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春秋戰國時期爲何會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爲何會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有句話說的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個人如果想要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內在,一定要多讀書多旅行,多長見識,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歷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這批人,根本沒什麼留下來的古籍可以閱讀,在那個時候也沒有互聯網,卻涌現出一大批類似於孔子孟子墨子等優秀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第一、主要歸根於在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的活躍性,“士農工商”中“士”就是指知識分子,這一階層的出現和活躍,讓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當時百家爭鳴的局面中,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再加上連年戰火不休,時局不穩,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的思想也會空前自由。

春秋戰國時期爲何會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章學誠先生說:“三代盛時,天廠之學.無不以吏爲師,《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學備矣”。說的就是“學在官府”的情形。也就是說夏商周時代,學校完全由官府控制,這也導致了受教育的羣衆大多數都是王公貴族,或者是名門之後。

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一直到周平王東遷,這才導致平民階層和貴族階層有了互動,普通老百姓也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開始注重自家後代子弟的教育,涌現出了一大批的私學,孔子就是著名的私學創辦者,他所提倡的“有教無類”算是當時民間比較主流的思想,也正是因爲孔子的這一思想才讓人們明白教育有教無類,只要你願意學習,你就可以得到學習的機會

民間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多了,導致在王公貴族之間盛行養士,春秋晚期,齊國的田常,早在齊景公時就施惠於“士”。每殺—頭牛,僅取“一豆(四升)肉”,其餘的都用來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僅取“二制”,即兩匹布帛,其餘的分給“士”做衣服穿。

還有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都是比較出名的熱衷於養士的人,這些知識分子也大多有一技之長或文采飛揚,或精通兵法,或通情達練,左右逢源,也正是因爲手底下這批知識分子的存在,才讓這些王公貴族可以展現自己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實力。

第二、與秦朝焚書坑儒有關。秦始皇銷燬了大量的前秦古籍,纔給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些大思想家不斷開闊思維摸索前進的環境。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沒有前人的經驗,各國君主都要以自身的經歷爲教訓,不斷的摸索前進,這個時候這些思想家,就爲君主的建國之道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就比如孔子的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甚至一直流傳到了後代。

春秋戰國時期爲何會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第2張

各國君主既是對手關係,也是互相學習的關係,但是完全拷貝對方的治國之道是不現實的,所以各國君主就在自己手底下召集一批和自己政見合得來的知識分子,輔助自己建立起符合和自己國家的政治體系。好花需要好土栽,就是這個道理,當時的社會環境就很支持各大思想家各抒己見互相爭辯,這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第三、因爲當時的士人很自由,當局也很寬容。在春秋戰國時期,“士”就好像自由的鳥那樣,可以“擇木而梧”,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比如商鞅在魏沒有得到重用,聽說秦孝公“廣令國中求賢者”,於是西入秦,求見秦孝公,終於委以重任。

在後世人們的思想理念中被灌輸爲跟一個主人便要一直跟着,否則便被認爲不忠心,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壓抑了文人的思想文化活動交流逐漸減少,所以說在後市再難出現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了。

第四、春秋戰國在整體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比較早。大家有沒有聽過達爾文的鳥,春秋戰國時期、古希臘時期,就是剛剛進化出鳥的時候,存在各種可能,所以看起來興盛,但最終一種思想佔據了主流,就比如後世一直奉行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