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哪些物種仍佔據着統治地位?

在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哪些物種仍佔據着統治地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仍佔統治地位,松柏、蘇鐵、銀杏、真蕨及有節類組成主要植物羣。被子植物開始出現於白堊紀早期,中期大量增加,到晚期在陸生植物中居統治地位,山毛櫸、榕樹、木蘭、楓、櫟、楊、樟、胡桃、懸鈴木等都已出現,接近新生代植物羣的面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哪些物種仍佔據着統治地位?

從侏羅紀開始出現的超微化石,其特點隨產生層位不同而變化,具有重要的地層學意義,其中除顆石外,還有已經絕滅的微錐石(Nannoconus)、楔形石(Sphenolithus)等。

脊椎動物中爬行類從極盛走向衰落,主要代表有暴龍(霸王龍)、古魔翼龍、青島龍等。侏羅紀以前的硬鱗魚被真骨魚所代替。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浮游有孔蟲異軍突起,成爲劃分對比白堊紀中、晚期海相地層的重要依據,底棲大型有孔蟲中也出現了許多標準化石。

菊石和箭石演化迅速而明顯,分佈廣泛,是傳統的劃分階和帶的標準化石。羣生底棲的固着蛤類(Rudistids)可形成礁體,爲典型的暖水動物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和南疆上白堊紀地層中均有發現。

海膽在特提斯海中頗爲繁盛,有少數標準種屬。珊瑚和腕足動物在白堊紀居於次要地位。淡水無脊椎動物也很豐富,如甲殼類的介形蟲和葉肢介演化迅速,軟體動物中的螺和蚌分佈廣泛,還有昆蟲與淡水輪藻化石,它們中的許多種屬都可以成爲劃分對比陸相地層的標準化石,在地質填圖、石油和煤等礦產資源勘探中起重要作用。

中國早白堊世的植物地理分區非常明顯,根據對孢子花粉的研究,境內至少存在兩個明顯差異的孢粉植物羣。

一、無縫雙囊粉類-無突肋紋孢(Disacciatrileti-Cicatricosisporites)植物羣。分佈於北方區,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北部地區。這裏植物繁茂,尤其是松科、羅漢松科和海金砂科等植物,形成豐富的煤藏。也說明這裏是溫暖潮溼氣候帶。

二、克拉梭粉-莎草蕨孢(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植物羣。分佈於南方區,多產出於含膏鹽沉積的紅色地層, 反映出當時較爲炎熱而乾旱的氣候環境。在北緯40°~50°之間,存在着一個呈北西西-南東東方向的條狀過渡帶,南北植物羣發生混生現象。從全球分佈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南、北兩個植物區與乾旱帶和溼亞熱帶的情況相當。

植物

白堊紀早期,以裸子植物爲主的植物羣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現則是植物進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堊紀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迅速興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優勢地位,形成延續至今的被子植物羣,諸如木蘭、柳、楓、白楊、樺、棕櫚等,遍佈地表。

被子植物的出現和發展,不僅是植物界的一次大變革,同時也給動物以極大的影響。被子植物爲某些動物,如昆蟲、鳥類、哺乳類,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它們得以繁育;從另一方面看,動物傳播花粉與散佈種子的作用,同樣也助長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和發展。

開花植物(被子植物)在白堊紀開始出現、散佈,但直到坎潘階才成爲優勢植物。蜜蜂的出現,有助於開花植物的演化;開花植物與昆蟲是共同演化的實例。榕樹、懸鈴木、木蘭花等大型植物開始出現。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繼續存在,例如松柏目。南洋杉與其他松柏繁盛並分佈廣泛,而本內蘇鐵目在白堊紀末滅亡。

早白堊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本內蘇鐵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爲主,真蕨類仍然繁盛。

從早白堊世晚期興起的地被子植物到晚白堊世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統治地位。本紀初期出現了被子植物,以後逐步發展。菊石和恐龍、翼龍、魚龍、蛇頸龍等則由繁盛逐步趨於絕滅,哺乳類和鳥類成爲新興地動物類羣。

陸棲動物

白堊紀恐龍種類達到極盛,這時候最著名的恐龍是霸王龍,而當時海洋中巨大凶猛的爬行動物並不亞於霸王龍,其中混龍類的上龍和海生蜥蜴類的滄龍身長可超過15米,比我們認識的逆戟鯨和大白鯊都大。

白堊紀海洋中造礁的厚殼蛤達到極盛,一度取代珊瑚成爲主要的造礁生物,使現代類型的珊瑚礁中斷了將近七千萬年。到大約六千七百萬年前白堊紀結束時,這些海洋和陸地上的動物大量滅絕,只有少量殘存在。

中生代許多盛行和佔優勢的門類,如裸子植物、爬行動物、菊石和箭石等,後期相繼衰落或絕滅,新興的被子植物、鳥類、哺乳動物及腹足類、雙殼類等有所發展,預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階段新生代的來臨。脊椎動物中的爬行類從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達到極盛,代表有暴龍、翼龍、青島龍等,隨後走向衰落。

在白堊紀早期,陸地上的哪些物種仍佔據着統治地位? 第2張

白堊紀末,恐龍、菊石和其他生物類羣大量絕滅。引起這次生物大規模絕滅的原因,有許多爭論。有人認爲是宇宙中的一顆巨大流星體撞擊地球所致,其依據是在白堊系和第三系界線上粘土巖中銥元素含量異常高。

動物界裏,哺乳動物還是比較小,只是陸地動物的一小部分。陸地的優勢動物仍是主龍類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它們較之前一個時期更爲多樣化。翼龍目繁盛於白堊紀中到晚期,但它們逐漸面對鳥類輻射適應的競爭。在白堊紀末期,翼龍目僅存兩個科左右。

鳥類是脊椎動物向空中發展取得最大成功的類羣。白堊紀早期鳥類開始分化,並且飛行能力及樹棲能力比始祖鳥大大提高。我國古生物學家發現的著名的“孔子鳥”就是早白堊世鳥類的代表分子。

白堊紀末,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又一次重大的滅絕事件:在地表居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量消失,恐龍完全滅絕;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陸生動物也同時消失。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恐龍和大批生物突然滅絕?這個問題始終是地質歷史中的一個難解之謎。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

引人注目的是,哺乳動物是這次滅絕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們度過了這場危機,並在隨後的新生代佔領了由恐龍等爬行動物退出的生態環境,迅速進化發展爲地球上新的統治者。中國遼寧省的炒米店子組發現了大量的白堊紀早期小型恐龍、鳥類、以及哺乳類。這裏發現的多種手盜龍類,被視爲恐龍與鳥類間的連結,其中包含數種有羽毛恐龍。

昆蟲在這個時期開始多樣化,並發現最古老的螞蟻、白蟻、鱗翅目(蝴蝶與蛾)。芽蟲、草蜢、癭蜂也開始出現。

海生動物

海洋裏,我們認識的鰩魚,鯊魚,和其他硬骨魚也常見了。海生爬行動物則包含:生存於早至中期的魚龍類、早至晚期的蛇頸龍類、白堊紀晚期的滄龍類。

杆菊石具有筆直的甲殼,屬於菊石亞綱,與造礁生物厚殼蛤同爲海洋的繁盛動物。黃昏鳥目是羣無法飛行的原始鳥類,可以在水中游泳,如同現代鷿鷉。有孔蟲門的球截蟲科(Globotruncanidae)與棘皮動物(例如海膽、海星)繼續存活。

在白堊紀,海洋中的最早硅藻(應爲硅質硅藻,而非鈣質硅藻)出現;生存於淡水的硅藻直到中新世纔出現。對於造成生物侵蝕的海洋物種,白堊紀是這些物種的演化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