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明朝,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明朝的富,來自強大的生產力。從種地打糧到紡線織布,各行各業全是琳琅滿目的高科技。

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都是以農耕生產爲主,在明朝時耕地地開墾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值。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萬曆九年,張居正主持全國土地清丈,當年全國耕地數爲701萬餘頃,而到萬曆中期,出現了有明一代全國耕地面積最大的數字1161萬餘頃。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當中,明朝耕地面積位居首位,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成就,和大明朝廷的大力支持是密切相關的。

明朝初期,朱元璋就發佈了很多關於農耕方面的書籍,書籍在當時的造價成本非常高,但是在朝廷的推動之下還是迅速地傳遍了全國。

這些典籍裏面有詳細的農具使用方法和作用的記載,並且對於農作物的種植時間和土地怎麼治理等農業知識也都有記錄。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明朝對於農耕是非常重視的,使得因常年戰亂造成的國力疲乏、百姓民不聊生的狀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第2張

當時有很多外國人來到大明的時候,都對於明朝的農耕水平感到非常吃驚。他們在參觀農田的時候,發現農民們把土地治理的井井有條,就像是走在公園一樣。

更重要的時候,幾百萬頃的耕地居然沒有一點點浪費的,只要是已經開墾出來的土地,或者是經過批准可以種植的土地,都種上了糧食。

明朝傳統農業的科技技術千姿百態:鑿井澆地和水車灌溉在中國南北方全面鋪開,輪作等耕種技術更進步神速,還有多種新型綠色環保肥料與土地增肥技術。

農具水平更全面升級,生鐵淋口技術造出的新器械,更加結實耐用,更出現好些新花樣:強力的人力犁“木牛”,大功率的稻穀脫粒設備“稻牀”,手搖小水車“拔車”。

這些新型農具,早已達到了工業革命之前,傳統機械動力的最高水平。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第3張

讓當時西方傳教士們開眼的,是好些突破性農業科技:陸續出現在太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基塘”,做到了桑魚結合多種養殖,更借養魚消滅了恐怖的瘧疾。

更強大的是稻種革命,北宋時期由占城傳入的高產量早熟稻,在中國南方大地開花結果。這種最高可達一年三熟的寶貝稻種,成了中國南方農業的普遍現象,這是一場意義堪比二十世紀綠色革命的農業變革。

這樣強大的生產力,在同時期西方傳教士筆下,更留下了豐富的記錄。利瑪竇自己的書信集裏,由衷地稱讚中國農業的產量遠超過西班牙。

金尼閣的《基督教遠征中國史》裏說得更直白:歐洲能種的中國都能找到,產量更比歐洲富裕的多,米麥魚肉的價格都十分便宜。

而曾德昭的《大中國志》裏描繪的更細緻:“不但有強壯勤勞的中國農民,更有各種大開眼界的農業器具。以至於不管多麼貧瘠的土地,中國農民都能使它有所收成。”

明末清初理學家張履祥記載,江南地區平均畝產量高達三石,最高產量換算成現代單位,有稻穀一千二百斤。嘉靖年間名臣霍韜的記錄,珠江流域畝產最高水平更突破了十石。

同樣強大的,還有專業的農業人才:明末《沈氏農書》裏記載,嘉興地區的農業僱工,單人每年的勞動生產率,最高有稻米五十六石,換算成現代計量,值大米八千五百多斤。

上面這些數據有多恐怖?不但清朝康乾時的頂峯時期未曾突破,即使是近代民國專家極力吹捧爲“蔣介石黃金十年”的中華民國十年建設期,同樣難望其項背。

現代農業學家推算明代的畝產量,即使在占城早熟稻大規模推廣前,中國南北平均畝產量就已接近三百五十斤。而按照南京國民政府農林部的統計,清末至抗戰爆發前的最高平均畝產水平,也不過二百九十斤。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第4張

除了農耕發達,明朝的人口數量當時也是世界第一。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土地多了糧食就多,只要有了糧食活下來的人就多,人口總數自然也就變成世界最多的了。但是時間太過於久遠,明朝的時候到底有多少人我們是不得而知了。

而被繁榮農業直接支撐起來的,更有連鎖反應般強大的手工業。素來強大的紡織行業,生產技術更高速進步,全新設備層出不窮,新式的紗綢機和改機,功率遠超前代,以胡琢《濮鎮紀聞》裏的說法是“擅絕海內”。明代紡織品細密程度超過宋代數十倍,品種更空前增加。

新興棉紡行業更強大,強大的五穗紡車,造價低廉使用輕便,爲家庭生產必備,以宋應星的形容,一個農婦操作該設備生產,效果可頂三個壯漢。更震撼的是江南地區的水轉大紡車,堪稱當時全球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一天產量破百斤極輕鬆。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第5張

強大生產的催動下,大明的商業貿易也極繁榮,比起明初的完全政府壟斷來,晚明最逆天的場景,就是民營行業的如火如荼。比如瓷器業,單當時著名的景德鎮,官辦作坊不過幾十,民營作坊卻有上千。

商業活動也更熱鬧,特別是隨着嘉靖四年,白銀確立爲法定貨幣,商品經濟更隨之井噴:新興商業城鎮大面積出現,如北京南京等傳統大都會,繁華程度更是空前。外貿也越發熱烈,東南沿海外商雲集。

如果我們說到經濟和商業的話,自然離不開產業。在明朝的時候第三產業就已經得到蓬勃的發展了,可以說當時的每一座城市裏都有多種不同的第三產業存在,粗略統計的話總數也不會低於兩萬多種。

而當時的西方國家卻還在法律裏規定第三產業是違法的。因爲第三產業的發達,更加讓其他國家的人喜歡中國。他們對中國的喜愛也讓他們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珍貴的產品,從而讓明朝的經濟發展更加繁榮。

這樣的熱鬧,一度也造就了明代倉儲豐厚的景象。而有錢有糧的時候,明朝政府給老百姓花錢也常大方:遍佈各地的專用賑濟倉庫“濟農倉”,兩百餘年裏活命無數。

最早的全民公費醫療“惠民藥局”更恩澤蒼生。每逢饑荒年,明朝政府還會撥出專用錢糧,幫助災民贖回被賣的兒女。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第6張

最富庶的東南省份,還有獨特福利政策,不但專門收留孤寡流浪漢的“養濟院”常年錢糧豐厚,而且凡是受災羣衆,都能白送土地耕牛。

如此美好景象,素來史不絕書,很多後人每讀到類似篇章,都大呼難以想象:這就是那個連西北鬧災都賑不了的明朝?

明朝的航海事業也發展得非常龐大。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他的船隊中的船一艘就有一百五十米,寬度能夠達到三十米。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明朝的造船業多麼的發達,而正是因爲造船業的發達才帶動了航海業,航海業的發達帶動了和海外國家的商業貿易能夠大批量的進行,從而讓大明王朝有了巨量的財富。這些財富到了朝廷手裏之後又推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

即使不算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只說普通的民用船隻也要比很多國家要強上百倍的。甚至有的國家會把明朝的民船買回去改造成軍用船,因爲明朝的民用船隻已經比很多國家的軍用船隻要好很多。

很多傳教士更是說如果大明的皇帝讓全國所有的船隻排在一起,甚至能排到馬六甲海峽。可惜明朝創造的種種記錄也只持續了這一代,隨着明朝的滅亡,這些領先世界的記錄也都一個一個的破滅了。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第7張

明朝當時的白銀擁有量也是非常多的。說起這些白銀就不得不提剛在美洲征討完的西班牙人,他們在美洲獲得了無數財產,然後把這些財產幾乎全部帶到了中國,換成了茶葉、瓷器和絲綢等中國產品。甚至爲了能夠購買足夠多的東西,他們開船來到大明的時候船上除了白銀基本就沒有別的東西了。就這樣讓明朝的白銀擁有量達到了整個世界總數的三分之二。

而晚明引進的西方軍火科技,更是明代整體生產水準的縮影:歐洲傳入的火槍火炮,經明朝軍工體系改造後,殺傷力驟然升級。典型如紅夷火炮,經明朝引進後改由獨特的鋼管冷卻技術鑄造。火炮殺傷力與使用壽命都大幅提升。西方掌握這類技術,還要等美國南北戰爭時。這就好比武俠小說裏,一種強大成熟的內功,完全可以提升武藝的殺傷力。明朝的生產“內功”,就這樣冠絕全球。

好些清初明朝遺民們格外懷念的,便是晚明的美好生活。照着清初學者陸應的深情回憶,萬曆年間的老百姓,除了吃穿業餘生活也豐富,經常喝酒聽戲。以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至今好不思慕”。

廣東人陳舜在《亂離見聞錄》裏描述天啓年間的物價:一斗米賣二十錢,一斤肉只有六七文錢,物價“百般平易”,再窮的人也吃得起。

即使是經濟遠落後於東南的北方地區,以清康熙年間的老遺民丁耀亢的感慨,萬曆年間的山東農村,家家戶戶都是健牛肥馬充斥,一斗粟米只要十錢。想起那豐衣足食的往事,看看貧困的晚年,哪怕當時文字獄厲害,他還是忍不住“如何過之心不哀”。

明朝時期的富足是怎麼來的?明朝對於農耕有多重視? 第8張

明朝在萬曆時期GDP已經佔到了世界的80%!利瑪竇在明朝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遊覽了福建福州之後,稱讚福州:“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 “在這個大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着,家裏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