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爲什麼沒有擁立明朝的皇室宗親稱帝?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爲什麼沒有擁立明朝的皇室宗親稱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鄭成功,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蹟。

鄭成功一直以來都是倍受敬仰的民族英雄,正是他率領軍隊,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維護了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這份功績值得後世的推崇與緬懷。與此同時,鄭成功也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抗清將領,他率兵在東南沿海地區抵禦清軍南下,努力維持着南明政權的存續,成爲了當時“反清復明”人士的重要希望。

然而,儘管鄭成功始終以明朝忠臣自居,並且還將光復大明王朝作爲己任,但是在他此前一直奉爲正朔的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俘獲並且絞殺後,鄭成功及他的繼任者們卻沒有再立其他朱明皇室後裔爲帝。

當然,這個時候的臺灣地區,並不是沒有逃亡過去的明朝皇室宗親,只不過由於鄭成功去世與永曆皇帝被殺在時間上幾乎相差無幾,使得他完全無法再立“新君”。而至於鄭成功之子鄭經,則是更多從自身家族利益考量出發,選擇直接完全“無視”了這些明朝皇室宗親。

鄭成功,在整個南明政權存續期間,前後共奉三位“君主”爲正朔。

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就此滅亡。同年五月,小福王朱由崧在馬世英、阮大鋮等人的擁立下,在南京登基稱帝,就此建立南明弘光政權。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弘光皇帝朱由崧冊封爲南安伯,負責統領福建地區的軍隊,準備抵禦清軍的南下進攻。至於鄭成功,在此之前他就被父親鄭芝龍送往南京國子監求學,並正式拜錢謙益爲師。

可以說,此時的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都在爲弘光政權效力。

然而,南明弘光政權僅僅存續了一年,便在順治二年(1645年)的時候覆亡了。

在弘光政權被清軍攻滅後,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爲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就此冊封爲南安侯。而鄭成功也在自己父親鄭芝龍的引薦下,得到了隆武皇帝朱聿鍵的器重,賜其以國姓“朱”的同時,還將其名從“森”改爲了“成功”,鄭成功也就此成爲了當時人們所熟知的“國姓爺”。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爲什麼沒有擁立明朝的皇室宗親稱帝?

可是,就在清軍大兵壓境,準備進攻福建的時候,鄭芝龍卻選擇了率部投降,鄭成功苦勸無果,最終,鄭成功和鄭芝龍這對父子也就此分道揚鑣了。

由於鄭芝龍的投降,導致清軍沒有遇到多少抵抗便進入了福建,並迅速橫掃了福建全境。順治三年(1646年),隆武皇帝朱聿鍵出走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最終絕食而亡,南明隆武政權就此覆亡。鄭成功則繼續率領軍隊在金廈地區繼續抵抗着清軍。

也是在順治三年(1646年),永曆皇帝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地區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南明永曆政權。與此同時,此前與隆武皇帝朱聿鍵對立的魯王朱以海,依舊保留着監國名號,兩個政權形成了“對立”局面。

最終,鄭成功還是在順治六年(1649年)的時候,選擇奉永曆皇帝朱由榔爲正朔,開始效忠於永曆政權,而他也被冊封爲“延平王”。

在這之後,鄭成功繼續組織軍隊抗擊清軍,並且利用自己在海上的優勢,不斷襲擾東南沿海地區,聲勢逐漸壯大,清朝對此也是頗爲頭疼。然而,在順治十五年至順治十六年(1658—1659年)的時候,鄭成功“北伐南京”的失敗,讓其此前所有的努力幾乎全部付諸東流,不僅是損兵折將,部隊傷亡慘重,更是丟失了大片土地,勢力範圍被進一步壓縮到了金廈及其周邊地區,並且面臨着清軍的重重包圍。在這樣的情況下,鄭成功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兵渡海,趕走荷蘭侵略者,成功收復臺灣。

可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同時,永曆皇帝朱由榔在緬甸的“咒水之難”之中被擒獲,並被緬甸國王莽白交給了吳三桂,至此南明永曆政權宣告覆亡。此時鄭成功控制的臺澎金廈地區,也成爲了當時“反清復明”的最後陣地。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爲什麼沒有擁立明朝的皇室宗親稱帝? 第2張

鄭成功去世後,鄭經便想着“謀求獨立”。

其實,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後,還是有不少明朝的皇室宗親選擇在他這裏“避難”的,其中就包括魯王朱以海。

不過鄭成功顯然對於他沒有什麼太好的“臉色”,而這主要是因爲當年的“唐魯之爭”,鄭成功便是扶保着唐王朱聿鍵,與魯王朱以海本就是對立關係,再加上此後魯王朝堂上內訌,極大的削弱了反清實力,讓鄭成功對其愈發不滿。

順治十八年(1661年),朱由榔在吳三桂擒獲,抗清名士張煌言也曾向鄭成功建議說要立魯王朱以海爲帝。

“爭取閩海勳鎮,速正大號,以求正統。”

然而這卻遭到了鄭成功的直接無視,甚至在收復臺灣之後,鄭成功仍舊沒有讓其跟隨前往,繼續讓其留在了金廈地區。而朱以海也最終於康熙元年(1662年)在金門病逝。

康熙元年(1662年)6月1日,永曆皇帝朱由榔在昆明篦子坡,被吳三桂絞殺,6月23日鄭成功去世,由於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有限,很有可能是直到鄭成功去世都沒有接到朱由榔遇害的消息。

而在鄭成功去世後,他的兒子鄭經發動“東征靖難”,成爲鄭成功的繼任者,襲承了“延平王”的爵位,並控制了整個臺澎金廈地區。

此時,包括魯王朱以海及其子朱弘桓,還有朱元璋第九世孫朱術桂等一衆明朝宗室都在其控制之下,不過鄭經統統選擇了“無視”,安穩做起了“土皇帝”。

當然,鄭經之所以如此,除了這些明朝宗室地位較低、與正統帝系關係疏遠,從而難以獲得號召力外,更爲重要的是,鄭經想要的是保持現狀以謀求“自立”,而這樣的心思也在他此後與康熙皇帝的“談判”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爲什麼沒有擁立明朝的皇室宗親稱帝? 第3張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鰲拜,開始真正掌握大權,同時也將收復臺灣擺上了議事日程,並且他一直主張通過“和談”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

於是,康熙派遣同樣主張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上書房大臣明珠前往臺灣,與鄭經進行談判,並且,康熙還在此時做出了巨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保留其延平王的爵位,實際上這就相當於康熙讓鄭經享受到了幾乎同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藩王一樣的待遇。

然而,對於康熙皇帝所作出的讓步,鄭經卻選擇“得寸進尺”,進而提出了新的條件。

“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

鄭經主張按照朝鮮之例解決臺灣問題,就是要讓康熙承認其對臺灣地區的“統治地位”的同時,造成臺灣事實上的“獨立”局面。當然,這樣的“分裂”主張也自然遭到了康熙的極力反對。

“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髮,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康熙皇帝第一次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嘗試也就此宣告失敗。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則趁機大肆入侵東南沿海,起初也佔領了不少地區,但最終還是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徹底驅逐回了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爲什麼沒有擁立明朝的皇室宗親稱帝? 第4張

“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仍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並且再次派遣明珠與鄭經進行談判,可鄭經依舊堅持之前仿照朝鮮之例的主張,使得雙方的和談再一次破裂,和平統一也就此再無可能。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鄭經之子鄭克塽接位,而康熙皇帝也最終通過武力,迫使鄭克塽投降,進而成功收復了臺灣。

至於那些此前“逃亡”到臺灣的明朝皇室宗親,也大多被遷往內地安置,至於此後其結局如何,史料上便鮮有記載,我們也就此不得而知了。

綜上所述,鄭成功一生都在爲抗擊清軍、“反清復明”而奮鬥,並且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然選擇了恪守臣節,忠於大明王朝。當然,畢竟鄭成功與他最後選擇效忠的永曆皇帝朱由榔在去世的時間上太過於接近,無法判斷其在此之後是否會選擇再擁立新君。而至於他的兒子鄭經,則完全“無視”了這些明朝的皇室宗親,他更多的還是要維護自己以及整個鄭氏集團的權勢與地位,因而他更多的都是在“謀求自立”,並不像他的父親鄭成功那樣一心想着“反清復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