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魏晉時期“清談”的風氣爲什麼會盛行?爲什麼後來會背離原先的方向?

魏晉時期“清談”的風氣爲什麼會盛行?爲什麼後來會背離原先的方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魏晉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每每談及話題濃烈之時,往往通宵達旦還意猶未盡,這就是那時的“清談”風氣。這種形式和如今的“說話秀”類節目相似,不過,那時不會特意靠此邀一衆看客,往往是志趣相投者,隨意找個地方,家中、林間、河邊,席地一坐,開個話題,大家就可以談了。

但到最後,往往只剩下兩、三位口才、辯才及思維極佳的人。只見,他們在言語的來回之間,將一個話題剖析得讓人找不到任何方向,而其餘的人倒真成了觀衆。

魏晉時期“清談”的風氣爲什麼會盛行?爲什麼後來會背離原先的方向?

這種現象的盛行,自然離不開當時的大環境。

自漢武帝以來,儒生的地位那是無人可以撼動的,其它的學說不能絕對說無人問津,但鮮有出頭之日。不像春秋戰國那陣,只要有道理,君王們都敢嘗試,各路學家也使出渾身解數,都想一爭高下。只是,後來的歷史發展,讓很多人倍感失望。

那麼,這些儒生們怎麼就背離了原先的方向呢?

爲了個人的那點小利和官帽,他們可以無所不作,甚至,黨羽勾結,導致國家貪腐現象越演越烈,權力爭鬥也是沒完沒了。而一些有想法、個性正直之人,卻落得個下場悽慘,甚至,還掉了腦袋。於是,有人開始思索這個問題,是社會病了,還是儒學出了問題?

對某種思想產生懷疑甚至動搖時,其它思想就會“乘虛而入”。這時,道家的聲音被放大。道家講究的是“無爲”,是指一切都順應發展,不需要花什麼力氣去謀求什麼功名利祿,要的就是心清寡慾。這時候,道家會開導這些苦思冥想的人,告訴他們不需要想不開,正是由於心中老是有所惦記,人的一生纔會不快樂。這些話好像讓迷霧中航行的大船看見了太陽一般,終於有了方向。

魏晉時期“清談”的風氣爲什麼會盛行?爲什麼後來會背離原先的方向? 第2張

其實,道家和儒家二者共存的時間很長,還相互兼容。

道家主張“無爲”,指的是:政府無爲,百姓自治;是事無事,爲無爲,無爲、不爭。儒家強調“有爲”,指的是:自身的努力很重要,而有一個領進門的老師,也很重要。不過,這二者是有共通之處的,都強調了一種“規律”,都認爲:自然界的環境有其運行的規律,只要順應了這個規律,就是在做正確的事情,這個就是“道”。

好比小孩的教育,沒有老師或家長的引導,靠悟性學習,順其自然,估計很多人到成年還讀不了幾本書。若是天天嚴加管教,沒有絲毫放鬆的時間,沒準一些小孩就會整天琢磨着如何逃課。所以,要適當遵循小孩的某種性格天性,該玩時放鬆玩,該學時嚴格要求。其實,這就是結合了道家和儒學的最好案例,在工作中亦是如此。

本是相得益彰的兩家學說,被漢武帝一攪,感覺站在了對立面。於是,在大家開始反思儒家時,道家慢慢佔據了主跑道。西晉時出了兩位大師,何晏和王弼。當時,他們靠三本書:《莊子》、《老子》和《周易》,並加上自己的理解,到處宣揚。更有甚者,他們還爲其起了個名“玄學”,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開拓。但是,他們這一做法,卻讓“清談之風”越演越烈。

本來,大家是思索“儒”,這時“道”介入,就一併思索“道”。而他們二人一介入,這個話題就瞬間成了“玄學”。

可以舉個例子,來看看那時大家是如何“鬥思維”的。謝安曾經問殷浩:“眼睛能瞅見東西,那這些東西是進了眼睛呢,還是沒有進眼睛呢?”大家整天琢磨着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會有心思在其它方面嗎?可見,西晉的倒塌和統治者的治理有關,和這些士大夫們整日裏的“天馬行空”也脫不了關係。後來,道家的再次興起,也和當時忠曹的勢力不願意與司馬家爲伍有關。

因爲,他們需要爲自己的“消極”找到一個理論的支撐,而道家的“出世”便是極好的詮釋。以至於,和那些司馬家的追隨者,正好形成了強烈反差。此外,爲了標榜自己和這些追求仕途者截然不同,這些“清談者”會將自己弄得很是怪異,明明生來英俊,就是不修邊幅,避着世人,不問國事。甚至,爲了一個話題,可以在一個詞語上繞來繞去,深晦莫測。

到了東晉年間,一些士族隨着皇室南下,爲了遮掩自己的狼狽,更是在這方面下了苦功,說出的話,越是標新立異越是被人高看。到最後,只剩下了博人眼球的賣弄噱頭。其實,反思一門學說,這本是很好的事情,進步總是在前人的失敗中找對方向。再說,若是學說真的出了問題,那爲何還會有如此多的正直人物呢?有時候不是學說出了故障,而是自身未能真正“如實照做”。若是什麼都不做,整天嚼着一些文字,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嗎?

若是這樣,那大家還不如再回到那個茹毛飲血的時代。

魏晉時期“清談”的風氣爲什麼會盛行?爲什麼後來會背離原先的方向? 第3張

總之,不管是怎樣的學說,不管是標新立異還是推陳出新,都對時代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大部分人還是以出仕做官爲最終目標。

所以,他們只能選擇一個合適的處世方法而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