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靖難之役開端:朱允炆繼位後開始着手削藩

明朝靖難之役開端:朱允炆繼位後開始着手削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太祖分封諸子爲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與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背景

爲防止朝中奸臣不軌,明太祖規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意爲“平定國難”)。同時爲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許今後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明朝靖難之役開端:朱允炆繼位後開始着手削藩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亦稱建文帝、明惠帝)。明惠宗爲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爲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爲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迂迴南下,佔領京師,是爲靖難之變。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過程

朱允炆繼位後開始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爲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時戶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請改燕王封地於南昌;但黃子澄反對,認爲燕王有功無過,爲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惠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呵成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於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爲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雲南巍山)。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爲庶人。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爲庶人,徙漳州。

存在問題

削藩既無計劃(如一月之內連削三王),又缺乏妥善的善後處理;加之惠帝本人剛剛登基,削藩速度過快,導致人心浮動。

捕風捉影,導致地方有人告變邀功(如周王次子有爋僅十歲,惠帝便以其言削周王;湘王被人誣告謀反,無以自明,遂自焚)。

明朝靖難之役開端:朱允炆繼位後開始着手削藩 第2張

過於急躁,削廢並進,激化矛盾。廢藩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爲敵我矛盾,給予藩王造反的理由。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均非因置藩本身引起變亂,而是中央的削藩引發既得利益者抗爭。即使是七國之亂後,漢武帝也不是直接廢藩,而是頒佈《推恩令》來逐步削減。

掩耳盜鈴,放還燕藩三子。朱棣的三個兒子當時(建文元年五月)都在南京,本可作爲人質,黃子澄說不如放回北平,以麻痹朱棣;但實際上當時已經削去四位藩王,可謂掩耳盜鈴。

重文輕武,罔顧軍事。朱允炆本身毫無作戰經驗,且因太祖大殺滅元功臣,致太孫能重用者均爲文官儒生。以當時外患仍頻的明朝而言(明蒙戰爭直到隆慶、萬歷年間才逐漸停止),就本身完全無作戰經驗及兵法素養的惠帝來說,中央沒有合適的統兵將領,貿然削藩並非治國良策。後來事實也證明,方孝儒等大臣確無保家衛國之作戰能力。而且,削藩的同時,惠帝也進行改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如升六部尚書爲正一品),造成武將不滿,或多或少對惠帝的政策實施有不良影響。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鎮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諸王之首。而皇帝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走向明處,變得更加激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