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滿洲八旗的“旗”由何而來?各個旗之間有什麼不同?

滿洲八旗的“旗”由何而來?各個旗之間有什麼不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清朝八旗的故事。

看清宮劇時,我們經常能聽到誰是正黃旗出身,誰又是包衣,彷彿紫禁城中的嬪妃、侍衛、大臣們地位並不是由自己努力得來,而是被這小小的前綴人爲劃分。那麼什麼又是“旗”,各個旗之間又有何不同呢?

一,“旗”的由來

衆所周知,女真在成爲大清之前,一直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需求下,使得他們對“狩獵”的要求非常高,不僅男子皆會狩獵,而且需要參與進有規格的組織,統一指揮,小組作戰。

在滿語裏,這樣協同狩獵的組織,被稱爲“牛錄”,牛錄的首領,則稱爲“額真”。

隨着部落不斷壯大,很快這些女真人面臨了一個難題:管理。由於牛錄增加,指揮起來非常不方便,大大影響到狩獵的效率。

不過這也並不是什麼難題,就如同公司擴大規模一般,管理系統更新換代在所難免。

於是,大清的祖先想到,把多個牛錄組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單位:固山,用漢語說,就是“旗”。以旗爲標誌,目的是在廣闊的草原上增加方位識別性。

滿洲八旗的“旗”由何而來?各個旗之間有什麼不同?

二,發展

有了以上雛形,剩下的工作就是完善。

“旗”以顏色命名,最早出現在努爾哈赤時期。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1584年(也說1583年)努爾哈赤帶兵起事,開始着手統一建州三衛。彼時,他手下有一支強悍的隊伍,以“黑旗”爲單位。

到這裏,我們便會發現清代八旗雛形與普通軍隊的不同之處,在於生活職能和軍事智能的融合。

努爾哈赤勢如破竹,一路勝利,五年之內建城設營,幾乎沒有失敗過。最重要的,1588年蘇完、董鄂、雅爾古三部歸附,讓努爾哈赤的隊伍發展更加壯大,人口迅速增長。

此時,僅僅一個“黑旗”顯然無法容納那麼多的兵丁。於是在1589年,努爾哈赤又建“紅旗”自己帶領,黑旗則交給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指揮。

是的,我們所熟悉的“八旗”,最初只不過一個顏色。

甚至到1601年,也才僅有黃、白、紅、藍四色。(經過了改編)

滿洲八旗的“旗”由何而來?各個旗之間有什麼不同? 第2張

三,人數

講了這麼多,你一定比較好奇,每個隊伍有多少人。

跟據統計,每300人爲一牛錄,每25牛錄爲一旗。

如此我們便可以間接方式得出在1601年努爾哈赤的軍事實力:300×25×4=30000。

看着很少,但足夠敵人畏懼了。

四,再發展

八旗制度的演化,實際上是與建州的發展互爲推動力:建州通過對外擴張,吸收人口充實軍隊,多進來的人被改革、融合進八旗,又反作用於建州的擴張。

到1615年,草原上的女真族,除去海西的葉赫,幾乎全部歸附努爾哈赤。

當然,隊伍又壯大了。

史稱“不下五六萬人”,八旗也由此形成。只是與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分配上有些凌亂:

原紅旗,分成正黃、鑲黃,努爾哈赤領導;

原白旗,分爲正白給皇太極、以及鑲白、正藍色;

原黑旗,分爲正紅、鑲紅給代善,以及鑲藍;

通過以上統計,至少從兵權上能證明二皇子代善很受重用,有兩個旗,皇太極僅有一旗。

滿洲八旗的“旗”由何而來?各個旗之間有什麼不同? 第3張

五,漢蒙

大多數人 最初都以爲“八旗”只是滿族人,但其實,也有漢族、蒙族。

清朝是先打敗蒙古再入關的,由此蒙古八旗建立的時間後於滿卻先於漢。

1624年,蒙古在努爾哈赤手中只有5個牛錄,摺合不到2000人,到1635年,伴隨着林丹汗的去世,蒙古最後一位大汗歸降,也有了八旗之壯。

至於漢民,清兵最初是作爲“奴隸”對待的(不用詫異,封建政權對待敵人一貫如此)。但是,隨着對“戰爭”的需求不斷加大,女真也開始將漢民吸收進軍隊,只不過待遇…非常差。

開始是這樣規定的:每20個奴隸裏,必須推選出一個人參與戰鬥,至於所需的戰馬和鎧甲,並不由國家發放,而是20個人集資購買。

嗯…言外之意,就是我不僅賠錢,還要賠人。

所幸,皇太極 多爾袞這一代意識到漢民的重要性,他們認爲,想要在統一中原、建立帝國的過程中取得戰略性勝利,就必須優待漢民。也是從此開始,漢族的士兵纔開始取得與滿、蒙類似的地位。

截止1642年,漢族八旗建成。

多年過去了,八旗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單位的代名詞,更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劃分着等級與血統。一個王朝,總是在開國時戰火不斷、而後進入少戰的休養生息階段,清代也一樣。雖然,有過康熙、雍正的邊境騷動,乾隆的“十全武功”,但與後金時期的大動干戈比不了。可能也正是這樣,清朝的貴族階級,八旗既得利益者尾大不掉,以至於後期慢慢僵化,非變法不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