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漢武帝能削藩成功,爲何朱允炆削藩卻失敗了呢?

漢武帝能削藩成功,爲何朱允炆削藩卻失敗了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他在削藩時用的這一招,叫“推恩令”。是主父偃向漢武帝獻策的。所謂推恩令,就是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本來這些藩王跟皇帝一樣,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其他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的。推恩令一下,藩王所有的兒子都有了平等的繼承權。漢武帝的這一招讓藩王們沒有辦法提出反對意見。皇帝下推恩令,自然是要削弱藩王們的勢力,他們也心知肚明。但是哪個藩王都不是隻有一個兒子的,即便這一代是,下一代也未必就是。而且他們的那些不是長子的,庶出的兒子們也樂於接受推恩令使自己獲得了部分的權力。於是藩王被夾在了皇帝和自己那些非嫡長子的兒子們之間,進退不得。只能選擇接受。時間一長,藩王們的封國越分越小,諸侯勢力大爲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即使諸侯王膽敢倚仗自己擁兵自重進行叛亂,中央也能很快平叛。而且那些非嫡長子繼承的只能封侯,被納入到了中央-地方郡縣的管理體系當中。武帝以後,王國轄地不超過數縣,其地位相當於郡。這樣,諸藩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徹底被解決了。

漢武帝能削藩成功,爲何朱允炆削藩卻失敗了呢?

明朝“二世”皇帝乃是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屬於隔代傳位,朱允炆上位後不久,就大刀闊斧地開始削藩,將屠刀砍向自己的親叔叔們。而且朱允炆的削藩顯得十分着急,手段還挺“狠”,逼死了一個叔叔。其後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燕王朱棣以800親兵舉兵靖難,清君側成功上位,而我們的明二世建文帝朱允炆卻從此下落不明,留下了一個無頭懸案,那麼,爲何朱允炆會在自己剛上位不久,羽翼未豐之際就急不可耐地要削藩?而且以絕對的優勢,卻最終失敗,讓燕王得到可乘之機成功上位呢?

第一、紙上談兵

首先,我們不得不從建文帝的家世教育說起,朱允炆之父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而朱標本人從小就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可惜天妒英才早早在朱允炆還十四歲時就因抑鬱而逝世,雖說朱標死的早,但是還是對朱允炆的啓蒙教育有所影響的,朱允炆也是自幼聰穎,熟讀儒家典籍,被人稱爲有乃父之風,也是從小在朱元璋身邊接受最正統的儒家教育成長,是一位很有書生氣的溫文爾雅的皇太孫,而且其本人非常認同儒家學說,說得不好聽些其實就是有些書呆子氣,沒有啥治國經驗,卻有一腔理想化的政治報負。

第二、文人治國

漢武帝能削藩成功,爲何朱允炆削藩卻失敗了呢? 第2張

朱允炆的性格對他的政治意向的影響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有所表現,比如他認爲大明朝只有靠儒家文化,所以比較重視南京等地江南士紳階層參與國家統治,他認爲國家只有靠儒生文人來治理才能長治久安,所以和朱元璋的政治意向相左,這不能說不對,比如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對於封建專制朝廷來說肯定是不利的,只是如果江山社稷只靠一些如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五體不勤只知做文章,習周禮,一味奉古尊古的老書呆子,而不是一些務實知經世之道的能臣的話,那對大明朝來說真的不是好事。

第三、用人不當,導致失敗

可以說朱允炆雖有遠大抱負,但是治國經驗能力還不足,用人識人也不行,這點在之後的與燕王朱棣的戰爭中就有體現,比如由於建文政治意向比較趨向於儒生文人,而不重視信任武將。在臨戰的時候派出了他比較信任的國舅爺李景隆,可惜國舅爺李景隆在戰爭中的表現可謂一言難盡。這與此時的燕王朱棣相比可謂相距甚遠,燕王自幼熟讀兵書,跟隨其父朱元璋東征西討,熟識用兵之道,而且麾下忠實又能力出衆的下屬衆多,在用兵和用人上,親近武將的朱棣和親近文人的朱允炆相比,從這方面看可以說朱棣有着不小的優勢。其結果也在之後的靖難之役中完全顯現出來了。

朱允炆削藩手段太過小兒科,有失智慧,造成其他藩王已經人人自危,所以我認爲這種削藩能成功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