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隋朝是瓷器的重要發展階段,它怎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隋朝是瓷器的重要發展階段,它怎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代是中國瓷器生產技術的重要發展階段。其突出的表現是,在河南安陽、陝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質堅硬,色澤晶瑩,造型生動美觀,這是中國較早出現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產則更廣泛,在河北、河南、陝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並發現了多處隋代窯址,江南爲手工業發達地區。隋朝瓷器的發展也帶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隋朝南北瓷業發展飛速,窯場及其燒製的瓷器明顯增多,各種花色、風格、樣式的瓷器開始出現,一時形成百家爭鳴的盛況。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隋朝是瓷器的重要發展階段,它怎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概況簡介

隋以前燒瓷窯場主要都集中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上游的四川地區,北方的燒瓷窯場極爲稀少,入隋以後,南北方瓷業纔開始了飛躍性的發展,窯場及其燒製的瓷器明顯增多,各種花色、風格、樣式的瓷器開始呈現,形成各競風流的局面。

發展歷史

隋朝時間雖短,瓷器製造業來不及形成自己的顯著成就,算是一個南北朝之後短暫的過渡階段,但它孕育着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來。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

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爲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隋代瓷器仍以青瓷爲主,也有一定數量的白瓷。隋瓷的胎子普遍較厚,胎質堅硬,釉子無論青綠、青黃還是黃褐,均爲玻璃質,施釉不到底,大多數都有垂流現象。隋瓷多光素無紋,部分帶紋飾的主要以印、劃貼爲主。

隋瓷胎釉在各地窯口之間略有差異,在總體上看,其共同點是胎體較爲厚重,胎色因燒製地點和原料而各有變化,以灰白居多;釉仍屬石灰釉,呈玻璃質,透明度強,多呈現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器體施釉一般不到底,多是用支具託墊疊燒;隋瓷的裝飾紋樣以花草爲多,並常在佈局上巧妙地穿插替換而組成新穎圖案;盤碗類器多在中心裝飾,由朵花捲葉組成圓形圖紋;瓶罐類器物的裝飾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葉紋組成的帶狀圖案。隋瓷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貼花、堆塑等,其中印花應用最爲普及廣泛。

隋朝是瓷器的重要發展階段,它怎麼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第2張

隋代已燒製出胎質潔白,釉面光潤的白瓷,開啓了唐代瓷業”南青北白“局面的先河。

器形分類

隋代瓷器的主要器形有:盤口壺、雞頭壺、帶系罐、瓶、高足盤、俑等,其造型有較爲鮮明的時代特徵。

雞頭壺:盤口較南北朝時更高,頸更細長,頸部加飾幾道弦紋。腹部更爲瘦長,雞頭卻趨向寫實而且又較靠近頸部。

盤口壺:體形較南北朝時高磊,盤口更高,頸較長較直,腹更瘦長,有四至六個條狀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爲四系,直口,無頸,罐身近橢園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紋。南方流行的罐,多爲六系或八系,直口、無頸豐肩,罐身瘦長。

瓶:小盤口,頸較細長,腹略呈橢園形。

高足盤:有些文獻上稱做淺盤圈足豆,這是隋代特有的器形:淺盤,口微外撇,盤心平坦,常有陰線圈紋,並留有幾個支燒痕。高足呈喇叭狀。

隋代的白瓷俑,面部清瘦,身體細長,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顯區別。

從上述幾種主要器形的介紹中我們不難看出,隋代的壺、瓶、俑等體態細長是其明顯的時代特徵,高足盤則是典型器物。

隋代瓷器的花紋也很具時代特色,主要原因是模印花紋:用瓷質印模在未乾的胎體壓印朵花紋、草葉紋、幾何紋、尤以朵花紋最有代表性,其次是劃花:蓮瓣紋、卷葉紋、波浪紋。

隋代青瓷是在南北朝時期陶瓷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隋朝在陶瓷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青瓷的生產出現了南北合融爲一體的嶄新局面,既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燒瓷技術與青瓷的造型,又有所提高並創造出許多新的器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