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朱元璋在集權程度上創造了歷史,他的集權是否成功?

朱元璋在集權程度上創造了歷史,他的集權是否成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改變了以往的君主集權制,將整個國家的權利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封建社會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它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雖然表面上封建社會的君主掌管一切,但仔細觀察各個朝代的君主集權程度各有不同。

倘若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若論漢、唐、宋諸代,中央政府的組織,皇權、相權是劃分的。其間比重縱有不同,但總不能說一切由皇帝專制。

這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其《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的原話。在他看來,明清之前的諸代,並不能稱得上皇帝專制,因爲之前的皇權和相權是有所劃分的(儘管期間的比例不同),而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則改變了這種局面,把整個國家的權力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朱元璋在集權程度上創造了歷史,他的集權是否成功?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確實可以認爲朱元璋在集權的程度上創造了歷史。但是,這種集權的成敗並不能只看形式,而不看內容,不能只看短期的狀況而忽視長時間的洞察。

宰相制的廢除與內閣制的產生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謀反爲由,將其伏誅,並永久性地廢除了宰相一職。自此,從秦王朝(公元前221年)統一開始算起到朱元璋廢除爲止,持續了一千六百餘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告終了。

其實,關於胡惟庸案,很多學者都已經做過相關論證:朱元璋殺胡惟庸是假,而他的真正意圖是廢除威脅皇權的相權(而且這個過程是朱元璋一步步逐漸完成的),讓自己的權力死死地攥在自己手裏。

但是,由於每天機務太多,他根本忙不過來,於是就效仿古代三公建立了四輔官制度。但是,四輔官由於人員能力和職能分配等方面的問題,根本起不到輔助朱元璋的作用,一年多就被撤銷了。這就爲內閣制度的產生提供了契機。

同年(1382年),朱元璋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其中禮部尚書邵質、檢討吳伯宗、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分別爲四處大學士。之後,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人擔任。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朱元璋在集權程度上創造了歷史,他的集權是否成功? 第2張

明成祖即位之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爲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內閣制度經過宣德的發展之後到嘉隆時期達到頂峯,先有夏言、嚴嵩、徐階和高拱,之後萬曆首輔張居正嫣然就是以宰相自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宰相還能有誰?

我們承認朱元璋的後世子孫確實遵照祖制沒有設置宰相制度,但是,實際上內閣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爲了宰相制的另一個版本。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認爲朱元璋的集權在中央方面的表現是失敗的。

三司制的設立與督撫制的產生

其實,廢除宰相制並非朱元璋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他深思熟慮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在這之前,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把行省機構改成三司並立各負其責。

本來行中書省是中書省下的一個分支機構,遇到事情也是向中書省負責,但是現在是對皇帝和六部負責,那麼中書省在地方上的權力就被集中於六部於皇帝之手。

本來一省的事務由行中書省一個機構負責就行了,可是,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改爲三司之後,由於都是封疆大吏,相互制約,不相統屬,凡省內重大政事均由三使會議,並上報中央部門,方可推行。

朱元璋在集權程度上創造了歷史,他的集權是否成功? 第3張

朱元璋的主觀願望是美好的,但是,三司制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在一省之中,由於缺乏集中統一的、強有力的領導,因而地方上的很多政事,特別是一些緊急的大事,往往會因爲有關方面的相互扯皮,相互推諉,或者力不從心而不能及時地獲得妥善處理。

這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而總督巡撫制度,正是爲了彌補地方政治的這一缺陷而產生、發展的:

明初以十五布政使司分治天下……蓋以地大物衆,法令滋彰,三司謹奉教條,修其常職,而興利除弊,均賦稅,擊貪濁,安善良,惟巡撫得以便宜從事……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司中的布政使的民政、財政,按察使的司法、刑事等都開始由巡撫接手,而隨着時間的發展和省內動盪的出現和邊患的加劇,巡撫也開始接管衛所負責軍事。

關於總督制的產生,《春明夢餘錄》曾這樣記載:

正統而後,或變生於腹裏,或釁於邊陲,而諸邊諸省一時輔臣多不能振聯屬之策,興逃罪之師,保境以自全,攖城以自守,直爲是顫顫爾!……而各省撫臣,皆相視而莫能救,必設總督而後能平之。

於是,于謙、周忱,胡宗憲、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一批巡撫、總督隨着社會狀況的複雜與惡化不斷涌現出來。

朱元璋在集權程度上創造了歷史,他的集權是否成功? 第4張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總督是巡撫的擴大化,有些巡撫後來也被提拔爲總督。但是,不論是巡撫還是總督,它們的設立和朱元璋廢行省而設三司關聯緊密。可以說,正是由於三司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甚至不可收拾,才導致了督撫制的產生。因此,我們可以說,朱元璋在地方上的集權措施也以失敗告終。

總結

綜上所述,朱元璋的集權主要體現在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在中央方面,朱元璋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他廢除了以宰相爲首的中書省,改爲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但是,在廢除宰相制之後,他又無法“日總萬幾”,於是他先是創立了“四輔官制度”,後又爲“內閣制”的萌芽與產生奠定了基礎。而隨着內閣制的不斷髮展,實際上它已經演變成宰相制的另一個版本。

在地方方面,朱元璋廢除了行中書省,設置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爲代表的三司,他們不在關白中書省,而是直接向六部和皇帝負責。

但是由於三司之間,相互節制而不相統屬,導致缺乏集中統一的、強有力的領導,爲了克服這一缺陷,巡撫和總督相繼產生。

這樣看來,朱元璋不管是在中央的集權,還是在地方上的集權,從短期來看貌似成功但實際上隨着時間的發展都被證明是以失敗告終。