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宋朝軍事實力真的很弱嗎?事實是怎樣的?

宋朝軍事實力真的很弱嗎?事實是怎樣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人們眼中,普遍認爲宋朝在所有朝代中屬於最弱的那一個朝代。對外戰爭聽到的最多的只有敗退,逃跑,然後就是割地賠款。宋朝的軍事實力爲何那麼弱?爲何宋朝軍事實力不堪一擊但卻存在300年?

爲何宋朝軍事實力不堪一擊但卻存在300年?

從秦朝第一次大一統開始算,中國歷史至今也大約有2240年了,這兩千多年,中國經歷過多次王朝更換,有繁榮過,也有衰敗過。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每朝每代都經歷過風雨才建立起來,它們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令後人批評的一面。

宋朝,可以分爲南宋和北宋兩個階段,享國319年。從大一統的秦朝開始算,宋朝是所歷經的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的朝代。這不禁讓人納悶,宋朝歷史上一直被外敵侵略,軍事實力最弱,爲何卻能存在這麼久?這跟宋朝各個方面的發展脫離不了關係。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也就是這樣的繁榮,讓這個朝代存活了這麼久。

宋朝在經濟上的發展可稱第一。在宋代,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都有着重大發展,還有航海業,造船業,這兩個方面的發展讓我國發展了對外貿易,和許多國家都有經濟貿易往來。經濟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經濟是基礎,經濟發展好了,國家上的其他方面纔會跟着一同進步。

對於宋朝的文化發展,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對宋朝做出了這樣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這麼高度的評價,是有事實根據的。宋朝鼎鼎有名的詩人非常多,大家隨口張來,像蘇軾啊,辛棄疾啊,李清照啊等等,他們所著的詞大多都是經典之作,讀起來朗朗上口。儒學在宋朝得到復興,並進入了“新儒學”時代。

宋朝軍事實力真的很弱嗎?事實是怎樣的?

科技創新和發展在宋朝也上升到一個高度。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宋朝得到改進並應用,還有沈括的《夢溪筆談》,也被史學家稱爲“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這樣的宋朝,如此繁榮,覺得是那麼美妙。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圖》也是對宋朝生活的一個展現。怪不得,宋朝能夠存活如此之久。

宋朝在這樣幾個方面發展得非常不錯,然而,宋朝的軍事方面倒是讓許多人詬病,認爲宋朝很弱。不過確實,宋朝在軍事方面的確沒有做得比其他朝代好。宋朝的皇帝不信任武將,處處限制軍事將領的權利,導致戰場上的指揮缺少應變能力。

宋朝在軍隊的培養上也非常隨便,多是培養步兵,而騎兵卻特別少;在數量上宋朝也在招兵養兵,但是卻不注重質量,軍隊的紀律沒有得到整肅。宋朝對抗北邊的其他民族進攻,一直靠防守爲主,較少進攻,所以,北方的國土也多次失去。

不過一個國家,有利必有弊,軍事方面弱不代表一個朝代就存活不下去,宋朝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或許,宋朝是一個比較文藝的朝代。

宋朝的軍事實力爲何那麼弱?

矯枉過正的經驗教訓

“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這種軍事政變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時常發生着。趙匡胤本人就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正因如此,在北宋建立之初,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將們成爲了趙匡胤的心腹之患。

爲了收回兵權,趙匡胤用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成功地架空了那些開國猛將,而那些次一級的軍官則用一些資望較淺容易駕馭的人物充任。但是這些手段在趙匡胤看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爲了徹底斷絕武將們造反的可能,防止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的重演,避免成爲五代十國之後第六個短命的朝代,趙匡胤開始着手軍事制度的改革。

“更戍法”是宋朝特有的軍事制度,按照“更戍法”的規定將士需常加以易置和調換,如此一來便可以做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藉以防範士兵和將領之間發生深厚的關係。徹底了消除唐末五代軍事將領以武力稱雄一方,威脅到朝廷的隱患。但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將領們尤其是主將並不熟悉所率領各部隊的特性與戰鬥力,對下屬部隊亦無威嚴可信,勢必影響作戰效果。

“崇文抑武”政策與尚武精神的衰弱

趙匡胤除了進行軍事制度改革之外,還明確提出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廣開科舉文選,重用文人,以至於個人科舉的成功勝過任何軍功,成爲踏上仕途的最重要的途徑。“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成爲了當時的社會寫照。

除此之外,文武官員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天囊之別。北宋名將狄青因出身行伍而備受歧視,當時曾與其共事的韓琦儘管官階和他相等,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無可奈何之下的狄青發出了“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的感慨。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越來越多的人棄武從文,古代漢人身上的尚武精神日漸衰弱,北宋的軍事實力也逐漸被遼、西夏、金所超越,最終導致了北宋國土淪喪,老百姓家破人亡。

消極防禦的對外政策

宋太宗曾經提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唯奸邪無狀,若爲內患,深可懼也”的觀點,在宋太宗看來“內患”遠比“外憂”更可怕、也更重要。所以有宋一朝實行的對外防禦政策都是“守內虛外”。這種防禦政策固然能夠避免國內發生重大的叛亂,但是卻造成了一旦對外防禦失敗,就只能是議和妥協,苟且偷安。

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拉開了宋王朝和議的歷史,在這之後的每一次議和當中,北宋喪失的不僅是大量的歲幣和絹,還有宋王朝的尊嚴。卑躬屈膝的稱臣稱侄,雖然換來了短暫的和平,但是卻也造成了宋軍將士的怯戰、怯敵心理。一支失去自信的軍隊,自然是難以在戰爭當中取勝。

鬆弛的軍法以及腐敗的軍政

宋朝軍事實力真的很弱嗎?事實是怎樣的? 第2張

北宋的俊發鬆弛,在歷朝歷代可是出來名的。雖然趙匡胤自稱軍法嚴格,但是這僅限於軍士和普通將校,宋初大將王全斌、崔彥進和王仁贍破後蜀時犯法,經百官集議定罪,一致認爲應當處死,宋太祖卻特令赦免。自從趙匡胤開啓了這種以法殉情的先河後,後世皇帝在處理武將的問題上便都犯起了執法鬆弛的毛病,一支紀律鬆弛的軍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除了鬆弛的軍法外,北宋時期軍隊腐敗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北宋中後期武將貪財黷貨、兼併土地成風已經成爲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參與貪污腐敗的將領依舊沒有受到朝廷的懲罰。

宋朝軍政腐敗還體現在私役軍事和刻剝軍士。據史書記載,當時上層將領私役軍士的勞作範圍極廣,如修造地宅,伐薪燒炭,種植蔬菜,織造緞子、坐褥,做木偶戲人,刺繡,奏樂等等,堪稱無所不有。公器私用,讓這支軍隊疏於訓練,軍不成軍,極大損傷了軍隊的戰鬥力。

宋代經濟的畸形繁榮和詩詞創作雖爲古代社會之最,卻因軍隊腐敗而亡,這就只能讓觀此慘狀怒髮衝冠的有識者“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了。。從歷史長河中看,宋代軍隊走向腐朽,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喪失了進取精神而走向衰敗的體現。這一悲劇證明,富國並不等於能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