流》節目中,我們介紹了明清時期最早崛起的陝西商人,緊隨其後的就是山西商人。陝西與山西素有“秦晉之好”的傳統,在商業領域也有類似的現象,兩大商幫在全國市場上與其它商幫較量時,往往會結成商業同盟,在許多城市裏都有“山陝會館”,就是兩大商幫密切合作的見證。在明朝中期以前,晉商是秦商的小老弟;明朝中期以後,兩者地位大體相當;到清朝的時候,晉商開始反超老大哥。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晉商的崛起之路。

晉商是如何崛起的?哪些生意挑起了晉商的發展之路?

鹽貿易:秦晉商人殊途同歸

晉商與秦商賺第一桶金的模式完全一樣,都是爲明朝運送軍糧獲得銷售食鹽的專賣權,在鹽貿易中發了大財。兩大商幫的成功模式可以概括爲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明朝建國初期,爲了防止元朝蒙古殘餘勢力捲土重來,朝廷在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綿延萬里的北部防線上設置了九大軍事重鎮,駐紮了80萬邊防大軍,30多萬匹戰馬,形成了一條中國北部巨大的軍事消費地帶,全國物資向北方流動造就了明朝初期遠程貿易的大風口。地利,就是山西與陝西比其它商幫更靠近九大軍事重鎮,他們都採用了在軍事重鎮附近進行大規模商業屯田的模式,從而在軍糧運輸的成本方面佔有絕對優勢。人和,就是山西地少人多,又處於溝通蒙古草原與中原貿易的連接樞紐,自古就是商人輩出的地方,與北方大草原通商的傳統極爲深厚。

我們都聽說過山西商人有走西口的傳統,這個傳統始自明朝正統三年(1438年)。朝廷爲了解決軍隊戰馬缺乏的問題,允許山西和陝西等北部邊疆省份從事鹽馬貿易,以食鹽換取邊地的馬匹。於是,山西商人從殺虎口和張家口兩個方向涌向關外,殺虎口在西邊,所以叫西口,走西口說的就是出殺虎口進入草原。張家口在東邊,所以叫東口。山西商人趕着駱駝,馱着食鹽深入蒙古草原進行鹽貿易,將商業網絡擴張到鄂爾多斯大草原的腹地。山西商人重點經營包頭以東的前套地區,而陝西商人則主攻包頭以西的後套地區,形成了山西商人出關後偏向東北方向發展的貿易格局。

不過,山西商人鹽貿易的好日子到了明朝中葉就出現了重大變化。朝廷財政開支越來越大,而收入卻停滯不前,爲了彌補財政赤字,政府開始大規模超發鹽引,也就是鹽貿易的批文,結果導致批文總量遠遠超過了鹽場的產鹽數量。商人們自己掏錢運軍糧,相當於替朝廷墊付了大筆軍費,結果拿到的批文到了鹽場卻領不到食鹽,商人們只有苦等。有的商人在鹽場等了兩代人數十年也回不了家鄉,大批中小商人紛紛破產。朝廷鹽糧掛鉤的軍糧供應制度瀕臨崩潰,朝廷被迫變法,運糧換鹽批文,改爲拿銀子買批文,朝廷以增加的財政收入給邊防重鎮在當地買糧。如此一來,山西和陝西的商人們紛紛放棄了在邊疆搞的商業屯田。

這是個市場經濟的問題,鹽貿易的鉅額利潤貼補邊疆種糧是有利可圖的,但既然拿錢就可以買鹽引,那屯田的虧損買賣就沒人做了。所以鹽法改革之後,邊疆的糧價暴漲,軍費嚴重不足導致邊防部隊的供應嚴重惡化。

既然邊疆屯田不如到兩淮直接買鹽批文更划算,於是,晉商與秦商大規模南下淮鹽的貿易中心揚州。晉商以揚州爲大本營,開始向長江以南擴展商業網絡。在南方,他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機,這就是南茶北運,而清朝的建立爲晉商開展茶葉貿易提供了重大機遇。

萬里茶貿易:晉商的異軍突起

我們剛纔提到晉商出西口之後朝東北方向發展,他們在明末就與滿清貴族開始做生意。晉商兼具政治頭腦和商業精明,他們充分利用與努爾哈赤家族密切接觸的機會,不僅在貿易中獲利豐厚,更重要的是積累了滿清貴族對晉商的政治信賴。晉商甚至爲滿清提供關內的大量情報,對後來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清朝建國之後,皇帝親招八大晉商入北京,成爲擁有貿易特權的大內皇商。康熙歷次御駕親征西北,晉商又跟隨大軍負責軍需供應,爲平定邊疆叛亂再立大功,朝廷對晉商更是格外恩寵。由於晉商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優勢,在商業貿易上可謂順風順水。

相對而言,陝西商人卻走上了被逐漸邊緣化的道路。老秦人以正統漢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在揚州高舉反清大旗,與清軍進行殊死抗爭,後果當然不言而喻。陝西商人在揚州的勢力被徹底摧毀,被迫向大西南進行戰略轉移,他們以四川自貢爲商業基地,大規模投資了自貢井鹽的開發,佔到了井鹽資本總量的70-80%。陝西商人以井鹽貿易爲核心,開始向貴州和雲南進行商業擴張。直到乾隆年間,陝西商人在自貢建立的“西秦會館”時,還在匾額上公然表達反清的意志,“欽崇歷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實唯知有漢,徽號或爲侯爲王爲君爲帝當日只不愧爲臣”。在西秦會館的那條街上,凡是進入陝西商人開的茶館,客人只要高呼“反清復明”,茶水一律免費飲用。

不過,在商言商,雖然秦商與晉商在政治傾向上各有選擇,但在生意上還是相互照應,關係處得很融洽。

在晉商獲得的貿易特權之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清政府授予了晉商在中俄邊境城市恰克圖從事茶葉貿易的壟斷權。恰克圖在貝加爾湖以南,靠近今天外蒙古的邊境。1727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後,晉商立刻開始利用在南方建立起來的商業網絡,着手打造中俄之間的茶葉貿易之路。

山西並不產茶葉,清朝以前,晉商很少涉足茶葉貿易。但中俄茶葉貿易壟斷權可是一個相當誘人的好買賣。俄羅斯遠東地處高緯度地區,平常飲食中缺乏蔬菜、水果,居民以肉類爲主,由於茶葉可以補充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使俄羅斯民衆對中國茶葉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俄羅斯人不論貧富,年長還是年幼,都酷愛磚茶,午飯之後必須喝茶,每天喝茶高達五次之多。

爲了滿足俄羅斯茶葉大市場的獨特需求,山西商人跑遍了中國南方的茶葉產地,仔細尋找能滿足俄羅斯人口味的茶葉,最終晉商把目標鎖定在江西的贛茶和福建的武夷山茶。他們在江西上饒的河口鎮建立了茶葉貿易中心,此處是信江和鉛山河的交匯處,既可就近收購江西的各地名茶,同時,從福建武夷山採購的茶葉經崇安縣的分水關,由鉛山河也能水運到河口鎮。當年河口鎮沿江擁有十幾個碼頭,停靠船隻多達數千艘,商船常常要苦等三天才能找到泊位。可以說,晉商的進駐直接促成了河口鎮的崛起。

兩省茶葉由河口鎮出發,沿信江進入鄱陽湖,經長江到漢口,轉漢水到襄樊,再經唐河到達河南南陽的賒店鎮棄舟登岸,走陸路過黃河,從河南的清化鎮進入山西的晉城地區,然後抵達晉商的大本營平遙、祁縣、太谷進行加工分包。因爲蒙古人與俄羅斯人的口味很不一樣,而且各地的茶葉需求量也不同,所以茶葉需要在此進行分流。接着運茶商人向北經太原、忻縣,出雁門關,在黃花樑分爲兩路,一路去呼和浩特,另一路經大同到河北的張家口,再轉向西北方向的烏蘭巴托,最終抵達邊境貿易重鎮恰克圖。這條几乎跨越了整個中國的萬里茶葉之路,爲晉商帶來了125%的商業利潤。從恰克圖開市以來,晉商每年大約出口4萬箱茶葉,價值200多萬兩白銀,然後逐年快速攀升,到了19世紀中葉的1852年,晉商出口茶葉高達17萬箱,價值上千萬兩白銀,一度佔到俄羅斯對中國貿易總量的60%。晉商壟斷中俄茶葉貿易長達近150年,總盈利高達數億兩白銀,成爲晉商最重要的貿易支柱。

我們以前講漢口的節目中說過,俄羅斯商人在漢口投下鉅額資本建立了大型茶磚廠,就是因爲中俄的茶葉貿易規模相當驚人,晉商賺走了大部分利潤,俄羅斯商人必然會來爭奪。

萬里茶葉之路屬於超遠程貿易,每年運輸數百萬兩白銀的鉅款極爲不便,也非常不安全,而且資金壓佔週期長達一年之久。晉商迫切需要一種重大的金融創新來解決資金運轉的難題。

太谷:晉商的金融中心

爲什麼票號的商業模式會最早出現在山西?這是因爲山西早在票號誕生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中國當時最先進的金融制度。

清朝時期,晉商與蒙古人做生意一般是以貨易貨,後來與俄羅斯人做生意開始也是以貨易貨,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茶葉出口量遠遠超過了從俄羅斯的進口量,俄羅斯就將波羅的海貿易的白銀大量轉向中俄貿易。雙方交易達成了,但運輸銀子卻需要時間,商人們爲了結算方便就約定了賬期,一般是每年總結賬一次。

當然,要經營每年數百萬兩白銀的中俄茶葉貿易,山西商人需要大規模的貿易融資。舉個例子,一個山西商人從太谷縣借到銀子,由鏢局一路護送到福建採購茶葉,然後運往恰克圖賣給俄羅斯商人,等茶葉出售得到銀子之後,還要由鏢局把銀子運回太谷才能償還貸款,來回運輸銀子都離不開鏢局,鏢局銀子運到作爲清算完成的最終標誌。所以山西商人的貸款賬期都以鏢局運輸時間爲基準,這就是所謂的“標期”。一個全程茶貿易跑下來,鏢局運輸銀子需要一年時間,所以這種貸款的標期就是一年期。不過,更多的山西商人跑不了中俄茶貿易的全程,他們像接力賽一樣,大家分段轉運,這樣一來,鏢局運輸銀子的週期就大大縮短了,這些短期貸款的標期一般分爲春夏秋冬四種,每期三個月。

那麼標期之內的貸款利率怎麼形成的呢?

晉商的金融中心在山西的太谷縣,無論是從事茶貿易、鹽貿易或糧食貿易,各路晉商都把貿易利潤首先集中於太谷,辦理白銀交收。然後由當地的商人們根據銀根的鬆緊情況,共同制定貸款基準利率。於是,太谷的金融市場形成了各種期限的貸款利率,被稱爲“標利”。貸款期限20天、1個月、3個月、1年等不同金融產品的利率各有不同,比如3個月的春季標的開標利率爲2%,一年期的春季標利爲9.6%。開標之後,在每日市場交易中,標利都會波動。當太谷的標利發生變化時,周邊的祁縣、平遙,還有西口的貿易中心呼和浩特、東口的貿易中心張家口,各地的放貸利率都會立刻跟隨太谷的標利上下浮動。

太谷縣實際上已經進化出了一種類似於現代貨幣市場的機制,參與者包括當地的存貸款金融機構,如錢莊、銀號、賬局、印局,還有擁有大量現金儲備的投資人,以及需要融資的貿易商人,他們在貨幣市場中交易不同期限的標利貸款,這些貸款本質上相當於短期商業票據,標利的浮動形成了金融產品的收益率曲線。而太谷、祁縣、平遙、呼和浩特、張家口五地的資金市場相互連通,太谷的基準利率報價對各地的貸款利率產生了即刻的影響力,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就是利率傳導機制相當靈敏。

仔細研究中國明清時期的十大商幫,在上海開埠之前,山西是唯一存在貨幣市場的地區,而且這個市場流動性強,利率市場化的程度很高。實際上,票號的商業模式必須依賴高度發達的貨幣市場,同業之間的資金拆借是票號生意走向全國的先決條件。

應該說,票號首先誕生在山西,絕不是偶然的。我們下期將重點介紹山西票號這一重大的金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