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天花肆虐怎麼辦?沒有疫苗的清代是如何與“天花”鬥爭的?

古代天花肆虐怎麼辦?沒有疫苗的清代是如何與“天花”鬥爭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天花肆虐怎麼辦?沒有疫苗的清代是如何與“天花”鬥爭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天花”這類疾病,現如今多數人都比較陌生了,可能只在影視作品中聽過。實際上,明清時期的天花肆虐,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對清初的施政也產生了嚴重影響。據《清宮檔案揭祕》記載,清朝入關後十位皇帝中,順治、同治直接死於天花,康熙與咸豐雖然僥倖從天花的魔爪下撿回性命,臉上卻留下了麻子。(當然,對於死於天花的兩位皇帝在死因上存在爭議,但本文並不涉及,檔案記載至少證明在當時死於天花並不是稀奇事。)

清初統治者備受天花的困擾,努爾哈赤次子禮親王代善,有3個兒子死於天花,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郡王阿濟格,爲出過天花獲得免疫力者,但他的兩個妻妾,均於順治六年(1649)三月北京城發生的那場天花中感染而亡。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也於順治六年三月天花流行時染病,被奪去生命,時年36歲。

對於入關之初的滿族人來說,天花幾乎就是絕症。 滿人畏痘如虎,流行之時,只會消極躲避,但天花卻防不勝防,消極躲避者大多仍未能倖免於難。天花流行造成清初八旗人丁的死亡率高得驚人。 順治皇帝,生有八子六女,大約有皇子四人、皇女五人沒活到八歲前就死亡了,比例超過半數。造成嬰幼兒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疾病,而天花則名列殺手之首。

康熙皇帝對“天花”更是深有感觸,童年一直籠罩在天花的陰影之下。據《聖祖廷訓格言》記載,康熙在其晚年曾說:“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從中可以看出,由於天花出宮“避痘”,可以說長期得不到父母之愛。偏偏兩歲那年,他仍然沒有躲過痘魔的侵害,所幸保住了性命。躲過天花的災難之後,幼年康熙搬回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陰影仍時時籠罩在他的周圍。

古代天花肆虐怎麼辦?沒有疫苗的清代是如何與“天花”鬥爭的?

康熙麻臉像

康熙繼位後,北方的天花陣勢已經減弱,南方一些傳統的痘疫苗法也逐漸傳到北方。 民間種痘法最早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一般有兩種方法,旱苗法和水苗法。 旱苗法就是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細末,加上樟腦冰片等吹入種痘者鼻中;水苗法就是將患者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籤蘸上,塞入種痘者的鼻中。這兩種方法的大概思路都是讓種痘的人先患上輕度的天花,出過疹子後精心護理,直至病症消失,就相當於已經得過天花了。

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5歲的二阿哥皇太子胤礽被傳染天花,當時有個候選知縣叫傅爲格,在侍奉皇太子、調理治痘方面很有些成績,因此被升爲武昌通判。此時康熙帝瞭解到,小孩種痘可免遭此病,便下令調善於此術的傅爲格入京,專門給尚未出過天花的皇子種痘。 在康熙的倡導推動之下,清朝天花防治開始走向科學化與系統化的道路。他在太醫院下專門設立了痘診科,並在普天之下廣徵名醫。北京城內還設有專門的“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

古代天花肆虐怎麼辦?沒有疫苗的清代是如何與“天花”鬥爭的? 第2張

康熙十七年《起居注》:皇太子出痘痊癒

康熙帝晚年時曾對諸皇子說: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雍正《庭訓格言》)也就是說,自康熙二十年之後,他的皇子皇孫們,都曾種過痘。不過當時種痘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如果遇到種痘未成功的,依然會有死於天花的風險。

由於康熙皇帝對種痘的推行,北方以及中原一帶的天花病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康熙後的皇帝,對種痘術還是比較推崇的,清宮醫案中留下了大量太醫院痘醫爲皇家子女種痘的全過程,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種痘技術的複雜性與風險性。

例如在給乾隆皇帝的九公主種痘的醫案中,我們就可窺探一二。 九公主生於生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種痘之年缺載,只記爲二月二十二日,此前要給公主檢查身體看看是否種痘。根據陳可冀主編《清宮醫案研究》中的記載,這一天“九公主脈息平和,精神起居俱好,於本日巳時布種喜痘,謹此奏聞”。種痘結束後,還要及時報告皇帝和檢查身體。七天後的三月初一,痘醫劉芳遠、張德福及小方脈科的兩位醫生前來會診,診得“九公主脈息弦滑,驚恐發熱,似有見喜之象”,開了方子用“透喜湯”,也就是促使出痘的湯劑。在此後的4天時間裏,痘醫幾乎天天都要查看症候變化,據此加減“透喜湯”的劑量。

直至三月初五,痘醫上奏乾隆皇帝,表明九公主在種痘11天后,順利出痘了,感謝痘神的保佑而祭之。此後又診斷九公主有“胃氣不清”之症,開了方子用保和丸煎服。三月十一日,也就是出痘後的第八天,痘醫上奏乾隆皇帝,稱九公主痘已出齊,並且已經開始結痂,看起來症候發展的按照預期進行得很順利。十二日這天,由於是將痘苗放入鼻中的,所以要用中藥甘草湯薰洗鼻孔。

但是這仍然未結束,十三日起,出現了新的症狀,九公主“右項浮腫”,開方子用清化湯,外上八寶丹等治療。 一直到十七日腫狀才逐漸消失,然而到了十八日,又出現了“耳前浮腫”,開方子又加了消腫化毒散調理。四月初三,經過不斷地診治與換藥,九公主才痊癒,這次驚心動魄的“種痘”纔算是成功結束了, 自二月二十二日始,到四月初三止,前後差不多歷經40天。

就連享受最上等醫療服務的皇家公主,都免不了在“種痘”過程中有併發症的風險,民間“種痘”的成功率可想而知。爲了儘量減少風險,據乾隆時太醫院太醫們編纂的《醫宗金鑑》記載,被種兒童事先要檢查體質狀況,凡屬於面色青白、失乳後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脈不和平等三十幾種狀況,都不能種。對於痘苗的選擇也相當考究,必須選用毒性比較小的痘苗,出痘過程中除了要飲用促使出痘的透喜湯,還不能着涼,也不能太熱,生冷辛辣的食物更是不能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醫生實時觀察是否有其他併發症,並且立即對症治療。

當時外國來華的傳教士對中國的痘術頗感驚異,也很有興趣研究,留下了不少記載。同時期的歐洲仍然會爆發大規模的天花瘟疫,整個十八世紀,歐洲有幾千萬人死於天花。有記載表明,康熙時期,俄羅斯曾派人專門到中國學習種痘法。後來這種方法經土耳其傳入歐洲。

在衆多記載中,耶穌會士殷弘緒的記述較詳細,他在雍正四年(1726)給神父杜赫德的信中說,他得到了皇宮裏的醫生給他的三個種痘方子,遂將這三個方子所記的種痘術,結合他自己的理解,詳細地複述在他的這封信中。他所記錄的種痘過程,比醫案中詳細一些,過程大致不差。

恰恰是這些風險的存在,皇家子女仍然不斷有感染天花的患者,即便在道光初年,北京已經引進了牛痘術,但皇家子女卻仍然沿用人痘之法,以致道光帝的幾個子女以及後來的同治帝都在感染天花後難以治癒而死亡。

除了種痘苗,康熙皇帝也曾經採取過一些很傳統的方法。比較著名的就是避暑山莊的選擇,以及蒙古部落首領圍班制度的建立。

順治時,天花的流行讓這位少年天子十分畏懼,當時蒙古首領大多沒有患過天花,爲了怕有傳染的風險,順治無視蒙古草原各部入覲制度,多年不接見來京的外藩首領,後來規定沒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也不許入京覲見皇上。

康熙初年仍然有這個規定,但康熙對一些自稱出過痘的外藩首領說的是不是真話也比較擔憂。康熙十六年(1677),出巡塞北,途經熱河,發現了比較適合避暑的地方,於是建立起了避暑避痘的行宮。 之後,按康熙皇帝的規定,沒有出過痘的蒙、藏、回、維等上層貴族,可在九月的時候隨皇帝圍場秋狩,此時就可以覲見皇帝了。 秋天的熱河天高氣爽,避開了痘症的高發期,比較適合接見各少數民族的貴族。

古代天花肆虐怎麼辦?沒有疫苗的清代是如何與“天花”鬥爭的? 第3張

避暑山莊全景圖

有清一代,統治者一直在與天花進行着鬥爭,但始終都沒有百分百的把握。天花病毒一直到20世紀中後期纔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與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