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清代前期,江南的絲織品比明代有着怎樣的市場?

在清代前期,江南的絲織品比明代有着怎樣的市場?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代前期,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行銷海內外,四方流通聯繫更加密切。如河南、東北的棉花供銷各地,而棉花卻又仰給於外省。廣東佛山鎮的各種鐵器,行銷全國,當時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說法,其他如蘇州的絲、棉織品,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臺灣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銷各地。

特別是江南絲織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大的國內外市場。例如南京所產的綢緞,幾乎行銷遍全國。當時中國的手工業產值佔全世界工業、手工業產值的30%。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清代前期,江南的絲織品比明代有着怎樣的市場?

康熙初年一度開放海禁,允許沿海居民出海貿易,但是,又決定不準外國人來華貿易。康熙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清朝跟日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

在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着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都拿各自的特產來進行貿易,而且有了聯盟保護的趨勢,這種趨勢佔據着所有的城市。

以致於大臣們都在商業領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許多官員都把自己的資金委託信譽好的商人代理,以圖自己的資產能在貿易往來中穩健增值。並總結說除了那最貧苦的家庭,(中國人)都能通過各自的商業活動能輕鬆過上小康生活。

清朝對對外交流進行嚴厲限制,首先對出口商品有嚴格限制。軍器、火藥、硝碳、銅鐵可以製造武器,均在嚴禁之列,米麥、雜糧、馬匹因內地缺少,亦禁出口。書籍則可能泄露中國狀況,也不許運往國外。中國本來能製造巨大的帆船,出航遠洋。

到康乾時期,世界各國的航海業突飛猛進,船隻越造越大,而清廷卻規定:“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對於出洋的水手、客商,防範極嚴,“各給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貫,庶巡哨官兵易於稽查”。

在清代前期,江南的絲織品比明代有着怎樣的市場? 第2張

中國人到外國貿易,立定年限回國,如逾期不歸,永遠不許返回,即使三世居於外國的華僑,也要設法招回治罪並株連其家屬。這種以天朝大國自居,採取不與西方通商的閉關鎖國政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清朝統治者不重視對外貿易的經濟利益,只把通商當作懷柔的手段。當英國商人給清朝的文書中要求擴大通商,聲稱中英通商“與天朝有益”時,乾隆帝渝令兩廣總督蘇昌嚴禁通商,[80]他在給英王喬治三世的一封信中也表示不用互通有無。

清朝的對外政策就是建立在這種“天朝上邦”意識和傳統的自然經濟觀念以及諸如“不寶遠物,則遠人格”之類的觀點上。

因而,貿易變成了“懷柔遐方、加惠四夷”的政治行爲,而並非將其視爲經濟發展的需要。它盲目堅持“天朝”體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現,在國際關係中,既不考慮交往的平等性,拘泥於三跪九叩之類禮儀末節;也不考慮經濟利益,用朝貢代替國際貿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