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清時期的舉人是怎樣的地位?在現在是什麼級別?

明清時期的舉人是怎樣的地位?在現在是什麼級別?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舉人,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舉人在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爲舉人,亦稱爲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爲“老爺”,雅稱則爲孝廉。

明清時期的舉人是怎樣的地位?在現在是什麼級別?

在1905年廢科舉之前,鄉村長期藏有一些精英,一部分是退居二線的高官,一部分是考入秀才或舉人但無法做官的鄉紳。這些人是士紳階級的主要代表,這些人一方面維繫鄉村生產秩序,另一方面以身作則用文化藝術薰陶鄉村。傳統化鄉村的生產秩序、文化藝術、工程建築乃至經濟發展生機與大城市比,並不落後,不得不說得益於這種留在鄉村的知識分子。

科考市場競爭的殘酷,保障了“名利”的稀缺性,因此一鄉或一族,出一兩個秀才就了不得,若出一個舉人,鄉人皆敬稱其爲“老爺”。正由於稀有,其才學再加上官衙朝廷的承認支持,使其擁有身份的獨特性,可保證 其生活狀況好於一般鄉民。這一點,看《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就可以知道,一個老秀才一旦中舉,身份就發生了根本變化。

清朝晚期大臣左宗棠中舉後,數次會試落第,後隱居鄉村過着半耕半讀的生活。但如果沒有舉人身份,他的“耕讀生活”不太可能那麼舒服。就算只不過是一個秀才,在鄉村因爲有知識這方面的競爭優勢,能夠辦私塾學堂教小孩,總強過一般農戶。

明清時期的舉人是怎樣的地位?在現在是什麼級別? 第2張

在中國恢復高考時,大學生畢業由於“稀缺性”,還擁有某類身份上的競爭優勢,因而政府部門這方面才爲這類身份做貸款擔保,擁有學生、碩士研究生“身份”的就會有“金飯碗”。而自1999年高校擴招後,這類稀缺性已不會有了。

也因爲中國社會發展城鎮化進程迅速,除國家公務員外,別的崗位愈來愈不具有身份性而邁向契約關係了。學歷,只不過是一個門檻而不是關鍵性要素。各個領域也愈來愈注重專業能力了,這也是苗衛芳面試教師不成功的原因。

老師,除必須非常文憑外,其執教的職業能力十分關鍵。並且包含國家公務員以內,一切一個企業對引進人才有成本費和盈利的考慮,除非是某些方面尤其突顯,引導能夠給本企業產生實際收益,不然難以讓這些人要一個41歲的研究生。它是市場經濟體制中客觀的測算,儘管一些殘忍。

明清時期的舉人是怎樣的地位?在現在是什麼級別? 第3張

我覺得,文化教育行政機關往往對考上大學和報考研究生已不做年齡限定,一個關鍵要素是,政府部門已不爲取得學士學位的人做貸款擔保。

古時候科考,僅有舉人務必授官,而三年一次的會試,入取的佔比不大,有年紀限定的話,官衙仍然可以用朝廷貸款擔保這些人的榮華富貴。而今日的大學生畢業、研究生乃至博士總數巨大,政府部門只有將這些人引向人力資源市場。和古代舉人相比,無論含金量還是待遇都差遠了。

在這類狀況下,大齡人員再去上大學和念碩士研究生,只要爲圓一個夢,或純碎出自於學術研究上的興趣。假如大齡學生或碩士研究生期待取得一紙學歷,進而改變自身的運勢,那是不實際的。例如,金庸年逾八旬,去劍橋大學念博士,顯而易見純爲逐夢。這些四五十歲的企業老總去念MBA,也多見財富鍍一層光澤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