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皇帝不想立長子爲儲時,滿朝大臣爲什麼要以死相逼?

古代皇帝不想立長子爲儲時,滿朝大臣爲什麼要以死相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皇帝不想立長子爲儲,爲何大臣們要以死相逼?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我們都知道,古代皇位的繼承方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立長不立賢”,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第二種便是“立賢不立長”。

古代皇帝不想立長子爲儲時,滿朝大臣爲什麼要以死相逼?

前者是中原漢人王朝慣用的繼承方式,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簡單來說就是立正妻所生的長子爲儲,而不是立“庶長子”。但這種制度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弊端——如果嫡長子不成器怎麼辦?是不是還得立他爲儲呢?這個時候,矛盾就出來了,是要遵從禮法,還是要遵從現實?

對於皇帝來說,他自然希望自己王朝能夠傳至千秋萬世,而想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得有賢能之人來繼承皇位,如果要是選了一個庸碌無能的人當皇帝,那麼國家早晚就得被他搞滅亡了!

所以對於皇帝本人來說,他自然是想立一個有本事的兒子爲儲君。比如大兒子庸庸碌碌,但小兒子卻精明能幹,所以小兒子自然纔是皇帝心中的最佳人選。

不過,皇帝並非就能如願以償立小兒子爲儲,爲何呢?因爲大臣們會堅決反對,甚至是以死相逼,和皇帝死磕到底!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古代皇帝不想立長子爲儲時,滿朝大臣爲什麼要以死相逼? 第2張

很簡單,因爲這樣對天下,對自己都有利!怎麼說呢?

我們先來說皇帝這邊。皇帝選擇自己的接班人,選嫡長子,是最爲合理的。爲何呢?試想一下,如果按照優秀程度來選的話,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俗話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在皇帝的這些兒子中,有人可能擅長騎馬,有人可能擅長寫字,也有人擅長射箭,總而言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而每個人在某個領域都可能是大師。

因此這樣一來,就很難有一個標準,倘若大家都認爲自己纔是最合適的人選,且都想當皇帝,那這不是亂套了嗎?

而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不勝枚舉。比如秦始皇去世後不久,胡亥就將自己的哥哥扶蘇給殺害了。而唐太宗李世民,不也是靠玄武門之變除掉了自己的兩個兄弟後,才當上皇帝的嗎?還有,在康熙晚年,太子胤礽被廢之後,還引發了“九子奪嫡”。

所以你看,如果將年齡作爲唯一標準的話,那麼就跟將高考分數作爲進入一二本學校的標準一樣。簡單來說,這就是維護皇家秩序的最佳選擇!

除此之外,選立嫡長子,對大臣們也極爲有利!特別是對於文官集團來說更是如此!

文官們看重名節,就像武將看重榮譽一樣,他們爲了維護所謂的“正統”,甚至不惜與皇帝對着幹,哪怕是死,也絲毫不懼!

古代皇帝不想立長子爲儲時,滿朝大臣爲什麼要以死相逼? 第3張

因爲在他們看來,大不了就是被打一頓,再不然就是一死,但我這是爲了天下的秩序着想,我不是爲了我自己,而是爲了整個國家。如果真的不幸被處死,那麼我還有名節留在世上,在青史上,還有我的名字。如果僥倖不死,那這對我日後的名望可是大有幫助。

因此很多學者都對其評價說,他們此舉不過是:爭名逐利罷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最近網絡上很火的一句話:“富貴險中求”,文官集團的這種賭徒心態,不僅可敬,還有點可怕!而這也是他們跟皇帝死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所以這樣說來,文官集團堅持立長不立賢,其實才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但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選立儲君,並不能簡單地看年齡,而着重看才能,什麼才能呢?治理天下、處理政務的才能!看他是否愛民如子,是否具有大格局,大眼光等等!

當然,選立繼承人,在很多時候也要審時度勢,在大家都很優秀的情況下,需要立一個適合當下時局的儲君,以此來解決當下問題。而這一點,康熙皇帝做的就非常到位!

我們知道,在太子胤礽被廢后,太子之位就一直空着,直到康熙臨終前,才正式宣佈太子之位的人選——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古代皇帝不想立長子爲儲時,滿朝大臣爲什麼要以死相逼? 第4張

在康熙的幾個兒子中,有才之人很多,比如擅長打仗的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擅長書畫的八阿哥、擅長吟詩作對的三阿哥等等,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一技之長,但爲何康熙偏偏選了四阿哥呢?

很簡單,因爲四阿哥胤禛辦事能力強,不怕得罪人,特別適合解決康熙晚年積累下來的弊政,所以才選擇他當儲君。

所以你看,古代選立儲君,雖說是遵循“立長不立賢”和“立賢不立長”兩條制度,但在某些時候也不侷限於此,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的。

綜上便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最後在文末我們留下一個問題:你認爲皇帝立儲,應該立嫡長子,還是立賢能之人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