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夏崇宗十分熱衷漢文化,他是如何消除西夏國內的負面影響?

夏崇宗十分熱衷漢文化,他是如何消除西夏國內的負面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惠宗李秉常卒,他的兒子乾順繼位,年僅3歲,爲崇宗。崇宗年幼,大權又操縱於其母梁氏(昭簡文穆太后,是樑乙埋的女兒)和樑乞逋手中。因此在西夏曆史上樑氏一族接連出了兩位皇后,而且是連續性地把持西夏政權,西夏母黨專權的局面又維持了十多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這期間,梁氏仗着“一門二後”的威勢,迫害李秉常的親信和老臣。但是,這時西夏皇族的嵬名阿吳、仁多保忠也有相當的實權,所以皇族與後黨之間又開始了激烈的鬥爭。爲了轉移矛盾,梁氏對外繼續窮兵黷武,屢次發動對宋朝邊境的戰爭,使西夏遭受嚴重的損失,國無寧日,民不聊生。

夏崇宗十分熱衷漢文化,他是如何消除西夏國內的負面影響?

樑乞逋說:“宋朝如此害怕西夏國,都是我樑乞逋的功勞,嵬名家人有這樣的功勞嗎?”樑乞逋目空一切,獨攬朝綱,就連樑太后他也不放在眼裏,導致了梁氏一黨內部的權力之爭,樑太后開始逐漸削弱樑乞逋的權力。樑太后的舉措又引起了樑乞逋的強烈不滿。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樑乞逋陰謀叛亂,被大首領嵬名阿吳、仁多保忠、貝中撒辰等察覺,他們率軍將樑乞逋殺死。這三人爲西夏皇族剷除後黨專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樑乞逋被殺後,樑太后親自掌握了軍政大權,她繼續對宋朝用兵。梁氏的種種行爲使遼對她厭惡之極,梁氏多次向遼救助,都遭到了遼的拒絕。夏永安二年(1099年),崇宗李乾順滿16歲,但梁氏仍不許他主持朝政。梁氏又向遼上表,言辭極爲不遜,遼道宗大怒,遣使到西夏用毒酒將梁氏毒死。

李乾順在遼的支持下,開始親政,西夏長達30餘年的梁氏後黨專權終於結束了。在這幾十年中,西夏的帝黨力量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因此,恢復帝黨的統治力量、安定民心、改善與周邊政權及民族的關係的任務就落到了西夏崇宗李乾順的肩上。

夏崇宗是一個十分熱衷漢文化的人,他是在遼的輔佐下坐上皇帝寶座的。他對外施行“附遼和宋”的外交政策,保持西夏邊境不再生戰火,使西夏國內社會安定、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對內採取整頓內政的措施,以消除多年來後黨專權和對外戰爭帶給西夏的負面影響。

李乾順首先清除了梁氏一黨的殘餘勢力,使多年來在梁氏“一門二後”專政的過程中嚴重受損的皇權力量重新得到恢復和鞏固。同時,他又採用漢制中的封王固權的措施,分封了西夏皇室和宗室諸王。封自己的皇弟察哥爲晉王,掌兵權,封宗室仁忠爲“濮王”,封仁禮爲“舒王”。察哥性格雄毅、通曉軍事、足智多謀;濮王和舒王是帝黨的忠實追隨者,他們通曉漢蕃字、才華橫溢。這些被分封的諸王都成了崇宗的得力助手。

其次,崇宗開始在西夏大興漢學。這要從西夏景宗李元昊說起,當年李元昊爲了立國稱帝,特命才子野利仁榮創制了西夏字,並且在全國大力推廣,還在各地設蕃學來培養專門的西夏人才。後來在野利氏、梁氏的後黨專權過程中,她們在文化導向上也都大力提倡存蕃去漢。

西夏國內“由蕃學進者,諸州多至數百人,而漢學日壞,士皆尚氣,矜鮮廉恥,甘罹文綱”,使得幾十年後的西夏國內出現了百姓安於貪頑的不良民風和士人不願刻苦讀書的懈怠風氣,這是西夏統治階級始料不及的。

夏崇宗十分熱衷漢文化,他是如何消除西夏國內的負面影響? 第2張

面對這樣的境況,西夏的漢官御史中丞薛元禮給李乾順上疏:

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模,莫重於儒學。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無不等行儒教,崇尚《詩》《書》,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景宗以神武建號,制蕃字以爲程文,立蕃學以造人士,緣時正需才,故就其所長以收其用。今承平日久,而士不興行,良由文教不明,漢學不重,則民樂貪頑之習,士無砥礪之心。董子所謂“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

上疏強調了在西夏國內大興儒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102年,李乾順採納了漢官御史中丞薛元禮的建議尊行儒教,崇尚詩書,在蕃學之外又建國學,聘請教授,選拔皇親貴族的子弟300人入學,專設“養賢務”負責國學的廩食。

國學的建立,使儒學在西夏得以全面普及和推廣,從而使西夏的政治、經濟發生了更深刻的變化。這與諒祚推行漢禮,向宋朝求賜儒學書籍相比,具有里程碑式的深遠意義,爲西夏的崇宗和仁宗兩朝百年盛世奠定了人才儲備的基礎。西夏對漢文化的吸收,實際上在立國前就已開始了。李元昊時期,重用漢人,對接受漢文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李諒祚即位後,改蕃禮爲漢禮,大力推廣漢學,使漢文化在西夏國內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沒藏氏和梁氏的後黨專權,雖然使西夏的漢文化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於西夏已存在一定的漢文化基礎,所以蕃漢兩種文化的融合已是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歷史潮流。到崇宗時期,西夏內部仍存在着蕃漢之爭,此時一些西夏守舊臣僚對崇宗設立國學、崇尚儒學的舉措也持反對態度。

御史大夫謀寧克任就曾上疏:“治法之要不外兵刑,富國之方無非食貨。”反對因養賢重學而導致西夏軍備廢弛的政策。但崇宗本人酷愛漢文化,他對這些反對意見一概不予理睬。由於李乾順時在西夏國內廣設學校、獎勵文人學士,一時間,西夏朝堂上下大興漢唐之禮,官員文人相見不僅鞠躬作揖,而且還吟詩作賦。

夏崇宗十分熱衷漢文化,他是如何消除西夏國內的負面影響? 第3張

崇宗李乾順自己就曾寫了一首頗有漢魏遺韻的漢文詩《靈芝歌》:

金秋八月兮,天降吉祥。

一朵紅雲兮,長吾朔方。

世所寶愛兮,靈芝吐香。

大夏江山兮,萬古流長。

我國漢代有古辭《靈芝歌》,我們通過比較就可以體會到西夏在文化上對中原文化的傳承。

因靈寢兮產靈芝,象三德兮瑞應圖。

延壽命兮光此都,配上帝兮象太微。

參日月兮場光輝。

1975年,寧夏博物館在清理西夏陵區仁宗李仁孝陵墓的碑亭遺址時,發現了西夏的《靈芝頌》的漢文殘碑。其中有“俟時效祉,擇地騰芳”,“德施率土,賚及多方”等內容,遺憾的是文字已不全。

李乾順親政後改西夏國都興慶府爲“中興府”,在境內大力弘揚佛法。長期飽嘗戰亂之苦的西夏人民對佛教在精神上的慰藉有着強烈的需要,西夏的統治階級也需要用佛教來安撫百姓,維護統治。因此,這一時期佛教在西夏境內得到了更廣泛地傳播和發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