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杜甫勸慰岑參的一首詩,令人催人淚下的肺腑之言

杜甫勸慰岑參的一首詩,令人催人淚下的肺腑之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758年春,擔任右補闕的岑參對工作十分不滿,給杜甫寫了一首吐槽詩,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這首詩的詳細解讀見上一篇文章。)

岑參在詩中表達了兩個意思:

(1)工作沒意義,感傷年老而碌碌無爲;

(2)皇帝不肯納諫,是他碌碌無爲的主要原因。

但問題是,岑參的這個職位,是杜甫幫他介紹的,那麼杜甫該如何勸慰朋友呢?

我們來讀一讀杜甫答覆岑參的這首詩。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

君隨丞相後,我往日華東。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

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杜甫勸慰岑參的一首詩,令人催人淚下的肺腑之言

1、故意撇清岑參和自己的關係。

首聯,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窈窕,指幽深的;禁闥,宮廷門戶。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宮門幽深,退朝後,我們從不同的門歸去。

只讀這兩句,大家可能有點懵:怎麼一開頭就寫從宮門退朝歸去?

其實杜甫是在反駁岑參。

岑參說,我和你一同進入宮殿參加早朝,退朝後,兩人的辦公場所只隔了宣政殿。通過“聯步”和“分曹”兩個詞,我們可以看到岑參在竭力尋找兩人的相同點,這是有意要拉近與杜甫的距離。

可是杜甫偏偏要強調兩人的不同:雖然我們同時上朝,但是宮門幽深,退朝後,我們是從不同的門出去的。

您看,這很有意思吧,岑參想拉近兩人的距離,可是杜甫好像故意在撇清兩人的關係。

杜甫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們繼續讀頷聯。

杜甫勸慰岑參的一首詩,令人催人淚下的肺腑之言 第2張

2、故意拉近岑參和丞相的距離。

頷聯,君隨丞相後,我往日華東。日華東,指宣政殿東側的日華門,杜甫隸屬門下省,在宣政殿東側,岑參隸屬中書省,在宣政殿西側,退朝後從西側的月華門而出。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承接首聯“罷朝歸不同”:退朝後,你跟隨丞相而出;而我卻要從東側的日華門而出。

乍一看,好像有點莫名其妙:退朝走哪個門,這很重要嗎?

答案就在“丞相”兩個字。

岑參明明走的是“月華門”,可杜甫偏不直接寫,而是寫他跟隨丞相而出,這是一語雙關,表面寫岑參與丞相同出月華門,其實是在故意拉近岑參和丞相的距離。

您看,杜甫先故意撇清岑參和自己的關係,又故意拉近岑參和丞相的距離。

他爲何要這樣做?

理由很簡單,因爲岑參與杜甫的官位不同。

雖然補闕和拾遺,都是諫官,工作內容也相似,但是補闕是七品,拾遺是八品;更重要的是,補闕隸屬中書省,是中樞部門;而拾遺隸屬門下省,雖然也能參政議政,但只是侍從機構,說話的份量自然更輕一些。

由此可見,杜甫是在委婉地提醒岑參:雖然你我同爲諫官,但是你的官職比我更重要,你應該要施展出更大的才能。

這同時是在勉勵岑參,不用“青雲羨鳥飛”,在補闕這個職位上,同樣可以實現理想。

可是岑參還爲兩件事而苦惱,一是自己已經年老,二是皇帝不肯納諫,這如何才能施展才能呢?

杜甫又進行了一次反駁。

3、岑參正當壯年。

頸聯,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冉冉,枝條柔軟下垂的樣子;娟娟,明媚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碧綠的柳枝柔軟下垂,紅色的花蕊明媚嬌豔。

這兩句話表面是寫景,其實也是在反駁岑參。

岑參說“白髮悲花落”,自己已經年老,因此會爲花落而悲傷。

可現在是柳綠花紅的季節,並不是花落時節。

這兩句運用了借喻的手法,用柳綠花紅的季節比喻岑參正當壯年(此時岑參39歲,杜甫46歲),並沒有到“白髮悲花落”的年齡。

這兩句是在反駁岑參的“年老論”,同時也是在勉勵岑參:你正當壯年,正是爲國出力的年紀

您看,杜甫認爲,岑參目前的職位可以實現理想,而且他正當壯年,也正是爲國出力的年紀,可問題是皇帝不肯納諫啊,這個問題不解決,你杜甫即使勸說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而這一點,杜甫無論如何也反駁不了。

杜甫曾經因疏救房琯得罪過唐肅宗,他當然深深地知道,唐肅宗不喜歡別人勸諫,如果你執意勸諫,很可能會觸怒皇帝。

杜甫該如何勸慰岑參呢?

這纔有了催人淚下的肺腑之言。

4、催淚的肺腑之言。

尾聯,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故人,指岑參;白頭翁,指杜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有好的詩句,希望能獨自贈與給我。

這句話也很莫名其妙,如果只是認爲“兩人希望以後能多寫唱和詩”,這很難說得通。

因爲整首詩明明在談仕途,爲何尾聯卻談到寫詩呢?

談到寫詩也就罷了,杜甫爲何還讓岑參把好的詩句單獨贈給他?

由此可見,尾聯並不是在談寫詩。

根據岑參對皇帝不肯納諫的諷刺,我們可以確定,詩人運用了借喻的手法,“佳句”比喻“好的諫言”。

因此,詩人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你有好的諫言,請單獨告訴我。

杜甫爲什麼要這麼說呢?

因爲皇帝不肯納諫,如果你執意勸諫,很可能會觸怒皇帝,而我已經是個白髮老人,得罪皇帝的事就讓我來做吧,你岑參不要去觸這個黴頭。

這裏的“白頭翁”,進一步反襯岑參的年輕,雖然岑參可能也有一些白髮,但是和杜甫比起來,畢竟年齡還不算大,以後還大有作爲。

5、整首詩的脈絡梳理。

首先,詩人通過退朝後出門不同,一語雙關,反駁兩人工作的相似性,並拉近岑參與丞相的距離,以此來突顯岑參官職的重要性,勉勵岑參可以實現理想;

其次,詩人通過借喻手法,再次反駁岑參的“年老論”,勉勵岑參正當壯年,正是爲國出力的年紀;

結尾,因“皇帝不肯納諫”這一事實無法反駁,於是詩人說出了肺腑之言,願意幫岑參向皇帝提出諫言。

您看這首詩,杜甫先反駁岑參的兩種觀點,這是以理服人;再談肺腑之言,這是以情感人。先講道理,再談感情,情理結合,自然更容易說服人。

但這首詩更妙的地方在於:從“講道理”向“談感情”的過渡,其中隱含了詩人對“皇帝不肯納諫”所產生的無奈之情。

但凡能通過講道理說服岑參,詩人都不會輕易談感情,但正是因爲這一事實無法反駁,詩人才不得不提出“捨己爲友”的方案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杜甫“捨己爲友”,不僅包含了對岑參的真摯友情,還隱含了他對“皇帝不肯納諫”的無奈之情。

這兩種感情的交織,纔是尾聯催人淚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