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東突厥的實力有多強?他們爲何會走向滅國這一步?

東突厥的實力有多強?他們爲何會走向滅國這一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突厥的實力有多強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公元629年11月,在李靖的率領下,大唐十萬軍隊對東突厥發起了全線進攻。下一年2月,連戰連敗的頡利可汗假意投降,卻被李靖一眼識破;隨後,在夜色與大霧的掩護下,1萬唐軍精銳騎兵奔襲突厥可汗牙帳,俘殺匈奴十多萬人,走投無路的頡利可汗不久後被活捉。

一戰滅北狄,唐軍創造了中原王朝對抗遊牧民族的奇蹟,李世民由此被各部族尊稱爲“天可汗”。但誰能想到,就在三年多前,頡利可汗還率領十多萬鐵騎長驅直入,直接殺到長安城附近,李世民不得不在渭水便橋跟突厥人求和,用財物換取了對方的退兵......

東突厥的實力有多強?他們爲何會走向滅國這一步?

爲啥僅僅相隔三年,雙方就能實現如此不可思議的大逆轉?大唐王朝勵精圖治、團結一心、厲兵秣馬固然重要,而東突厥自身實力的突然衰減也很關鍵。天災人禍、內外交困,突厥人的悲催遭遇,讓人情不自禁的感慨“天佑中華”。

曾經的東突厥有多牛?讓李淵俯首稱臣的北方霸王

在古代,每隔一段時期,北方的廣袤草原上就會出現一個牛氣哄哄的遊牧政權,比如把劉邦圍在白登、逼迫漢朝和親數十年的匈奴,成功融入中原的鮮卑,與北魏對抗百年的柔然。而在初唐時,繼承這一衣鉢的是突厥。

突厥原本是給柔然人打鐵的,在南北朝晚期強勢崛起、鳩佔鵲巢,成了草原上的新一任大佬。隋朝初年,突厥人處於巔峯期,“控弦數十萬,中國憚之”。

慶幸的是,當時的隋王朝也不是軟柿子:經歷了數百年戰火的洗禮,民風彪悍、軍力強盛,統治集團關隴貴族人才濟濟、鐵血尚武,隋文帝楊堅雄才大略、殺伐果斷。面對突厥人的襲擾,隋王朝軟硬兼施、文武並用,以武力爲依託,採用“離強而合弱、遠交而近攻”的戰略,成功把突厥肢解爲二,緊鄰中原的東突厥甚至是楊堅一手扶起來的小老弟。

但好景不長,隋煬帝晚期,由於雙方實力此消彼長,曾經溫順的東突厥趁着中原大亂再度反叛,十餘萬精騎襲擾北方,讓本就焦頭爛額的隋朝廷叫苦不堪,原本被隋煬帝提防的李淵臨危受命,被任命爲太原留守,擔起了抵抗突厥的重任。

不僅如此,當初楊堅“以夷制夷”、在突厥人內部培養帶路黨的損招,此時也被對方學了去;突厥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在中原到處扶植“以華制華”的勢力,劉武周、樑師都、郭子和、薛舉、李軌、張長遜、劉黑闥等梟雄背後,都有突厥人的影子。這有點像清朝滅亡後的軍閥割據時期,明面上掐得你死我活的各路軍閥,背後都有西方列強的支持;所不同的是,隋朝末年的幕後黑手只有一個:突厥人。

東突厥的實力有多強?他們爲何會走向滅國這一步? 第2張

李淵也未能免俗。他在太原起兵後,轉頭向曾經的直接敵人突厥借兵,這才順利殺進了關中。對於當時兩者之間的關係,《資治通鑑·唐紀九》記載了李世民的一句話:“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突厥,朕常痛心”。

對於當時突厥人的強大,《新唐書》是這樣描寫的:

其族強盛,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

這就是頡利可汗直接殺向長安、霸凌唐太宗李世民的實力和底氣。遭受此羞辱後,李世民立志要一雪前恥,以至於即使身在皇宮也親自練兵。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突厥人很快從內部出了問題。

天災人禍,讓曾經的巨無霸剩下半條命

無論匈奴還是突厥,他們的族羣組成都不是單一的,可以視爲草原上游牧部落、種族的集合體。以突厥爲例,可汗家族姓“阿史那”,五胡十六國時期他們從平涼地區逃到金山棲息;金山外觀很像兜鍪(戰盔),兜鍪發音爲"突厥",所以這一族羣得名突厥人。

隨後他們擊敗柔然,東征西討、南征北戰,“西破挹怛,東走契丹,北方戎狄悉歸之”,以武力將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遊牧部落都歸在自己麾下,這個鬆散的政權集合體,統稱爲突厥。

但與中原組織嚴密的封建政權相比,突厥人的組織形式也存在明顯的弊端:靠着武力與利益整合起來的多元民族政權凝聚力薄弱,所謂“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當武力不足以駕馭、利益不足以誘惑各方時,這一看似強大的組織很容易分崩離析。畢竟大家跟着你阿史那氏是想吃肉的,不是來喝西北風的。

讓大家喝西北風的局面很快就出現了。

東突厥的實力有多強?他們爲何會走向滅國這一步? 第3張

相對於套路滿滿的中原王朝,那時的遊牧民族相對簡單。起初的突厥民風淳樸、人民思維直爽,政令簡易、便於執行,這種風格雖然簡單粗暴,但很吻合草原逐水草而居、豪放狂野的脾性。

不過在隋朝末年,前來躲避戰亂的漢人多了,曾經單純的頡利可汗也被帶偏了。當時有個叫趙德言的漢人,也許是在中原官場浸淫已久的緣故,來到突厥後,他依靠自己的察言觀色、能言善辯,很快成了頡利可汗的寵臣,甚至被破格委以管理內外大事的任務。

趙德言把中原官場那一套完整移植到了草原,他一改以往的規矩,設置了繁瑣、苛刻的制度法規,把遊牧民族的傳統幾乎全盤推翻。雖然不知道他的具體措施是什麼,不過光從“多變更舊俗,政令煩苛”這幾個字來看,貌似有點像推進突厥漢化的樣子。

但任何制度想要得到落實,都得有相應的土壤,草原人世世代代豪放灑脫慣了,哪裏受得了這種管束?而爲了制衡突厥貴族,頡利採用趙德言的建議,大量重用其他部族,而對本族突厥人日益疏遠;而那些外族跟着頡利本就是想討好處的,有好處就聽話,沒好處就翻臉。於是乎,在跟李世民達成便橋之盟後,突厥內部干戈四起,兵災連年不息。

到了公元627年,北方草原突發多年難遇的大雪災,鵝毛大雪綿延不斷,積雪深達好幾尺。天氣寒冷且沒有草料,突厥人賴以生存的牲畜成批成批死亡,由此在草原上引發了大面的饑荒,各族老百姓飢寒交迫、掙扎在死亡線上。

但由於打仗和生活享受的需要,此時的頡利可汗不僅不體恤民情,反而向各部落徵加收重稅,官逼民反,由此軍民怨聲載道,各部落陸續反叛。

東突厥的實力有多強?他們爲何會走向滅國這一步? 第4張

突厥所屬的衆多部落中,薛延陀、回紇、拔也、古都播、骨利幹、同羅等共計15個分支,其實原本屬於敕勒,他們向來遵循“誰強聽誰的”這一原則。眼見東突厥不行了,他們立即翻臉不認人。

而在得知他們叛逃後,頡利派欲谷設率軍十萬討伐,結果被5000回紇兵打爆;隨後薛延陀也開始對突厥展開襲擾,頡利實力日漸衰弱卻無法扭轉,一時間急的焦頭爛額,不知如何是好。

而爲了打擊突厥人,李世民派人繞道前往薛延陀領地,封其首領夷男爲真珠可汗。有了中原王朝的認可,薛延陀的擴張如同如虎添翼,回紇、拔野古、同羅等各大部族都前來依附,頡利可汗如同被斬斷了臂膀。

公元629年,薛延陀、拔野古、僕骨、同羅等部落都派人來長安朝見。眼見時機成熟,同年底,李世民祭出了自己默默籌劃多年的軍事方案,派出李靖、李世勣、柴紹、薛萬徹、李道宗,對東突厥發起了滅國之戰。

政權間的鬥爭向來不容易,不是簡單的打打殺殺就能解決的。實力是基礎,形勢也很關鍵,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承接隋末大亂帶來的疲敝,大唐君臣面對突厥的羞辱,不逞一朝之忿、不快一時之意,忍辱負重、勵精圖治,在敵人犯錯的同時,自己卻保持了良性發展,最終抓住機會、一劍封喉。

天佑中華,數千年的歷史證明,只要國人團結一致、奮發圖強,任何外敵都不足爲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